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01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有時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塵土,依然眼中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

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中國女排

說這句話的鐵榔頭郎平教練,帶領中國女排毫不客氣大敗美國隊,扭轉乾坤拿下巴西隊,3:0完勝塞爾維亞隊,提前鎖定世界盃冠軍,成為女排世界盃歷史上唯一一個五冠王。

女排一路走來幾經沉浮最終鮮花怒放,靠的正是郎平教練這句話,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對手強弱,女排始終如一,全力迎敵,持續發力。

不只是女排,在每個領域內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02 持續發力是功績卓越的必備條件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先生,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世界史——《棉花帝國》。

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棉花帝國》中文版

此書一經出版,迅速榮獲當年美國史最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三年內即被譯成至少九種文字,今年2月份中文版推向市場,目前豆瓣評分已高達8.8分。

如果你覺得貝克特教授的著作是信手拈來,那一定是沒拜讀這本鉅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全書358頁,後附115頁的註釋。

北大歷史系教授王希在序言中說:“《棉花帝國》英文版約四分之一的篇幅(140頁)是註釋,有些註釋寫得非常詳細,本身就是一篇專業論文。”

這部世界史時間跨度上千年,區域涵蓋全球六大洲四大洋,除了廖無人煙的南極洲和北冰洋,人類足跡覆蓋的地方,都在作者的研究之列。

可以說哪裡有棉花,哪裡有人用棉花,哪裡就有作者的追蹤調查,悲催的是棉花的生長適應能力很強,又是人類防寒取暖的不二選擇,曾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深刻影響,所以作者不得不研究全球。

這本著述,是貝克特把一生貢獻給歷史的回饋。

他原籍德國,本科在漢堡大學學習歷史與政治學,畢業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攻讀美國史,獲博士學位。現供職於美國哈佛大學,擔任萊德·貝爾歷史學講席教授和哈佛大學魏瑟黑德全球史工作坊的聯合主任,負責19世紀美國史、全球史以及資本主義史的教學與研究。

整理《棉花帝國》中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是個龐大工程,耗費時間不是三天五天、三年五年,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厭其煩的蒐集彙總整理,分析總結提升。

沒有恆久的持續發力做後盾,完成這樣一部鴻篇鉅著是痴人說夢。

正因為貝克特在歷史領域持續發力,幾十年不間斷的深入研究,才有書籍一上市即引發世界轟動的浪潮。

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斯文·貝克特博士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說過:“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艱苦攀登的結果。”

在任何領域內想要有所建樹,擁有持續發力的恆心都是一個必備條件,天下古今概莫能外。

03 持續發力是天資平俗人的強力武器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人開始曲解愛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他們認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重要,起關鍵作用的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

這樣強調和誇大天賦的作用,只會讓更多天資平俗的人失去信心,未戰先衰喪失鬥志,最終一事無成。

天賦稟異的人有,不過鳳毛麟角百年不遇,更多的是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如果我們再選擇放棄唯一打敗平俗的武器,放棄在某一領域內持續發力、深耕細作的品質,那無疑於自斬手腳繳械投降。

歷史上最沒天賦又最成功的人,非曾國藩莫屬,而他打敗平俗靠的正是持續發力。

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湘軍統帥曾國藩

曾國藩是家中長子,從小肩負榮耀家族的巨大使命,可他天資魯鈍,是博聞強記的反面人物,愁煞曾父。

曾父認栽兒子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後天惡補,常常把曾國藩從睡夢中提溜起來,迷迷瞪瞪背四書五經。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會為止。

我們熟知的,入室盜竊的小偷背得滾瓜爛熟,挑燈夜讀的曾國藩還背得磕磕巴巴,讓小偷恨鐵不成鋼憤而拂袖離去的故事,就很能說明曾國藩的資質水平。

曾國藩16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六次連環落榜,父親捶足頓胸說:“一個秀才考了6次,就是瞎貓,也該碰上死耗子了啦!咱們曾家就是個陪考的命。”

父親將落榜的原因歸咎於命運,曾國藩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只有文丑而僥倖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

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曾國藩咬定青山不放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在第七次中了秀才,還是倒數第二名。

這也更加堅定了曾國藩的信念: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多麼精闢的見解,自己笨心裡沒點逼數嗎?再選擇懶惰懈怠,把唯一的武器持續發力扔了,不失敗天理難容。

持續發力是我們資質平庸之人逆天改命的唯一武器,有埋怨老天沒賜予天賦的時間,不如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持續進取,靠自己的努力改寫命運。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只有先接納自己的平凡,才能與自己和解,用坦然的心態面對持續發力,用長期堅持來打敗平庸。

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它必須紮根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才能爆發威力。

04 持續發力是天賦稟異人的攔路勁敵

曾國藩除了道破芸芸眾生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懶惰懈怠外,他還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見異思遷。

這份專注力,對一件事長久持續發力的要求,對天賦稟異之人來說更難。

對於普通人來說,明知自己天賦不足,仍然執著於看不到希望的領域,是件難事;對於天賦稟異的人來說,知道自己稟賦異常,還能沉下心持續發力,更是一件難事,因為他們要受到的誘惑更多。

世間誘惑如織,見異思遷不絕。

中國歷史上,貢獻出江郎才盡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江淹,他的一生就是再貼切不過的力證。

從中國女排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江淹

江淹和曾國藩相比,完全是另一個極端,曾國藩是愚鈍平庸的極端,江淹是才思聰敏的極端。

史書有載:“淹少而沉敏,六歲能詩。”我們知道文學天才駱賓王,七歲寫詠鵝,江淹六歲就能寫詩,足見老天有多寵愛江淹。

江淹二十歲時就被劉宋的國子博士檀超看重,檀超是個目高於項的猖狂文人,自比晉朝曠世奇才郗超,囂張跋扈大放厥詞:“高平有二超,覺我為優。”

就是這樣一個目中無人的狂傲文人,對年方弱冠的江淹推崇備至,江淹的水平可見一斑。

然而江淹盛名之下,並沒有潛心精進的意思,倒是對做官抱持如火熱情。

他一生歷任宋、齊、梁三朝,幾經宦海浮沉,對出仕始終激情不減,活到六十多歲,病逝在官位上。

他的文學成就,正是在他官場春風得意時,走上了下坡路。世人憐其不世之材,又怨其不思進取之狀,只能給他編排故事,說他的文采是借了郭璞的,夢中把五彩筆還給郭璞後,就江郎才盡了。

究其實際,哪裡是江郎才盡,是江郎無志於此,掉在做官的名利場中難以脫身。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聰穎出眾如江淹,見異思遷,不能保證對一件事保持初心持續發力,也只能落得讓人扼腕嘆息。

超人的才智意味著更多的誘惑,持續發力對天賦稟異之人來說,是通往金字塔尖最大的攔路虎。

05 持續發力

任何一個人,想要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持續發力都是必備條件。

貝多芬說過:“涓滴之水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他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捨地滴墜。只有勤奮不懈地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

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突破,對每個人都足夠公平,天資高低隻影響我們積累的速度和效率,想發生質變,積累的總數和質量都要達到躍遷的標準。

沒有持續發力的成長和進步,成就和成功永遠在彼岸,觸手不可及。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持續發力。

共勉之。

作者:曉鶴,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喜歲月靜好,獨慕碼字奔波。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