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推荐废太子胤礽为新太子?

问心问得几回真


在《雍正王朝》中,最能揣摩圣意的是邬思道和张廷玉,至于佟国维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在索相和明相争得不可开交之时,康熙引入了四位青年才俊进入内阁,其中有一位就是张廷玉。张廷玉成了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元老。



张廷玉处事果断老练,处处以大局为重。

在热河狩猎期间,康熙领着手下进入鹿园割鹿血,在鹿园后边的小屋发现了太子和侧妃郑春华的奸情,太子胤礽趁机跑掉,康熙下令捉拿胤礽。

而就在此时,属于太子管辖的凌普的两千兵马包围了行宫,造成逼宫之势。康熙让张廷玉迅速调来了狼谭部队(嫡系中的嫡系),并让众阿哥迅速进入行营,以免有人混水摸鱼闹事。

当张五哥从野外找回了太子和十三阿哥,说明凌普的军队有可能不是太子调来的。但是当时的情况过于晦暗不明,康熙只能废了太子,册封了大阿哥、三阿哥和八阿哥为亲王。

当时张廷玉试图保全太子,因为就当时的局面而言,太子倒了,势必引起夺嫡之争,祸起萧墙,国家必然陷入混乱当中。


关键时刻,张廷玉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太子纵然又谋反之心,必然没有那个胆量,我怀疑那份手谕……”,一语点醒梦中人,康熙连忙拿过手谕一看,确实是有人模仿的笔记!是谁模仿了太子的笔记?康熙立刻想查,张廷玉阻止:“就是想查,也无从着手啊!”于是,康熙立马下旨回北京。

从此事上看,康熙已经觉察胤礽是被人陷害的,有两个方面:

一,三阿哥胤祉供出皇长子对太子用了巫蛊之术,致使那天晚上太子精神失常,大阿哥扬言要杀掉太子,以解庆父之优。骨肉相残,康熙非常恼怒。

二、手谕是被人模仿的,联想到不久前八阿哥审理邢部冤狱一事,秘密审讯刑部侍郎肖国兴,供出太子的丑事,并把供词呈送给了康熙。康熙从这里看出八阿哥的觊觎之心。当时对八阿哥的评价是“其心可诛!”


太子被陷害,张廷玉知道了康熙并没有抛弃太子,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接下来,康熙命令群臣举荐新太子人选,看到朝中大部分人举荐八阿哥的时候,知道八阿哥已经做大,康熙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请佟国维吃晚饭,希望佟国维退休,不要再掺和拥立八阿哥的事情。

第二件事,当着上书房大臣的面,夸奖十三阿哥有情有义,有孝心,并且主张放出十三阿哥。当时佟国维说,总得给个理由吧(他不希望十三阿哥出来),康熙生气了,说,我心疼自己的儿子,这是理由吗?这时候,康熙已经很讨厌佟国维了。

康熙为何放出十三阿哥?

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被康熙撞见之后,太子跑到了四阿哥那里,希望四阿哥出头给自己说情,被邬思道以“是非之人,不可接触”为由阻拦,这时十三阿哥出头,甩下一句“天塌下来由我顶着”,出去见了太子,并答应太子保全家人和郑春华。十三阿哥担心大阿哥做出傻事,于是陪他在野外转悠了一晚上,直到被张五哥找到。



因为自己说话力挺太子,说出了“绝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惹恼了康熙,被圈禁。

十三阿哥尽力保全太子,做到了弟弟的情义和臣子的忠心。这让康熙非常感动。

把十三阿哥放出来,是向众人说明,自己仍然没有放弃太子。也说明,皇位继承人绝对不是八阿哥,希望朝臣不要结党营私。

张廷玉看出新太子的人选不是八阿哥。那么,只有四阿哥了和废太子胤礽了。揣摩准了圣意,张廷玉逐渐的和佟国维、马齐拉开距离,即不喝佟国维递过来的热奶,又不在联名举荐八阿哥的信上签字。而是准备了两份密奏藏在袖口里。



在上书房,当康熙打算解决佟国维结党之祸,当他问道:“就没有人推举二阿哥胤礽吗?”这时候,张廷玉知道圣意已明,立刻掏出了举荐胤礽的密奏,康熙看了非常高兴,夸赞张廷玉读书读得好。

在揣摩圣意这一方面,邬思道第一,张廷玉第二,佟国维第三。


品读春秋001


1.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形成的“政治婚姻”。但康熙与赫舍里感情甚笃,赫舍里难产英年早逝后, 康熙将对赫舍里的深情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浓郁的爱。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痛彻心扉,情感上难以割舍。而废黜太子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他自有邪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还有调兵手谕是别人模仿所为,康熙知道不是太子手迹,康熙想查个水落石出。这一切张廷玉心知肚明。

2.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康熙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在太子职位上已经做了近40年。夜长则梦多,节外必生枝,日积月累,太子有了违反规矩甚至不法的行为,康熙也睁只眼闭只眼,没有动过废黜太子的念头。在张五哥顶替任季安一事中,康熙对张廷玉也只轻描淡写:“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啦”。由此看出康熙的矛盾心理,他此时对太子仍有幻想,还存有一丝侥幸。

3.张廷玉洞若观火,心明如镜,他深知康熙立新太子是要引蛇出洞,弄清谁在陷害太子。 结果是老八及其势力被打压,朝廷大洗牌,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被罢免,隆科多则成为九门提督,康熙调整了朝廷势力,这点历史底蕴深厚的老张早看的一清二楚了。

张廷玉在康熙身边多年,对康熙是有研究的,他知道这次立太子不是选接班人,更明白谁当太子不是推荐人决定的。 所以张廷玉审时度势,懂得这次康熙立太子是针对朝廷混乱局面的重新布局!且康熙对太子并没有彻底失望,因而老张保举废太子胤禛复出,很符合康熙的心理与时局要求。


希望星晨58298869


前言:题主所说的桥段应该是发生在康熙第一次废除太子期间。但并未言明《雍正王朝》是原著还是电视剧,本文选取的是电视剧,因何特此说明?原著与电视剧在体裁上不同,还有现实上的考量,从原著的文字,落实到电视剧,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变,甚至是剧情上的结局。故加以说明,否则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

张廷玉何人

张廷玉是汉人,内阁大臣。在《雍正王朝》里面戏份不重,但每一次都是危机时刻,有点收拾残局,力挽狂澜,深受康熙、雍正的信任。有点类似于漫画《圣斗士》里面的魔铃,每一次星矢被按在地上摩擦,总会出现魔铃鼓励的画面,然后星矢满血复活,重新掌控局面。

危机公关组长

危机公关组长,当然这个称谓也不是乱说的。危机危机,是危险+机会。张廷玉在几次处理康熙、雍正危机中,信任不断累积。

危机1: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责令八阿哥严查。不想八阿哥狼子野心,假传圣旨,突审取得太子党羽孙国兴口供,连夜交给康熙,以此打击太子。康熙将口供交给张廷玉,商量对策,张廷玉当着面,将口供烧了,声称不知道有此折子。 完全是出于大局考虑,一旦此事外泄,会引起对太子的不满,到时又满城风雨,更重要的是上升到废黜太子的层面,便是动摇国本了。所以康熙说明白他的苦心,也没怪罪他。 危机 2:康熙撞破太子与郑春华的“出轨”,导致了第一次废黜太子。“国本“”动摇,引发了众位皇子的暗中发力。其中,十三阿哥与十四阿哥,竟然在皇宫之内,因口角发生斗殴。但康熙却处置了八阿哥。十四阿哥不服,当面对撞康熙,最后气得康熙拔刀相向。这时候张廷玉一句:“小杖受,大杖逃”,连忙让侍卫将十四阿哥拉走,避免了康熙一气之下杀了十四阿哥,落得“弑子”的名声。

危机3:太子第二次被废,相信康熙心里面是滴血的。但外部争夺储君的形式,波谲云诡,暗流涌动。康熙选择了张廷玉作为“遗嘱执行人”,为雍正顺利继位,保驾护航,可以看出张廷玉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从大局出发

如此,张廷玉是康熙肚子里的“蛔虫”,深知康熙所想。张廷玉选择胤礽原因有二:

1、于私,康熙对太子感情深厚。太子母亲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原本是孝庄为拉拢索尼家族,以此抗衡跋扈的鳌拜,形成的“政治婚姻”。康熙与赫舍里年纪尚幼,两小无猜般共同成长,感情甚笃。

但赫舍里难产而死,康熙将对赫舍里的爱全部转化为对太子的爱,以致过于溺爱。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前,康熙不是不知道太子的不法行为,只是选择性失明。哪怕是第一次废黜了太子,康熙心中也是难以割舍,更重要的是这次风波的始作俑者是大阿哥,是其使用魇镇之术,导致太子行为失常。另太子调兵手谕是人模仿的字迹,非太子所为。


2、于公,突然废除太子,康熙给打个措手不及。太子是康熙按照接班人的规格来培养的,也就是说从胤礽满周岁便被册封为太子,一直到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胤礽已经做了快40年太子了,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资深太子”。哪怕是太子种种不法行为,康熙也觉得无伤大雅,断没有产生废黜太子的想法。哪怕在张五哥替任季安顶包一事曝光后,康熙对张廷玉说:怕是朕儿子的病也是好不了了。“怕”表明康熙才刚刚有“废黜太子”的想法,但没下决心,还存有一丝侥幸。

其次,既然是废黜了太子,康熙对于新太子也有个考察期,虽说“知子莫若父”,但只能说众位皇子都是优秀的演员,隐藏了意图,打扮成另外一副模样,康熙也不是完全知晓情况,“儿大不由父”啊。所以康熙也在观察,也在犹豫人选。

结局:

太子虚悬,新太子人选一时难产,引起众位皇子的明争暗斗。张廷玉从大局出发,替康熙考虑,选择了推举原太子胤礽,或许也是对这次风波最好的化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因为所谓的推举新太子,就是康熙策划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钓鱼执法,康熙只是想借此事件打压老八。张廷玉知其内幕,最后顺水推舟,推荐了废太子胤礽。


在电视剧第九集中,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就是经张廷玉提醒,康熙发现了老十四伪造用于坑胤礽的调兵手谕是假的。康熙当时想立刻就彻查手谕到底谁伪造的,但张廷玉告诉他:现在查,无从着手啊。

尽管康熙当时对胤礽早已很不满(一是嫌胤礽无能,二是恨胤礽睡自己女人),心里有了废他的心思。但相比于废胤礽,居然有人敢伪造调兵手谕,这是更严重的事情!

毕竟这个手谕如果真是伪造的,那么除掉胤礽容易,可是后面谁当太子呢?不把这个幕后黑手揪出来,祸起萧墙之事就不会停。不管立谁当太子都会后患无穷。保不齐以后还有此类恶心事发生。

所以康熙回朝后,就颁布了三道谕旨。一是废胤礽的诏书,二是禁锢老大、老二和老十三的口谕,三是推选新太子的诏书。力图通过废太子又推选新太子这件事,让那个幕后凶手自己浮出水面。

而康熙做的这一切,张廷玉全程旁观,知道很多皇子们都不知道的内幕。

另外在第十集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老大、老二、老十三被囚禁期间,康熙派人给胤礽和胤详送火,唯独没给胤禔送火。这从侧面也表明,康熙对老大是彻底失望了,但对胤礽还是有一点期望的。这也为后来康熙复立胤礽埋了一个小伏笔。


不扯远了,再说回推举新太子这件事。

康熙的意思传达下去后,立时间,朝廷一地鸡毛。群臣争相推举老八,其丑态,让康熙也看不下去了。

对于老八,康熙是有意见的。当年的刑部冤案案,老八故意摆了太子一道。后来图里琛把实情告诉了康熙,令康熙非常愤怒,大骂老八其心可诛。其心思之坏,让康熙印象深刻。因此,老八实际上已经没有继位的可能性了。

然而,一面是康熙的失望,一面又是群臣争相对举荐。这种情况让康熙很被动。毕竟民心已起,皇帝也不可乱违。

所以,康熙在大致摸底,搞清楚到底是哪些人推举老八后,他就来了个以退为进,以放出老十三为契机,暗示那些推举老八的人不要误入歧途(不要结党)。比如,佟国维。



在康熙做这些部署的时候,张廷玉暗中也在观望。之前,老九、老十不知道从哪搞出来的江湖术士之言,说什么“八王大”,想给老八当选太子造势。

老八也是绝顶聪明之人,马上把情况汇报给康熙帝,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退为进,借江湖骗子之言试探康熙——如果康熙大怒,也就表明太子之位与他无关了,他立刻退出。

可是康熙却说:“江湖术士的话,也不能一概视为妖言,因为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就这一句话,把老八给坑了。而张廷玉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明白康熙到底在想什么,他也是怕自己选错了人。


但康熙放出老十三这个讯息,让张廷玉立即就明白,康熙心中的太子人选,绝对不是老八。至于是谁,他暂时还不知道。所以他也就不跟佟国维们一起掺和了,佟国维让他也推举,他就是不表态,心中定下了推举老八以外的皇子为太子的心思。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天,康熙一大早就赶过来大殿,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大叠举荐老八的奏折。

这些奏折,康熙通通都没看。

此时此刻,张廷玉算是彻底明白康熙的小心思了:老爷子不希望八儿子为储君,假如这次群臣举荐老四,或者是老十三,甚至老十四,康熙可能都会默认。但对老八,康熙打心眼里不想承认他是储君。

可是不立老八,又立谁呢?

老八有那么多人支持,民意基础很好。立其它皇子,怕是都会被陷害,立谁,就是把谁往火坑里推。

思来想去,只有废太子胤礽最合适了,他是最合适的挡箭牌。因为他是前太子,根基也一样很深厚。

并且最重要的是,康熙还主动问了——有没有谁推举二阿哥?



或许,在上书房的那一刻,张廷玉草拟了几份推举书(除老八外),并把老二的那份藏在自己身上,就等康熙先开口。

如果不是老二,他自认倒霉。如果正好就是老二,他就拿出来。最起码,他这种保守的押宝不会得罪康熙。


Mer86


我们先来看看胤礽的身世。

康熙八岁即位,顺治给他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索尼是首辅大臣。

但索尼沉默寡言,不愿发表观点,后来不愿参与政事回家。大概是这前后,鳌拜杀了苏克萨哈,并诛灭其家族十几人。

这一下可把年仅十岁的康熙皇帝给吓傻了,担心这鳌拜哪天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于是惊恐的向孝庄皇太后哭泣。孝庄皇太后精明非常,她对康熙计议道:可以通过联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于是在康熙十一岁的时候(虚岁十二岁)进行了选妃大礼,(提一句,鳌拜没有女儿)选出皇后赫舍里氏就是索尼的孙女,皇贵妃钮祜禄氏就是遏必隆的闺女。

一下子将辅政大臣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共同对付鳌拜。

赫舍里氏皇后与康熙年纪相仿,虽说是政治婚姻,但在与赫舍里氏皇后的嬉戏打闹之间,康熙逐渐爱上了赫舍里氏。还有一点原因是赫舍里氏家族为铲除鳌拜立下大功,且赫舍里氏皇后陪伴康熙在铲除鳌拜之前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使得他们两个爱情甚笃。赫舍里氏皇后在15岁时,为康熙生下一个孩子,但可惜,夭折了,还未来得及立入宗庙。赫舍里氏伤心至极,康熙十分时常开导她。

在赫舍里氏20岁时,又生下了一个孩子,就是皇太子胤礽,但是赫舍里氏也难产死去。康熙悲痛非常,嚎啕大哭。

这里提一句,康熙的儿子是按照进入宗庙的次序来排的,康熙的一二三四子都夭折,未进入宗庙,后来的一二三四阿哥是五六七八阿哥。

康熙十分悲痛,于是对这个胤礽十分疼爱,在一岁多时就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四岁是(虚岁五岁),胤礽得了天花,此时康熙正在处理三番,但仍然毅然决然的抛下政务,全心全意的照顾胤礽。

皇太子胤礽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十分出色,颇得皇帝喜爱,在十四岁时,当时朝鲜写了一封国书,忘记避皇太子胤礽的讳,康熙下旨谴责。

可见其对胤礽的爱意之深!

在一次废皇太子时,起因是:

1:皇太子贪婪:经常动用大内库银

2:越权:在康熙的面前训斥大臣

3:没有同情心:当时皇十八子死去,胤礽面无改色。

4:康熙担心他篡位:康熙废太子之前,杀掉了与太子要好的索额图,这个人是索尼的三儿子,是太子的三姥爷。自康熙杀掉索额图之后,胤礽就时常窥伺康熙,使得康熙十分担心他是否要篡位。

在重重不法行为之后,康熙废掉太子。

此时,有位皇子,笔者不记得是几皇子了,胤礽当时生母难产死去之后,就是吃这个皇子的母亲的奶长大的,自小与胤礽生活在一处,感情甚好,于是他捏造了一起巫蛊事件,陷害大阿哥,而且编造谎言就大阿哥的巫蛊之术,使得太子反常。另一边与太子通气,让他近期表现好一点,于是乎重燃起康熙对他的宠爱。

再立皇太子之前,康熙与众大臣通过气的,说自己的儿子病好了之类的话,那些朝臣还不聪明,还不知道见风使舵!

再说张廷玉。

张廷玉支持再立胤礽,主要是因:

1:洞察了康熙的内心:康熙此时还未对胤礽完全失望

2:不立胤礽只会让清廷的九子夺嫡政治斗争更加激烈,不利于大清的发展。康熙是将胤礽作为接班人来培养,将众皇子作为辅政亲王来培养。现在如果胤礽倒下,政治斗争会激烈非常。

3:八爷人望太高,能力太强,威胁到了康熙:八爷这个人的能力,就连日后的雍正皇帝都自叹不如。而且八爷的生母是一个辛者库入宫的人,生下八爷之后并没有让她抚养,八爷自小与皇长子一起长大。卑贱的出身,让他时刻谦卑,善于团结群众,表现得十分出色。在处理内务府废太子亲信的时候,不仅不对他们追究他们的责任,反而团结他们,这让康熙震动非常。想当时废掉太子起因之一就是担心他谋逆啊!现在再来一个,显然不行。

当然还有一些小原因,比如: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皇太子胤礽的老师,也是六尺巷的主角;皇太子是嫡长子,按照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立为太子等等。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观点,欢迎各位评论。


穹人侃天下


张廷玉可以说是厚黑学中的高手,对于康熙命令大臣举荐太子一事,张廷玉从一开始就冷眼看着。

除了历史不可考证的上古三皇五帝的时代,自中国有明确历史记载开始,就从来没有搞过这么大规模的皇储举荐工作,因此,张廷玉从一开始就应该认定这一旨意不靠谱,或者说在旨意下面隐藏着康熙皇帝的深意。

随着事态的发展张廷玉慢慢捋出了眉目,他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第一,康熙皇帝召见了废太子胤礽几次,这点在电视剧中没有表现,但是在小说里有描述,而且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对于自己的嫡长子胤礽一直都是悉心培养,父子情深远超,康熙和其他儿子的感情。此次,太子虽然被废,但是也是康熙盛怒之下做出的决定,事后未必不会后悔,如果没有后悔,又怎么会再三召见废太子。


第二,大臣共同举荐八阿哥,不但过早的暴露了八阿哥夺嫡的野心,同时会引起康熙皇帝的强烈猜忌。举荐太子之事实际上是一次政治站队,站好了就是给未来新君纳了投名状,今后的荣华富贵自然是滚滚而来,因此在此事上,百官也是极其上心,但是八阿哥众望所归这就不是康熙皇帝能够接收得了。

胤礽身为前太子,太子乃是储君,和臣工百官有君臣之义,如果大家一起举荐前太子还情有可原,可是一起举荐八阿哥就很有问题。一个普通皇子怎么会比一位曾做过三十多年太子的人更得百官拥护。其中的厉害关节想起来就能使康熙出一身冷汗,作为一名普通皇子尚且如此,如果当了太子,他这个皇帝会不会被架空。因此,众臣的举荐反而使八阿哥提前出局,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事实上,在此次举荐太子之后,康熙就对八阿哥极为忌惮,时不时的打压八阿哥势力。

第三,旨意既然已经下了,而且还跑出八阿哥这么一匹黑马,那么太子复立就势在必行。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此次让众臣举荐太子本来就是在为太子复立制造舆论。但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跑出了八阿哥这么一个“民意代表”,八阿哥那是无论如何不能立的,那就只能复立太子平息舆论。

因此,综合以上几点,老狐狸张廷玉提议复立太子,张廷玉是实用主义者,他深知以康熙对权利的眷恋,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培养一个人给自己分权,众臣举荐太子更是不靠谱,他所做的是后发制人,观察康熙反应做出回应,而不像其他大臣,竟然真的以为在如此强势君王的统治之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下一个主子。



醉美木渎


因为张廷玉本身就善于读懂帝王心术,又全程经历了八大山庄被围一事,深知康熙的疑虑与担忧。



在如此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就连一代圣君康熙都没法做到完全的冷静。他立即部署和调动狼覃,解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又在盛怒之下废掉了太子胤礽,圈禁了出头鸟大阿哥胤褆和直肠子老十三胤祥。紧接着,在张廷玉的谨慎提醒下,康熙发现调兵手谕竟然是伪造的。但君无戏言,木已成舟,太子已然被废,康熙颇有些大呼上当的意味。

很快,废掉太子的后遗症显现出来,那就是打破了诸皇子的和平稳定的局面,皇子之间开始争储夺嫡,随即又牵动朝局,将朝局搅得是错综复杂。这时,康熙有了复立太子以稳定朝局的想法,但这需要有个足够站得住脚的理由。

于是,康熙决定投石问路一下,向朝野宣布要公推新太子,主要是为了揪出那个最有夺嫡野心的皇子,趁机敲打群臣,不要联络皇子,结党营私,最后再将胤礽扶正,平息诸子纷争。



对于康熙的这一意图,张廷玉非常清楚。在八大山庄被围一事中,是他第一个发现手谕造假的问题,更深知康熙对此事极端在乎,因为伪造诏书的人肯定是最想混水摸鱼、夺嫡争储的人。另外,张廷玉知道大阿哥被圈禁是因为魇镇太子所致,更知道此例一开,皇子之间自相残杀的事就会越来越多,而这明显是康熙所不愿看到的。

而在公推新太子活动的进行之中,随着八阿哥胤禩的呼声越来越高,康熙却反倒越来越表露出兴味索然。当佟国维、马齐等人兴致勃勃地对康熙汇报说,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奏折最多的时候,康熙却顾左右而言他,说起要放老十三胤祥出来的事,而胤祥正是因力挺废太子胤礽说了几句心里话才被圈禁的。佟国维多嘴问了句为什么,康熙说疼自己儿子了。

这一切都暗示康熙对八爷胤禩的不看好,而对十三爷的表彰,以及对父子亲情的强调,都表达了对这种为了夺嫡而破坏亲情的行为的批评和反感。



而张廷玉对这一切早已洞若观火,他可能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推举废太子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表露出这种想法了。佟国维邀请张廷玉喝杯奶子歇歇,张廷玉拒绝,说自己喝不惯这个味,佟国维转而又笑着邀请马齐喝,还说奶子凉了就不好喝了,马齐听罢笑眯眯地接过喝了下去。这段颇具深意的对话很明显地看出了张廷玉对推选新太子一事的态度,那就是不倾向于八爷胤禩,也不愿意与八爷党搞得太近。

而在康熙顾左右而言他,力主放十三爷胤祥出来后,张廷玉才真正坚定了推举废太子胤礽的决定。而且面对朝野上下对八爷胤禩一边倒的支持,康熙需要一位重臣站在他的身边,以充足的理由支持他复立太子的决定。

而最后张廷玉在秘折中给出了理由也很具说服力,那就是:太子是被人魇镇了,所有荒诞的行为都是病中的表现,而不是他的本心。只要把病调养好,他还是一个合格的好太子。



当然这里的言外之意是,太子的病要是调养不好呢,那他的太子之位依然会被拿下。也就是说张廷玉真正看懂了康熙复立太子的用意,把胤礽抬出来就是为了平息诸子纷争,稳定朝政局面,同时为日后的真命天子做挡箭牌,而在心里,康熙早已对胤礽的能力不抱希望了。所以,张廷玉在声援康熙复立太子的决定时,还预先给康熙留了台阶下,万一哪天康熙又想废太子时,完全有充足的理由,以太子病入膏肓为借口将他拿下。

可见,张廷玉是真正做到了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考虑问题处处站在皇帝立场,站在国家朝廷的立场。这样的大臣不得宠,不升官,不入太庙,那就真的天理难容了。


达摩说


张廷玉应该是《雍正王朝》里边为数不多的能够读懂帝王心的人。他的小心谨慎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杜雨露老先生入木三分的演技,将张廷玉这一位清朝大臣,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刻画的淋漓尽致。

刑部换死囚,康熙亲自“劫”法场救下张五哥,作为朝廷中枢六部中重要的一部分却发生了大清王朝建立70年以来最大的冤案。刑部整顿势在必行,八阿哥接下了这个重担以后,假传圣旨连夜诱审刑部尚书肖国兴,几乎将太子管理的刑部翻了个底朝天。面对八阿哥信誓旦旦的说,只要老实交代,康熙就饶他一命。肖国兴将太子所犯的事情和盘托出。太子虽然被举报,但是八阿哥的所作所为也被康熙知晓,他昭然若揭的夺嫡之心,被康熙怒斥其心可诛。


热河巡猎太子与郑春华通奸,被康熙撞到。十四阿哥模仿太子笔记,派兵谋反。太子正式被废以后,康熙要天下二品以上的官员举荐新太子。不想从朝廷到地方,八成以上的官员都举荐八阿哥。这让康熙意识到了八阿哥结党的可怕。佟国维做中间人联系百官,一同举荐八阿哥的事情,被自己的侄子隆科多举报。康熙一生气,要求百官一同议事。康熙当场发问,有没有举荐为太子的?张廷玉听了这话以后,立马拿出了自己的奏折。

当时看到的弹幕差点没把我给笑死。说张廷玉一激灵举荐八阿哥,举荐四阿哥的奏折从衣服里边掉了出来。虽然比较好笑,但是总感觉张廷玉真的藏了举荐其他的阿哥的奏折,毕竟这么谨慎的人,怎么能轻易出手,总是时刻跟着皇帝走才是正道。八阿哥的结党威胁到了康熙的位置,这是谁都能看的出来的。康熙后面训斥十四阿哥的时候一句“我还没死呢”。或许就是当时康熙说给八阿哥和众大臣听的。




红雨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里面,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后,没隔几天,就要求文武百官举荐新太子(三品及三品以上),那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举荐八阿哥的人很多,另外举荐四阿哥的也有,最少的,就是举荐废太子。

那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人举荐了废太子,其中有张廷玉,有废太子的师傅王琰,还有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另外还包括康熙本人。

很多人都很奇怪,胤礽既然被废,为什么还要举荐他为新太子呢?那这些人举荐废太子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王琰举荐废太子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废太子的师傅,他也不可能改换支持其他阿哥。有的人说,他后来不是支持四阿哥了吗?是的,他后来确实是支持阿哥了,但那是太子二度被废的情况下。

废太子不可能第三次被立为太子,因为他第二次犯的事情实在太大,一点机会也没有,而王琰觉得对于大清朝来说,四阿哥是最合适的。

那我们来看看其他几个人的理由又是什么?其实,那几个人的理由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康熙对胤礽并非完全放弃,大家都看出来了。那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胤礽这个太子也不容易,康熙的其他几个皇子过于优秀,九子夺嫡,一直给胤礽使绊子,而且胤礽第一次被废,也是遭人陷害的。

第二,胤礽是嫡长子,胤礽的母亲赫舍里皇后是难产而死,赫舍里皇后的叔叔是索额图,正是韦小宝、魏东亭的原型,正是他擒拿的鳌拜,赫舍里皇后的爷爷是索尼,是顺治留下的首辅,对康熙的帮助很大,康熙是个念情念旧之人。

第三,胤礽被废,九子夺嫡会更加激烈,对大清朝不利。

第四,支持八阿哥的人太多,对康熙不利。

我们就能看出,康熙确实是想给胤礽一次机会,如果胤礽真的有变好,那么太子之位就固定了,如果胤礽还像以前一样,那么胤礽的太子之位也是暂时的,迟早还是要被换掉的,只是放在那边,对付八阿哥那里。

而康熙的想法,张廷玉想到了,邬思道也想到了,所以都一起举荐废太子。

做为唯一配享清太庙的汉臣,能够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历史简单说


如果仅从张廷玉的“体察人心”,特别是“揣摩圣意”的角度来讲来解释张廷玉推荐太子胤礽的原因的话,还是对张廷玉了解太浅。张廷玉推荐胤礽为太子,不仅仅是“揣摩圣意”而是对当时康熙朝的朝局有相当深刻的解读。

当然,“揣摩圣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那么,对于公开推举太子以及带来的朝局变化对康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康熙究竟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还是让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也许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些分析,肯定是基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背景。

张廷玉是对康熙和太子胤礽之间的关系演变过程最清楚的贴身大臣,也是作为康熙的“大秘书”参与处理太子的各种问题最多的上书房大臣,所以他有机会了解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真实想法和康熙处理问题的思路。

康熙对太子的态度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件大事上。第一件大事就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泛滥造成大面积受灾,而也就是这次水灾,暴露出国库空虚到只剩不足八十万两银子的可怕现实,康熙开始对太子代理朝政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国家交给你太子胤礽来管理,竟然管成了这个样子,这几乎就是一个“烂摊子”的模样啊!

而在四阿哥胤禛主动请缨前往江南筹款赈灾,为朝廷解燃眉之急的时候,太子胤礽的表现更让康熙失望:这个太子既没有给予四阿哥胤禛以明确的道义上的支持,还在后面说风凉话,完全没有一点“储君”的风度。同时对在外奔波的胤禛家里的身患疾病孩子(三阿哥弘时)也是不闻不问,倒是八阿哥胤禩带着他的亲信阿哥前去慰问,并在四阿哥胤禛的府上忙碌了一夜。康熙也及时的派去了太医。但当第二天一早康熙询问太子:四阿哥的孩子病情如何的时候,太子胤礽居然还不知道这回事!康熙觉得这个太子胤礽根本不懂人情世故,对自己的兄弟没有“亲情关怀”,康熙心里就结了一个疙瘩。

接下来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康熙下令追比国库欠款,而四阿哥胤禛再次主动请缨承办这个差事的时候,康熙的本意是希望太子能够在幕后给予一定的支持,作为储君的太子胤礽应该明白四阿哥胤禛其实是在为康熙和太子胤礽在冲锋陷阵。就连康熙本人也是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为他的一些老臣以及为他“编书”的皇三子胤祉偿还国库欠款,但是太子胤礽却因为自己是欠款大户一方面对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横加阻拦,另一方面加紧通过“卖官鬻爵”收取贿赂归还国库欠款,最终在太子的干预下,追比国库欠款的事不了了之。这一方面反映出这个太子没有大局观,也没有城府,同时作为一国储君的太子胤礽表现出来的贪婪和腐败让康熙也是心痛不已。

“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国将来的一国之君吗”?康熙对太子胤礽的信心开始动摇。

这一切,张廷玉是看在眼里的,他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也是心存不满,认为时下“吏治腐败”,需要像四阿哥胤禛这样的人“严厉整顿”。

第三件事,看似一个偶发事件,却让康熙陷入了极大的被动,那就是紧接着发生的刑部“买卖人命”的重大冤案,江夏镇的佃户张五哥被“连哄带骗加威胁”的拉去顶替犯了强奸杀人大罪的江夏镇富绅、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顶罪。案件被揭露之后,康熙极为震惊,要求彻查这个重大的冤案。

八阿哥胤禩争取到了这个“扳倒太子”的机会,康熙选派他去彻查此案,八阿哥胤禩很清楚,这个“泼天大案”和分管刑部、以及替康熙勾决犯人的太子胤礽脱不了干系,甚至深深地怀疑此案太子应是“主谋”。

果然,在八阿哥胤禩有目的的背着共同审理此案的十三阿哥胤祥单独审理刑部侍郎肖国兴时,用诱供的方式取得了太子胤礽是此案幕后主使和最大受益人的口供。得到口供的八阿哥胤禩如获至宝,他连夜进宫向康熙汇报情况并把肖国兴的供词交给了康熙。

康熙的心里非常窝火:一方面对太子的“不争气”而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对八阿哥胤禩的咄咄逼人和明显的“觊觎之心”感到愤怒。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太子有万般不是,康熙都不可能按照八阿哥胤禩设计的“扳倒太子”之路来废掉太子以满足八阿哥胤禩的“阴谋”---即使是要废太子也必须是康熙本人“乾纲独断”,也就是说康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废掉太子,也绝对不能让八阿哥胤禩来扳倒太子。

所以,八阿哥胤禩一心要扳倒太子,而康熙就要想办法先“保下太子”。康熙在拿到肖国兴的供状之后,就马上到上书房找了正在值班的张廷玉,聊了一段张廷玉儿子的病情之后,康熙答应拍太医为张廷玉的儿子治病,并说了一段一语双关的话:你的儿子有病,很难治好,朕的儿子又何尝不是呢?但怎们办呢?还得治!谁让我们都是当父亲的呢?不管治好治不好,我们都要尽到当父亲的责任......。说完康熙就拿出了八阿哥胤禩给他的那份肖国兴的供词。

张廷玉是一个非常敏锐的人,他从康熙的态度当中察觉到康熙的为难和对太子的维护之意,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把肖国兴的供词给一把火烧掉了。康熙松了一口气,他忙着去处理遗留事务去了,但张廷玉心里有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康熙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废掉太子,同时他也不想让八阿哥胤禩取而代之。

但是,康熙对太子的失望之意是明显的,他原来的想法,是用一些手段来“教训”一下太子,包括在热河狩猎的时候,派八阿哥代表自己接见关外的蒙古王爷们,以及把本来属于太子的那把蒙古王爷进献的“金如意”赏给了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弘历。

康熙的这些举动,同时让两个人产生了错觉。

首先八阿哥胤禩认为在处理刑部冤案的问题上得到了康熙的认同和赞赏,同时在热河代表康熙接见关外蒙古王爷的待遇被八阿哥胤禩误读为康熙有意要把自己“隆重推出”,所以,在接见关外蒙古王爷的宴会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古往今来的圣主我最佩服的是太祖高皇帝和当今圣上”。

这句话被很有学文的三阿哥给识破了:太祖高皇帝把大位传给了第八个儿子,所以当今皇上也要把皇位传给第八个儿子。八阿哥胤禩得意忘形抖了个机灵,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康熙听到这个议论,对八阿哥胤禩的态度只能是更加反感。

而太子却在康熙的一系列举动中读出了“沮丧和绝望”,他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失宠,被废应该是早晚的事,失去信心的太子,在极端沮丧的情绪下,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幽会的时候被康熙堵了个正着。

颜面丧尽的康熙自然是“龙颜大怒”,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候,八阿哥胤禩的铁杆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伪造了一封由十三阿哥祥手书的太子胤礽的调兵手谕,并且调动了军队到热河“护驾”,这就是“火上浇油”了。康熙一怒之下做出了废黜太子胤礽并囚禁起来的决定。

八阿哥胤禩的阴谋似乎是得逞了,没有了“储君”之后,康熙的诸皇子们便开始了各显神通的储君之争。

但是,在康熙听到大阿哥胤褆建议他杀掉废太子胤礽,并愿意代康熙下手,同时三阿哥胤祉又不失时机的揭发大阿哥胤褆对废太子胤礽行“魇镇”之事的时候,康熙除了圈禁了大阿哥胤褆,痛斥了三阿哥胤祉之外,对在盛怒之下废黜太子的行为已经开始反思,此时张廷玉的一番话让康熙开始警觉。张廷玉认为,太子失德,行为怪悖应该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受了大阿哥的魇镇,而太子胤礽无论如何也没有那个胆子调兵谋反。他们同时开始怀疑那个太子的调兵手谕是有人伪造的。

此时康熙已经开始后悔仓促废掉太子的行为了。

这一切,张廷玉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应该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廷玉已经判断出康熙对废黜太子的举动在态度上有了本质的变化。

促使康熙复立太子的,其实就是八阿哥胤禩。

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太子已经被废,但新的人选在他心目中还没有形成。同时,下一步如何收场,康熙心里也没有成熟的想法,所以他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指望诸皇子互不相让,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由他出面,平息争端,复立太子。

但是,事情发展的结果却让康熙吃了一惊:八阿哥胤禩的势力和朝廷的佟国维的实力居然形成了同盟,八阿哥胤禩在推举新太子人选当中“一骑绝尘”。这种“万众一心”的局面让康熙非常恐惧,也非常愤怒。

而张廷玉在整个新太子的推举过程中,几乎是不闻不问,无论推举的多热闹,他都是在按部就班的有条不紊的处理自己的政务,完全不理会推举太子的事情。

张廷玉此时已经打定了主意:这种一边倒的局面,既对康熙不利,也对整个朝局的稳定不利。康熙无论如何是不愿意看到八阿哥胤禩在这样的局面下胜出,因为八阿哥的这种胜出,几乎就宣布了他康熙随时都有可能被逼迫“提前退位”。而这一切都会有极大的可能带来朝局的动荡。所以张廷玉决定帮助康熙完成打击八爷党和佟国维联盟。

他拒绝了佟国维马齐让他在上书房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公折”上署名,并且明确告诉马齐:我已经写了密折保举新太子。

张廷玉的密折,并没有像四阿哥胤禛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一样上奏给康熙,而是揣在身上,在康熙召集皇子和大臣们共同商议新太子人选的时候,康熙询问是否有人推举废太子(二阿哥)胤礽,并斥责了认为废太子没有资格被推荐的上书房大臣马齐之后,当中把“密折”呈上。

这就是张廷玉最厉害的一点,他是在最后确定了康熙已经决意复立太子胤礽的情况下,才不失时机的站出来表明自己支持康熙的态度,这个时机对张廷玉,对康熙都是“恰到好处”。

如果提前密奏,最多也就是像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一样,表明一个态度,并不能起到配合康熙在朝堂之上打击八阿哥胤禩并复立太子的目的。

胤禛的胤祥的表态,主要是表达没有“觊觎之心”和“重情重义”的态度,这些张廷玉用不着表达,康熙需要的是他的配合。

而张廷玉的配合,不仅仅是默契,而是“严丝合缝”。康熙肯定是“龙颜大悦”,张廷玉也就从上书房末尾大臣,一跃成为上书房“首辅大臣”。

这就是“老成谋国”,是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