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

黄康锐


最近给赵括翻案的很多,不过都脱不了四个字:“纸上谈兵”!当然这不是大多数人的错,因为有条件去实地探究的人十中无-一。而去探究了还能看出门道的百中无一。看出了门道还能写出来的千中无一。 写出来还能被看到就万中无一了。事实上中国历代的军事战场记录一直是个问题。一 般都很简短,一场耗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战役,常常几句话就打发了。甚至就“败”、“胜”两个字。这里很大程度与军人的文化素质有关。另一个关系还是在自古对地图严格控制上。我曾经有份新加坡地图,居然比我们的全国地图还要厚上十倍左右,传达的东西当然就不是-一个量级。之前我想研究“八王之乱”,结果翻遍数十本书居然没-张详尽的晋代洛阳地图。同样的问题在古代也存在。 且不说古人的落后制图工艺,就是基本的方向都有可能搞错,比如有关唐朝贞观十三年的“九成宫事件”,史书记载居然把突歟人的逃跑方面搞反。当然你说他们是有意为之,隐藏了个大秘密。这就当我没说。

好在还是有些猛人的。比如《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作者郭建龙。他为研究长平之战,专门去原址看了一下,就看出问题来了。原来在赵军的位置,有一段还没风化殆尽的赵长城。这就是关键的地方。

长久以来,大家的“纸上谈兵”多集中在赵军如何反败为胜,歼灭秦军上面。但把对这场战斗的评价仅仅归结于“胜负”两个字也太狭隘了。事实上,战斗有多种可能的结局。比如“白登之围”,刘邦输了面子,但让匈奴人不敢轻易南下。唐太宗征高丽,连战连捷,却没达到战略目标。所以说光看“胜负”会错过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诚然,当时赵军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说后勤不足,胜率不高。但如果按照廉颇的战法。哪怕最后真的被包围。也不至于被秦军这般全歼,只放走了几十个。如果采用困兽犹斗的方式,毫不意外,秦军即使后勒充足,要想取胜也比最后的情况难得多。逃走的赵军也不是个数量级的,这些都是兵血啊。很可能秦人也再无力量包围邯郸了。

可赵适采取了冒进的思维,轻易放弃了长城营地。这导致大军被秦人抄了后路。被包围在无险之地。虽然尽力对秦人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但与据险而守完全是两种情况。

一个不怎么恰当的解释就是,你与他打,至少能换人家一 只胳臂,结果你只换到了人家两只指头,亏不亏?

所以对赵括的批评,怎么也不过分。

再吐槽一一下,《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原预告有很多地图的,最后出来居然一张都没有 了。是不是遭遇编辑的毒手了?现在的有关历史战役的图,大部分只能看出个敌我双方进攻位置与方向,真的太抽象了。相对而言,《地图里的兴亡》要好一-些,但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总之,对于军事问题,我们小老百姓要想搞清楚,不是仅仅依靠文字就行的啊。|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长平之战为什么后世只骂赵括?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廉颇虽败,却无大伤。

长平之战,一开始是让廉颇为帅,廉颇与秦军几经接触,赵军连败,锐气已挫,廉颇退守长平坚守不出,打算和秦军打消耗战。

赵军虽然战败,但是都是小败,主力尚存,元气未伤,秦军面对赵垒也无可奈何。可以说,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虽不是取胜之道,却也是不败之道,只要能坚持到秦军撤退,就是胜利。

由此来看,如果一直让廉颇坚守,赵军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的全军覆没的大败了,因赵括大败,大家更觉得廉颇是名将,假若赵括大胜,廉颇估计就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



第二,赵括之败,赵国再无翻身的实力。

赵括长平之战,致使赵军主力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这可是伤筋动骨的,之后再难以恢复。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单独抗衡,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大局已定。赵括长平之战大败影响深远,因此也成为后世大骂赵括的原因之一。



第三,赵括已死,廉颇还得用。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主将赵括战死,其他战将也在战争中全部损失,赵国能打仗的将军几乎没有了。

而廉颇因离开前线而幸免,赵国有经验的大将名将也只剩廉颇了,如果不把所有责任退给赵括,再来纠结廉颇,还怎么启用廉颇?不用廉颇还有何人可用?所以,即使廉颇有责任,也不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追究。

第四,廉颇之后的战争取得胜利,证明了他名将的身份“名副其实”。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被消灭,秦军之后进军邯郸,赵国再次启用廉颇,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国君臣一体,同仇敌忾,妇孺老幼全力死守,邯郸始终没有失陷,坚持到了魏楚联军的到来,随后发动反击,秦军大败。

而长平之战后燕国也趁火打劫,认为赵国主力被歼灭,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没想到被廉颇率领的老弱之兵以少胜多,大败燕军,燕军的无能,更加衬托了廉颇的厉害。

可见,廉颇虽然也在长平之战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战国四大名将的身份不是虚传的。




结语。

一方面赵括已死,让死人承担责任总比让活人承担好,而且赵括除了长平之战外再无战功,没有任何实际功绩可以谈,只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另一方面,廉颇还得用,也只有廉颇可用了,而且廉颇的确也有一定的能力,廉颇的诸多战功,足够抹平他的小败。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长平之战暴发的原因在于秦赵争夺韩国上党郡。时间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秦国负出辛劳,得到好处的却是我们赵国。秦国岂能甘心?再者秦国秦国利用牛田的水道运粮蚕食韩国,用最好的战车奋力作战,分割韩国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经施行,不能和它为敌,一定不要接受。赵成王讲: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现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当礼物送给我国,这可是大利呀!史记: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可见赵王还是想接受上党郡的。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首先来说下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我认为赵国接受上党郡是没有错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赵王、平原君赵胜等人所说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战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赵国一共有四个郡,得一郡十七城。赵国得十七城实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国一旦得到上党郡,可以直扑赵国首都邯郸。上党距离邯郸不过百里。这是战略要地,是赵国的门户。秦军一天就能兵临邯郸城下。史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

第三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国一旦拿下上党郡就不会攻打赵国了吗?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秦赵必有一战。

公元前262年廉颇率军来到长平。公元前261秦军攻下韩国的缑氏、蔺两地,赵军没有动。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下上党郡,百姓跑到赵国去了。廉颇在长平接收韩民。史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颇数败于秦军,这时秦军主帅还不是白起。赵王数次让廉颇出战,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吃用,赵国负担不起。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赵王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并非完全是因为秦国反间计而是赵国撑不起了。结果大家都知道,赵括败了。至于赵母所说的赵适不适合带兵那不过是为是保全家族。当时有一些赵国大臣也认为赵国即将失败。

双方国力悬殊:

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

独食难肥: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史记: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外交失误: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所以说即使赵括不取代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赵国。从一些史料来看赵括虽然败了,但依然重创了秦军。长平之战后秦王想趁机攻打邯郸。白起劝谏讲:虽然我们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我军的死伤也过半,国家府库一空。史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有人可能说因为白起想到灭赵的话,赵国人很有可能效仿上党郡纷纷投燕、齐、楚。所以白起夸大了秦军的损失。我认为则不是,秦王还没有傻到只听白起一人之言。历来战争在战后都会统计减师和首虏。


小鸿哥


长平之战本可以不发生——赵孝成王处置不当 或者说是冯亭坑赵国

冯亭献上党给赵国,目的是让赵国和韩国联盟,共同抗秦:

“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赵被秦兵,这是冯亭拒绝为赵孝成王守上党而想要引发的结果。只是冯亭看到了开头,却没有想到结局——赵被秦兵的长平之战如此猛烈,非但预想的赵韩联盟没有出现,反而差点让赵国灭亡。

冯亭拒绝赵国册封,没有接受赵孝成王守上党的要求,故意让秦兵进入上党,和前来接受上党的赵军冲突。《史记 赵世家》:

“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令赵胜受地——冯亭拒绝守上党——赵发兵取上党——廉颇军长平。

《史记 白起列传》也有记录: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攻取韩国上党(说明赵国还没有来得及接受上党土地——上党民走赵长平(冯亭率领上党之民弃城而逃,将战争祸水引入赵国)——廉颇驻军长平,接受上党之民——秦国得上党空地,赵国得到上党之民,这是当年4月王龁攻打长平廉颇军的原因。

现在来看长平之战发生的整个过程:

1、冯亭因为和韩国道路断绝,加上意图引发秦赵争端致使赵韩联盟,于是向赵国献地,但又拒绝为赵国守上党,本质是割让土地换取结盟;

2、秦国估计不知道冯亭献上党给赵国,王龁攻取上党只是预定计划,结果只得到空城,自然无法容忍赵国得到上党之民,于是进攻上党赵军;

3、在冯亭拒绝封赏后,赵国才发兵去上党驻守,结果赵军到长平时,秦军已经攻取了上党,慢了一步。

赵国明明有赵豹提出冯亭献上党目的是“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的警告,但被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无视,否则赵国在决定接受献地时立即发军进入韩国上党接收上党并防守上党,王龁想要通过太行山进入上党,基本上不可能。

赵国接受冯亭献上党的决策是对的:

1、赵国扩土土地面积;

2、有了上党就可以以太行山山脉拒绝秦军进入上党,同时断绝临汾盆地和太行山南的交通;

3、有了上党,赵国可以从上党和太原两个方向攻取秦国的临汾盆地,进而占据整个山西,和秦国以黄河为界。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1、赵国没有防范冯亭献地目的。冯亭是为了让秦赵开战而达成赵韩联盟,虽然赵豹指出了冯亭的目的,但赵孝成王和赵胜并没有进行防范动作——迅速出兵上党接受献地。

先派军收地,在讨论册封问题,才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正确姿势。

2、廉颇在率军接收上党时犯下大错。廉颇率军接收上党、到长平时,王龁刚刚攻下空城的上党,立脚不稳,是赵军击败赵军的最佳机会。但廉颇没有主动进攻,而是驻军长平和秦军对峙,让秦军在上党站稳脚跟。于是长平之战成为了秦赵两国的国力消耗战,赵孝成王了破解僵局,只能起用愿意主动决战的赵括。

赵国得人,秦国得空地,就意味着秦军后勤不充分。即便赵军被击败,秦军也因为自身的战损和消耗,而不得不退出上党。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不敢和秦军决战,其实就是赵奢击败秦军的阏与之战一样:

廉颇怯秦,不敢和秦军作战,没有赵奢勇战死战之心。

廉颇眼中的“道远险狭,难救”的阏与,在赵奢看来却是: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

廉颇和王龁对峙,让秦赵两国主力越来越累积,导致秦赵面对不能输的结果。

赵国输了,主力丧失,自此之后难以抗衡秦国。秦国若在长平之战输了,山西不复为秦国所有,秦军只能以函谷关和黄河来防守关中。

3、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是不得不为。秦国国力比赵国强、粮草运输虽然远但是通过水路运输省时省力。赵国国力比秦国稍逊,又没有发动合纵攻秦,逼迫秦军撤军,粮草运输虽然近但需要翻越太行山。

对峙时间越长,赵国要么因为经济资源耗尽而亡国,要么赵军因为后勤粮草运送问题而军溃,而秦国则可以不战而胜。

因此,赵括决战,赵国还有一丝胜利的希望,不打,只有输的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长平之战,廉颇和秦军对峙三年,可以说是耗干了赵国的经济呀,赵国地处北方,不能和富饶的秦国相比。可以说廉颇这么干,赵国迟早败。可是后来赵王派了赵括这个背锅侠。顶替了廉颇,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被秦军坑杀了40多万,在当时赵国人口也就三百万。一下损失了40万,几乎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死亡。廉颇虽说早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赵国人民并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廉颇守了三年没有败,而赵括一上去兵败,所以肯定会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赵括的造成的,对赵括的评价肯定是负面的。致使赵括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赵括的能力不是不行,只是遇到了白起这样的超级名将。生不逢时。


战争风云录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廉颇不公。

如不是廉颇顶住,邯郸早没了。廉颇一代名将,对形势的把握相当强。当时明显秦强赵弱,决战,尤其野战,赵国根本难有胜算。所以廉颇构筑了三道防线,其实前期的溃败也是预计好的。主要是消耗秦军士气。但到了长平,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廉颇明白,这里才是真正的战场,退无可退,必须死战……所以才有长期的拉锯战,别说赵军,秦军也被拖得苦不堪言。否则白起也不会使离间计,让赵王换了廉颇。

但当时赵王也无奈,战争确实拖久了,邯郸城内几乎断粮,加之一直没有援兵,所以赵王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此时,主战的赵括进入了他的眼帘……


善良之子86


《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由于司马迁和蔺相如家是亲戚,所以关于长平之战的采风免不了听取蔺家的说法,蔺相如推荐对秦不胜的廉颇,造成赵括接手前,赵军已经损失近半,对于长平之战损失剩下的一半赵军,和战神赵括(能消灭白起大半部队,而且以一敌多,当的起战神的称谓),蔺相如负主要责任。蔺家后人难免美化廉颇,丑化赵括。其次,赵国在接受上党归赵后,没有帮助韩国进攻秦军,使得冯亭及上党军民不满,最后冯亭献关,赵括军因此先胜后败,未能全歼秦军。

接下来看下具体理由

第一、学术界质疑声不断,有说秦军不到10万的,但是白起说秦军损失过半,国内空,秦军不可能只有10万。于是有人又说白起那是夸张的说法,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啊!白起敢对着秦王信口开河吗,10万秦军的可能让国内空吗?研究历史,缺少一手资料,难免会用推理的方法,但是得符合逻辑才行!这样脑洞大开的说法,就是胡思乱想了!

第二、流行的说法是,在赵军断粮46天后,赵括死,40万赵军投降,被坑杀。不管是不是活埋,不重要。问题在于断粮这么久,赵军一直冲不出去,白起既然不想要俘虏,干嘛不再饿几天,把40万赵军饿死不更简单!白起虽然姓白,但他不是白痴!

第三、2.5万人拿下故关也是极其不靠谱,是痴人说梦!实地看过的人就知道,只要放个几千人,那2.5万人就算要拿下故关,少说得个把月,赵守军只要放个狼烟,赵括马上就会来救,这2.5万人就包圆了!

第四、赵括筑壁垒固守待援。这种说法也很盛行。问题在于就算赵括是个书呆子,如果有长平40万赵军,赵国就没什么部队了,哪里还会有援军来救?不可能不马上突围,必然是全力拿回故关,或者占领百里石长城,也能突围,秦军2.5万人,守故关可以,根本守不住百里石长城。赵括再笨也不会原地呆着,他后面只有5000秦军骑兵,这5000人还躲得远远的,有人说5000骑兵就能分割赵军,赵军骑兵当时战国第一,这5000骑兵还不够塞牙缝的。又有人说,赵军不知道秦军来的只有5000骑兵,不敢打,而且一动就会全军混乱,拜托!要是指挥能力这么差,赵括怎么可能被围46天,赵军没有崩溃?太荒谬了!

从种种资料分析, 秦军必然是有内应的!这个内应就是冯亭的上党军!

冯亭献出上党前,廉颇刚被秦军打败,损失2万,2座城,赵王本来不想用廉颇,是蔺相如拍胸脯保荐,结果一开战就败的稀里哗啦!史记记载, 长平之战只打了半年,公元前260年4月到9月,所谓打了3年,是某些所谓专家的误导!《吕氏春秋》和《战国策》的三年,并没有说是赵军入长平或者长平之战开始,《战国策》指的是上党归赵,《吕氏春秋》指的是秦军攻韩分割上党。

从4月廉颇初入长平马上迎来首败,4-6月秦赵谈判,到七月廉颇彻底惨败,廉颇被撤职查办,门客跑光。赵王立刻走马换将,换上赵括。

赵括10几万赵军虽然全部战死,但是秦军损失大的多,4-50万左右! 所谓赵军突围杀死过半秦军,那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战绩,赵括就该封神了!赵括毕竟还是人,从史记记载可以看出,赵括利用西壁垒和丹水分割包围了秦军,打得非常漂亮,要不是冯亭上党军背叛,献出故关百里石,白起能不能活着回去都难说! 最后冯亭上党军民还是被杀了,按照赵军算人头,算下来45万! 这就造成秦王误判,才会打邯郸之战,白起是自寻死路!

历史出人意料的并不罕见,就事论事,从逻辑上讲,我的这种观点最说的通。毕竟长平之战疑点太多,而且在原址挖出的骨骸里颇多是少年的,赵军是没有征集少年军团的,所以最可能是秦王援军的骨骸,也就是说秦王援军参与了堵截赵军的战斗,死亡人数还不少!这说明在赵军突围前,秦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不得不依靠秦王的援军。 挖出骨骸的另一个特点是,斩首的人少,秦军获取军功是需要斩首的,说明坑内大部分骨骸是秦军的!从坑内骨骸数比例来看,秦军损失远大于赵军!

冯亭为什么会反叛呢?廉颇兵败,到换上赵括的间隔是很短的,十天左右吧。这期间,冯亭及上党军对廉颇赵军的怨恨到了极限,推测这段时间,冯亭和秦军有所接触,或者说秦军一直有间者在做冯亭的工作也有可能,只不过廉颇的惨败,成为冯亭叛赵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心理学来讲,冯亭叛赵是可以理解的。白起所说的“赵卒反覆“,专家也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白起上句还在说冯亭的上党军民,突然一下说到赵卒反覆,一直以来牵强地解释为赵括的赵军,然而这种观点不合理,解释不通! 但是把这个赵卒理解为冯亭的上党军,一下子拨云见日,白起的意思就通顺合理了! 同时2.5万人毫不费力拿下故关的神迹,也因为冯亭献关,变得合情合理,战争有奇迹,但是没有神迹!

白起担心冯亭军再次叛秦,冯亭军毕竟是韩国人,下一步他要打邯郸,上党不能留下冯亭,冯亭可以叛赵,也可以叛秦,他打邯郸的时候,冯亭一个关门打狗,白起基本就要玩完了 。于是上党数十万军民被坑杀!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廉颇虽然也大概率会输掉这一战 ,但他的策略至多是失地留人。正是赵括的冒进,人地两失,使赵国国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上党之地本就不属于赵国,是赵国贪便宜为韩国挡的枪。所以只要保存下大部分的兵力,赵国的损失主要就是粮草消耗。

由之后的邯郸之战,秦军久围不下,最终援军相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赵国国力尚存,如果长平之战能保留大部分兵力,还有翻盘可能;第二点,如果长平之战再坚持坚持,未必不能等来诸侯援军。




跛丘


在我看来,这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简直就是同一个套路,赵括无辜、又无奈地成为历史的“背锅侠”而已!



先说“康乾盛世”吧。“康乾盛世”是清朝276年统治中最辉煌的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等领域,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潮,在乾隆朝被“鼓吹”到了巅峰!于是,他那“不争气”的后任就被冠以“昏庸”的骂名。

真的是这样吗?不,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开始对这个所谓的“盛世”产生怀疑,因为也正是在乾隆朝,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激化到了“临爆点”,这个时候,乾隆去世了,嘉庆登基,这个“锅”就被背下来了,乾隆要是再多活三十年,他的名声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好!可以说,清朝从乾隆开始,就已经走向没落,只不过,他挖下的坑,由别人去填!后任冤啊!!!



再看长平之战,赵括赢了吗?没有!那廉颇能赢吗?不能!可以说,当时换谁去都毫无胜算,除非按照廉颇“固守”的策略,和秦朝比内耗,谁耗不起谁先退。

为什么要换廉颇?因为赵国不赞成廉颇的战术,多次让他进攻,他都找理由拒绝了。以廉颇在赵国的威望,赵王没法“严惩”他,干脆---换帅!



赵括接任之后,起初也是按照廉颇的思路,可是赵王的“催战令”却一道接一道。赵括和廉颇不一样,他没什么政治资本,一旦让“龙颜大怒”,吃不了兜着走!于是,他不得不违心地采取主动进攻

而此时,秦王也对这边的战事心生不满,如果廉颇一直都在,秦王让白起挂帅也是白搭。可是,听说换了赵括之后,迅速、而又秘密启用白起。他也并没有十足把握,但白起临场指挥的能力却是得到公认的,只要赵括有丝毫疏忽,就会被白起抓住。



由于换帅是秘密进行,赵括对此一无所知,偏偏还在赵王的屡次催促下冒然发动攻势,被白起看到战机,于是,赵国4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这就是“长平之战”。

事后,赵括就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骂名,而且是建立在40大军被屠戮的基础上,完全成了军事史上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从当时的局势看,也只有对峙、继而需求切断秦军粮草供应才是上策,让赵军去攻城,这简直就是送死!可是,赵王的命令一下,廉颇尚且可以“君命有所不受”,赵括敢吗?所以,长平一战,廉颇不用背锅,赵括也不用背锅,怪就怪那个急功近利的赵王


回眸满清


战争胜负都很正常,但像赵括这样完败,而且全军覆没,将赵国全部军队一次葬送,无论怎么说都是国家的大罪人,即使赵括侥幸逃回,也将被赵王公开论罪处死(不论其父对国家有多大的功劳)。失败可以,让敌人惨胜,使其缺乏再进攻的能力,是起码的要求。赵括长平一败,使得赵国几乎立即亡国,这个罪是任何人没办法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