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黃康銳


最近給趙括翻案的很多,不過都脫不了四個字:“紙上談兵”!當然這不是大多數人的錯,因為有條件去實地探究的人十中無-一。而去探究了還能看出門道的百中無一。看出了門道還能寫出來的千中無一。 寫出來還能被看到就萬中無一了。事實上中國曆代的軍事戰場記錄一直是個問題。一 般都很簡短,一場耗時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戰役,常常幾句話就打發了。甚至就“敗”、“勝”兩個字。這裡很大程度與軍人的文化素質有關。另一個關係還是在自古對地圖嚴格控制上。我曾經有份新加坡地圖,居然比我們的全國地圖還要厚上十倍左右,傳達的東西當然就不是-一個量級。之前我想研究“八王之亂”,結果翻遍數十本書居然沒-張詳盡的晉代洛陽地圖。同樣的問題在古代也存在。 且不說古人的落後製圖工藝,就是基本的方向都有可能搞錯,比如有關唐朝貞觀十三年的“九成宮事件”,史書記載居然把突歟人的逃跑方面搞反。當然你說他們是有意為之,隱藏了個大秘密。這就當我沒說。

好在還是有些猛人的。比如《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作者郭建龍。他為研究長平之戰,專門去原址看了一下,就看出問題來了。原來在趙軍的位置,有一段還沒風化殆盡的趙長城。這就是關鍵的地方。

長久以來,大家的“紙上談兵”多集中在趙軍如何反敗為勝,殲滅秦軍上面。但把對這場戰鬥的評價僅僅歸結於“勝負”兩個字也太狹隘了。事實上,戰鬥有多種可能的結局。比如“白登之圍”,劉邦輸了面子,但讓匈奴人不敢輕易南下。唐太宗徵高麗,連戰連捷,卻沒達到戰略目標。所以說光看“勝負”會錯過很多更有價值的東西。

誠然,當時趙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說後勤不足,勝率不高。但如果按照廉頗的戰法。哪怕最後真的被包圍。也不至於被秦軍這般全殲,只放走了幾十個。如果採用困獸猶鬥的方式,毫不意外,秦軍即使後勒充足,要想取勝也比最後的情況難得多。逃走的趙軍也不是個數量級的,這些都是兵血啊。很可能秦人也再無力量包圍邯鄲了。

可趙適採取了冒進的思維,輕易放棄了長城營地。這導致大軍被秦人抄了後路。被包圍在無險之地。雖然盡力對秦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但與據險而守完全是兩種情況。

一個不怎麼恰當的解釋就是,你與他打,至少能換人家一 只胳臂,結果你只換到了人家兩隻指頭,虧不虧?

所以對趙括的批評,怎麼也不過分。

再吐槽一一下,《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原預告有很多地圖的,最後出來居然一張都沒有 了。是不是遭遇編輯的毒手了?現在的有關歷史戰役的圖,大部分只能看出個敵我雙方進攻位置與方向,真的太抽象了。相對而言,《地圖裡的興亡》要好一-些,但還是有改進的空間。總之,對於軍事問題,我們小老百姓要想搞清楚,不是僅僅依靠文字就行的啊。|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長平之戰為什麼後世只罵趙括?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廉頗雖敗,卻無大傷。

長平之戰,一開始是讓廉頗為帥,廉頗與秦軍幾經接觸,趙軍連敗,銳氣已挫,廉頗退守長平堅守不出,打算和秦軍打消耗戰。

趙軍雖然戰敗,但是都是小敗,主力尚存,元氣未傷,秦軍面對趙壘也無可奈何。可以說,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雖不是取勝之道,卻也是不敗之道,只要能堅持到秦軍撤退,就是勝利。

由此來看,如果一直讓廉頗堅守,趙軍可能就不會有之後的全軍覆沒的大敗了,因趙括大敗,大家更覺得廉頗是名將,假若趙括大勝,廉頗估計就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了。



第二,趙括之敗,趙國再無翻身的實力。

趙括長平之戰,致使趙軍主力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趙國元氣大傷,這可是傷筋動骨的,之後再難以恢復。

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國家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單獨抗衡,秦統一六國的形勢大局已定。趙括長平之戰大敗影響深遠,因此也成為後世大罵趙括的原因之一。



第三,趙括已死,廉頗還得用。

長平之戰趙國主力全軍覆沒,主將趙括戰死,其他戰將也在戰爭中全部損失,趙國能打仗的將軍幾乎沒有了。

而廉頗因離開前線而倖免,趙國有經驗的大將名將也只剩廉頗了,如果不把所有責任退給趙括,再來糾結廉頗,還怎麼啟用廉頗?不用廉頗還有何人可用?所以,即使廉頗有責任,也不能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追究。

第四,廉頗之後的戰爭取得勝利,證明了他名將的身份“名副其實”。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被消滅,秦軍之後進軍邯鄲,趙國再次啟用廉頗,在廉頗的帶領下,趙國君臣一體,同仇敵愾,婦孺老幼全力死守,邯鄲始終沒有失陷,堅持到了魏楚聯軍的到來,隨後發動反擊,秦軍大敗。

而長平之戰後燕國也趁火打劫,認為趙國主力被殲滅,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沒想到被廉頗率領的老弱之兵以少勝多,大敗燕軍,燕軍的無能,更加襯托了廉頗的厲害。

可見,廉頗雖然也在長平之戰中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戰國四大名將的身份不是虛傳的。




結語。

一方面趙括已死,讓死人承擔責任總比讓活人承擔好,而且趙括除了長平之戰外再無戰功,沒有任何實際功績可以談,只留下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另一方面,廉頗還得用,也只有廉頗可用了,而且廉頗的確也有一定的能力,廉頗的諸多戰功,足夠抹平他的小敗。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長平之戰暴發的原因在於秦趙爭奪韓國上黨郡。時間在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因為韓國根本無力保衛上黨郡。太守於是把上黨郡十七城獻給趙國。史記: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趙成王得知非常高興,但也詢問了他人的意見。平陽君趙豹反對接受,認為這是韓國禍水東移。秦國負出辛勞,得到好處的卻是我們趙國。秦國豈能甘心?再者秦國秦國利用牛田的水道運糧蠶食韓國,用最好的戰車奮力作戰,分割韓國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經施行,不能和它為敵,一定不要接受。趙成王講:如今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一年半載也得不到一座城。現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當禮物送給我國,這可是大利呀!史記: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可見趙王還是想接受上黨郡的。接著趙王又召見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告訴他們上黨郡的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孝成王說:“好。”於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趙國於是發兵佔領上黨。廉頗領兵進駐長平。史記: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首先來說下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郡。,我認為趙國接受上黨郡是沒有錯的。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趙王、平原君趙勝等人所說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戰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趙國一共有四個郡,得一郡十七城。趙國得十七城實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國一旦得到上黨郡,可以直撲趙國首都邯鄲。上黨距離邯鄲不過百里。這是戰略要地,是趙國的門戶。秦軍一天就能兵臨邯鄲城下。史記: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

第三趙國不接受上黨郡,秦國一旦拿下上黨郡就不會攻打趙國了嗎?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秦趙必有一戰。

公元前262年廉頗率軍來到長平。公元前261秦軍攻下韓國的緱氏、藺兩地,趙軍沒有動。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攻下上黨郡,百姓跑到趙國去了。廉頗在長平接收韓民。史記: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頗數敗於秦軍,這時秦軍主帥還不是白起。趙王數次讓廉頗出戰,因為數十萬大軍的吃用,趙國負擔不起。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

趙王只能讓趙括代替廉頗,並非完全是因為秦國反間計而是趙國撐不起了。結果大家都知道,趙括敗了。至於趙母所說的趙適不適合帶兵那不過是為是保全家族。當時有一些趙國大臣也認為趙國即將失敗。

雙方國力懸殊:

廉頗雖然是名將但也數敗於秦軍。不得已堅守不戰。即使沒有所謂的秦國反間計,廉頗再繼續堅守下去趙國糧草供應也撐不住。所以趙王數次下令讓廉頗出戰擊退秦軍。趙括為將後主動出擊,他也只能是主動出擊。如果他還像廉頗那樣堅守不戰,那就沒有意義了。秦軍因此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秦昭王馬上親臨河內督戰,下詔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史記: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而趙國卻無力支援長平趙軍。四十萬人斷糧還堅持四十六天,可見趙軍也是頑強抵抗。



長平之戰時趙國已經無法供應大軍糧草,向齊國借糧,但齊王不給。史記: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而秦國雖然也艱難,但總也比趙國要好。秦國在長平大勝後還有力量進攻邯,說明其糧草還是能繼續供應。

獨食難肥:

趙國跟秦國交戰,並沒有聯絡交好於各國以為援。長平之戰大敗後,趙王才割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跟魏國訂立盟約。把靈丘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這些事情在接受上黨郡時就應該做的事情。後來秦國包圍趙國邯鄲。情況危急時趙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來上黨郡一旦讓秦國佔領,秦國以後也是能直接進攻魏國。這本來是勸說魏國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國跟秦國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國跟秦國也是世仇。當時要是派人聯絡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勸說魏楚趁秦國主力盡在長平,讓他們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後來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來勸說楚王。史記: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外交失誤:

一開始趙軍跟秦軍交戰不利。趙王召見樓昌與虞卿說:“我軍在戰場上不能取勝,都尉也陣亡了,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麼樣?”樓昌說:“沒有好處,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可和談主動權的在秦國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計一下秦國是要擊敗趙軍,還是隻是嚇唬一下呢?”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擊敗趙軍。”所以說趙國向秦國求和是錯誤的。秦國已經舉國之力跟趙國開戰,沒有得到好處豈肯罷休。虞卿獻策:聯合魏楚以逼迫秦國議和。只要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必定懷疑天下諸侯聯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這樣,與秦和談才能進行。”趙王沒有采納虞卿的主張,反而派人去跟秦國議和。史記: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秦內之。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你認為這事怎麼樣?”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不能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天下諸侯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都在秦國了。鄭朱是個顯貴,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把鄭朱來秦一事大肆宣揚給天下諸侯看。楚、魏兩國一見趙國到秦國求和,必定不會援救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那麼和談就不可能成功。”應侯果然把鄭朱來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派來祝賀秦國獲勝的使臣們看,不肯和談。趙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於是邯鄲被圍困,遭到天下人恥笑。史記: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所以說即使趙括不取代廉頗。再繼續堅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趙國。從一些史料來看趙括雖然敗了,但依然重創了秦軍。長平之戰後秦王想趁機攻打邯鄲。白起勸諫講:雖然我們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我軍的死傷也過半,國家府庫一空。史記: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有人可能說因為白起想到滅趙的話,趙國人很有可能效仿上黨郡紛紛投燕、齊、楚。所以白起誇大了秦軍的損失。我認為則不是,秦王還沒有傻到只聽白起一人之言。歷來戰爭在戰後都會統計減師和首虜。


小鴻哥


長平之戰本可以不發生——趙孝成王處置不當 或者說是馮亭坑趙國

馮亭獻上黨給趙國,目的是讓趙國和韓國聯盟,共同抗秦:

“趙受我,秦必攻之;趙被秦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矣”

趙被秦兵,這是馮亭拒絕為趙孝成王守上黨而想要引發的結果。只是馮亭看到了開頭,卻沒有想到結局——趙被秦兵的長平之戰如此猛烈,非但預想的趙韓聯盟沒有出現,反而差點讓趙國滅亡。

馮亭拒絕趙國冊封,沒有接受趙孝成王守上黨的要求,故意讓秦兵進入上黨,和前來接受上黨的趙軍衝突。《史記 趙世家》:

“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令趙勝受地——馮亭拒絕守上黨——趙發兵取上黨——廉頗軍長平。

《史記 白起列傳》也有記錄: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王齕攻取韓國上黨(說明趙國還沒有來得及接受上黨土地——上黨民走趙長平(馮亭率領上黨之民棄城而逃,將戰爭禍水引入趙國)——廉頗駐軍長平,接受上黨之民——秦國得上黨空地,趙國得到上黨之民,這是當年4月王齕攻打長平廉頗軍的原因。

現在來看長平之戰發生的整個過程:

1、馮亭因為和韓國道路斷絕,加上意圖引發秦趙爭端致使趙韓聯盟,於是向趙國獻地,但又拒絕為趙國守上黨,本質是割讓土地換取結盟;

2、秦國估計不知道馮亭獻上黨給趙國,王齕攻取上黨只是預定計劃,結果只得到空城,自然無法容忍趙國得到上黨之民,於是進攻上黨趙軍;

3、在馮亭拒絕封賞後,趙國才發兵去上黨駐守,結果趙軍到長平時,秦軍已經攻取了上黨,慢了一步。

趙國明明有趙豹提出馮亭獻上黨目的是“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的警告,但被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無視,否則趙國在決定接受獻地時立即發軍進入韓國上黨接收上黨並防守上黨,王齕想要通過太行山進入上黨,基本上不可能。

趙國接受馮亭獻上黨的決策是對的:

1、趙國擴土土地面積;

2、有了上黨就可以以太行山山脈拒絕秦軍進入上黨,同時斷絕臨汾盆地和太行山南的交通;

3、有了上黨,趙國可以從上黨和太原兩個方向攻取秦國的臨汾盆地,進而佔據整個山西,和秦國以黃河為界。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

1、趙國沒有防範馮亭獻地目的。馮亭是為了讓秦趙開戰而達成趙韓聯盟,雖然趙豹指出了馮亭的目的,但趙孝成王和趙勝並沒有進行防範動作——迅速出兵上黨接受獻地。

先派軍收地,在討論冊封問題,才是趙國接受上黨的正確姿勢。

2、廉頗在率軍接收上黨時犯下大錯。廉頗率軍接收上黨、到長平時,王齕剛剛攻下空城的上黨,立腳不穩,是趙軍擊敗趙軍的最佳機會。但廉頗沒有主動進攻,而是駐軍長平和秦軍對峙,讓秦軍在上黨站穩腳跟。於是長平之戰成為了秦趙兩國的國力消耗戰,趙孝成王了破解僵局,只能起用願意主動決戰的趙括。

趙國得人,秦國得空地,就意味著秦軍後勤不充分。即便趙軍被擊敗,秦軍也因為自身的戰損和消耗,而不得不退出上黨。

廉頗在長平之戰中不敢和秦軍決戰,其實就是趙奢擊敗秦軍的閼與之戰一樣:

廉頗怯秦,不敢和秦軍作戰,沒有趙奢勇戰死戰之心。

廉頗眼中的“道遠險狹,難救”的閼與,在趙奢看來卻是: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廉頗和王齕對峙,讓秦趙兩國主力越來越累積,導致秦趙面對不能輸的結果。

趙國輸了,主力喪失,自此之後難以抗衡秦國。秦國若在長平之戰輸了,山西不復為秦國所有,秦軍只能以函谷關和黃河來防守關中。

3、趙括意圖和秦軍決戰是不得不為。秦國國力比趙國強、糧草運輸雖然遠但是通過水路運輸省時省力。趙國國力比秦國稍遜,又沒有發動合縱攻秦,逼迫秦軍撤軍,糧草運輸雖然近但需要翻越太行山。

對峙時間越長,趙國要麼因為經濟資源耗盡而亡國,要麼趙軍因為後勤糧草運送問題而軍潰,而秦國則可以不戰而勝。

因此,趙括決戰,趙國還有一絲勝利的希望,不打,只有輸的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長平之戰,廉頗和秦軍對峙三年,可以說是耗幹了趙國的經濟呀,趙國地處北方,不能和富饒的秦國相比。可以說廉頗這麼幹,趙國遲早敗。可是後來趙王派了趙括這個背鍋俠。頂替了廉頗,結果趙括在長平之戰被秦軍坑殺了40多萬,在當時趙國人口也就三百萬。一下損失了40萬,幾乎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親人死亡。廉頗雖說早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但趙國人民並不清楚,他們只知道廉頗守了三年沒有敗,而趙括一上去兵敗,所以肯定會認為所有的失敗都是趙括的造成的,對趙括的評價肯定是負面的。致使趙括揹負了幾千年的罵名。趙括的能力不是不行,只是遇到了白起這樣的超級名將。生不逢時。


戰爭風雲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對廉頗不公。

如不是廉頗頂住,邯鄲早沒了。廉頗一代名將,對形勢的把握相當強。當時明顯秦強趙弱,決戰,尤其野戰,趙國根本難有勝算。所以廉頗構築了三道防線,其實前期的潰敗也是預計好的。主要是消耗秦軍士氣。但到了長平,也就是最後一道防線,廉頗明白,這裡才是真正的戰場,退無可退,必須死戰……所以才有長期的拉鋸戰,別說趙軍,秦軍也被拖得苦不堪言。否則白起也不會使離間計,讓趙王換了廉頗。

但當時趙王也無奈,戰爭確實拖久了,邯鄲城內幾乎斷糧,加之一直沒有援兵,所以趙王也希望儘快結束戰爭。此時,主戰的趙括進入了他的眼簾……


善良之子86


《史記》記載長平之戰,由於司馬遷和藺相如家是親戚,所以關於長平之戰的採風免不了聽取藺家的說法,藺相如推薦對秦不勝的廉頗,造成趙括接手前,趙軍已經損失近半,對於長平之戰損失剩下的一半趙軍,和戰神趙括(能消滅白起大半部隊,而且以一敵多,當的起戰神的稱謂),藺相如負主要責任。藺家後人難免美化廉頗,醜化趙括。其次,趙國在接受上黨歸趙後,沒有幫助韓國進攻秦軍,使得馮亭及上黨軍民不滿,最後馮亭獻關,趙括軍因此先勝後敗,未能全殲秦軍。

接下來看下具體理由

第一、學術界質疑聲不斷,有說秦軍不到10萬的,但是白起說秦軍損失過半,國內空,秦軍不可能只有10萬。於是有人又說白起那是誇張的說法,這是滑天下之大稽啊!白起敢對著秦王信口開河嗎,10萬秦軍的可能讓國內空嗎?研究歷史,缺少一手資料,難免會用推理的方法,但是得符合邏輯才行!這樣腦洞大開的說法,就是胡思亂想了!

第二、流行的說法是,在趙軍斷糧46天后,趙括死,40萬趙軍投降,被坑殺。不管是不是活埋,不重要。問題在於斷糧這麼久,趙軍一直衝不出去,白起既然不想要俘虜,幹嘛不再餓幾天,把40萬趙軍餓死不更簡單!白起雖然姓白,但他不是白痴!

第三、2.5萬人拿下故關也是極其不靠譜,是痴人說夢!實地看過的人就知道,只要放個幾千人,那2.5萬人就算要拿下故關,少說得個把月,趙守軍只要放個狼煙,趙括馬上就會來救,這2.5萬人就包圓了!

第四、趙括築壁壘固守待援。這種說法也很盛行。問題在於就算趙括是個書呆子,如果有長平40萬趙軍,趙國就沒什麼部隊了,哪裡還會有援軍來救?不可能不馬上突圍,必然是全力拿回故關,或者佔領百里石長城,也能突圍,秦軍2.5萬人,守故關可以,根本守不住百里石長城。趙括再笨也不會原地待著,他後面只有5000秦軍騎兵,這5000人還躲得遠遠的,有人說5000騎兵就能分割趙軍,趙軍騎兵當時戰國第一,這5000騎兵還不夠塞牙縫的。又有人說,趙軍不知道秦軍來的只有5000騎兵,不敢打,而且一動就會全軍混亂,拜託!要是指揮能力這麼差,趙括怎麼可能被圍46天,趙軍沒有崩潰?太荒謬了!

從種種資料分析, 秦軍必然是有內應的!這個內應就是馮亭的上黨軍!

馮亭獻出上黨前,廉頗剛被秦軍打敗,損失2萬,2座城,趙王本來不想用廉頗,是藺相如拍胸脯保薦,結果一開戰就敗的稀里嘩啦!史記記載, 長平之戰只打了半年,公元前260年4月到9月,所謂打了3年,是某些所謂專家的誤導!《呂氏春秋》和《戰國策》的三年,並沒有說是趙軍入長平或者長平之戰開始,《戰國策》指的是上黨歸趙,《呂氏春秋》指的是秦軍攻韓分割上黨。

從4月廉頗初入長平馬上迎來首敗,4-6月秦趙談判,到七月廉頗徹底慘敗,廉頗被撤職查辦,門客跑光。趙王立刻走馬換將,換上趙括。

趙括10幾萬趙軍雖然全部戰死,但是秦軍損失大的多,4-50萬左右! 所謂趙軍突圍殺死過半秦軍,那是天方夜譚,這樣的戰績,趙括就該封神了!趙括畢竟還是人,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趙括利用西壁壘和丹水分割包圍了秦軍,打得非常漂亮,要不是馮亭上黨軍背叛,獻出故關百里石,白起能不能活著回去都難說! 最後馮亭上黨軍民還是被殺了,按照趙軍算人頭,算下來45萬! 這就造成秦王誤判,才會打邯鄲之戰,白起是自尋死路!

歷史出人意料的並不罕見,就事論事,從邏輯上講,我的這種觀點最說的通。畢竟長平之戰疑點太多,而且在原址挖出的骨骸裡頗多是少年的,趙軍是沒有徵集少年軍團的,所以最可能是秦王援軍的骨骸,也就是說秦王援軍參與了堵截趙軍的戰鬥,死亡人數還不少!這說明在趙軍突圍前,秦軍已經受到重大打擊,不得不依靠秦王的援軍。 挖出骨骸的另一個特點是,斬首的人少,秦軍獲取軍功是需要斬首的,說明坑內大部分骨骸是秦軍的!從坑內骨骸數比例來看,秦軍損失遠大於趙軍!

馮亭為什麼會反叛呢?廉頗兵敗,到換上趙括的間隔是很短的,十天左右吧。這期間,馮亭及上黨軍對廉頗趙軍的怨恨到了極限,推測這段時間,馮亭和秦軍有所接觸,或者說秦軍一直有間者在做馮亭的工作也有可能,只不過廉頗的慘敗,成為馮亭叛趙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心理學來講,馮亭叛趙是可以理解的。白起所說的“趙卒反覆“,專家也不能給出合理解釋,白起上句還在說馮亭的上黨軍民,突然一下說到趙卒反覆,一直以來牽強地解釋為趙括的趙軍,然而這種觀點不合理,解釋不通! 但是把這個趙卒理解為馮亭的上黨軍,一下子撥雲見日,白起的意思就通順合理了! 同時2.5萬人毫不費力拿下故關的神蹟,也因為馮亭獻關,變得合情合理,戰爭有奇蹟,但是沒有神蹟!

白起擔心馮亭軍再次叛秦,馮亭軍畢竟是韓國人,下一步他要打邯鄲,上黨不能留下馮亭,馮亭可以叛趙,也可以叛秦,他打邯鄲的時候,馮亭一個關門打狗,白起基本就要玩完了 。於是上黨數十萬軍民被坑殺!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廉頗雖然也大概率會輸掉這一戰 ,但他的策略至多是失地留人。正是趙括的冒進,人地兩失,使趙國國力大損,從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上黨之地本就不屬於趙國,是趙國貪便宜為韓國擋的槍。所以只要保存下大部分的兵力,趙國的損失主要就是糧草消耗。

由之後的邯鄲之戰,秦軍久圍不下,最終援軍相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點,趙國國力尚存,如果長平之戰能保留大部分兵力,還有翻盤可能;第二點,如果長平之戰再堅持堅持,未必不能等來諸侯援軍。




跛丘


在我看來,這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簡直就是同一個套路,趙括無辜、又無奈地成為歷史的“背鍋俠”而已!



先說“康乾盛世”吧。“康乾盛世”是清朝276年統治中最輝煌的時期,無論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等領域,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潮,在乾隆朝被“鼓吹”到了巔峰!於是,他那“不爭氣”的後任就被冠以“昏庸”的罵名。

真的是這樣嗎?不,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都開始對這個所謂的“盛世”產生懷疑,因為也正是在乾隆朝,社會各個階層的矛盾激化到了“臨爆點”,這個時候,乾隆去世了,嘉慶登基,這個“鍋”就被背下來了,乾隆要是再多活三十年,他的名聲絕對不會像現在這麼好!可以說,清朝從乾隆開始,就已經走向沒落,只不過,他挖下的坑,由別人去填!後任冤啊!!!



再看長平之戰,趙括贏了嗎?沒有!那廉頗能贏嗎?不能!可以說,當時換誰去都毫無勝算,除非按照廉頗“固守”的策略,和秦朝比內耗,誰耗不起誰先退。

為什麼要換廉頗?因為趙國不贊成廉頗的戰術,多次讓他進攻,他都找理由拒絕了。以廉頗在趙國的威望,趙王沒法“嚴懲”他,乾脆---換帥!



趙括接任之後,起初也是按照廉頗的思路,可是趙王的“催戰令”卻一道接一道。趙括和廉頗不一樣,他沒什麼政治資本,一旦讓“龍顏大怒”,吃不了兜著走!於是,他不得不違心地採取主動進攻

而此時,秦王也對這邊的戰事心生不滿,如果廉頗一直都在,秦王讓白起掛帥也是白搭。可是,聽說換了趙括之後,迅速、而又秘密啟用白起。他也並沒有十足把握,但白起臨場指揮的能力卻是得到公認的,只要趙括有絲毫疏忽,就會被白起抓住。



由於換帥是秘密進行,趙括對此一無所知,偏偏還在趙王的屢次催促下冒然發動攻勢,被白起看到戰機,於是,趙國4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這就是“長平之戰”。

事後,趙括就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而且是建立在40大軍被屠戮的基礎上,完全成了軍事史上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從當時的局勢看,也只有對峙、繼而需求切斷秦軍糧草供應才是上策,讓趙軍去攻城,這簡直就是送死!可是,趙王的命令一下,廉頗尚且可以“君命有所不受”,趙括敢嗎?所以,長平一戰,廉頗不用背鍋,趙括也不用背鍋,怪就怪那個急功近利的趙王


回眸滿清


戰爭勝負都很正常,但像趙括這樣完敗,而且全軍覆沒,將趙國全部軍隊一次葬送,無論怎麼說都是國家的大罪人,即使趙括僥倖逃回,也將被趙王公開論罪處死(不論其父對國家有多大的功勞)。失敗可以,讓敵人慘勝,使其缺乏再進攻的能力,是起碼的要求。趙括長平一敗,使得趙國幾乎立即亡國,這個罪是任何人沒辦法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