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和廚房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母親和廚房

母親和廚房

母親和廚房

兒時的記憶裡,家是最可依靠的,母親是最能給我們溫飽的。對廚房的概念只是從外面進房子的過堂屋,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每家都有個叫廚房的地方,大概就是這裡。過堂屋之所以被我後來定義為廚房,充其量就是媽媽在哪裡做飯,夏天,煙熏火燎,做一頓飯,媽媽要起早,而且煙燻的媽媽又咳嗽又流淚。我總是從被窩裡爬出來,辦完自己的瑣事回來洗完臉,就上炕。媽媽已在炕上放好了長方形木桌,一大盆黍米粥,弄一碗簡單的鹽津,大醬啦、鹹菜瓜子條什麼的,哥哥們拿來碗筷,我們一家十口人,就圍在桌子上開始吃飯。炕上這張飯桌,根本就容不下我們一家人,我的五個哥哥在屋子地下有一個簡陋的木桌,我和姐姐弟弟爸爸媽媽在炕上吃,每次吃飯都是媽媽最後吃,吃高粱米和玉米麵餅子的時候多,白麵就是過年有這麼一兩頓餃子。大醬是媽媽用黃豆做的,鹹菜苽子是用鹽醃製的蘿蔔白菜。做玉米餅子,媽媽就熬蘿蔔白菜湯。這是冬天的食譜,有時有黃豆,雞蛋就是在兄妹們生日可吃兩個,夏天多些庭院裡的蔬菜。哥哥們從河溝裡捉來河魚河蟹河蝦就會給家裡改善生活。當時廚房裡黑漆漆,鍋臺靠南牆處有一個飯廚,裡面放平時用的碗筷,冬天,媽媽的手凍的通紅,手上都是凍瘡。我還記得每次哥哥們拿進屋裡的一摞碗,他們都得用筷子一個個別下來,因為碗底沒倒淨的水都凍成冰,把碗粘在一起。就是這樣的飯菜我們也總覺得餓。有一次,我從雞窩裡撿了兩個蛋,趁媽媽不在家,鍋裡放點水,和弟弟一起抱了柴燒開了就吃,沒想到蛋黃沒有凝固。當時我們一家人和大媽家住對面屋,大媽說雞蛋燒開了得多煮會兒才能熟。我和弟弟就那樣吃了一嘴黃。

那時的鍋臺面是用白灰加剪碎的麻(俗稱麻蚪)和在一起用燙板磨平的,每每有大風的天氣,滿鍋臺都是灰土。地面也和耕地一樣是土做的,最多是選擇全村最好土質——粘性強的。

後來我們搬家了,哥哥們都到生產隊掙工分,農村實行了分田到戶,家裡積蓄多了。大哥也結婚了。但是吃的食物沒太大變化,最多就是每年多過了幾個節日,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六月二十四。國慶節。

我結婚的時候婆家的廚房裡多了個木製的大廚子,有一人多高,我們管理自己的果園,養十幾頭豬,養狐貉。廚房裡多了煤氣灶,電飯鍋。再後來又添了冰箱,電磁爐,電飯煲。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又蓋起新房子,櫥櫃是玻璃鋼的,操作檯是大理石的,灶臺是潔淨的玻璃鋼。廚房牆壁也鑲嵌著玻璃磚。增加了吸油煙機。整個房間都鋪上地板磚。廚房裡少用鹹菜瓜子等過去吃的反胃食物,大米白麵成了主食。以前廚房裡珍貴的香油,味精已是家常備用。過去食醋只用醋精,現在什麼白醋,陳醋,老醋……好幾樣;醬油也分老抽,生抽。食用油一年也用不了一瓶,現在敞開了吃。五花八門的蔬菜水果也都從廚房的洗盆裡經過。逢節必過。正月二十五、二月二、二月十九、母親節、父親節、五月當午、六月十二、……還有家裡老人的生日!這一溜煙兒的節日,你還饞肉不?一家人還是覺著不過癮,把廚房搬到城裡——晚上一家人開車吃自助餐,燒烤,特色小吃!不知道為什麼,我有點思念小時候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了。要是父母還在……

今年九月,兒媳婦坐月子了,我從鄉下來到天津,一進廚房傻了,咋就有一個煤氣灶、電飯煲,熱水器,不多的碗筷兒一個勺子架冰櫃和簡單的飯桌?一個看起來非常乾淨的菜板兒,好像用的不多。面板兒是我強烈要求買的。飲水機非常方便。一日三餐花樣不斷,瓜果蔬菜樣樣俱全。

七十週年國慶閱兵那天,我們各自拿著手機看激動人心的閱兵式,事後我和兒子說,你看咱們國家軍事多先進!無人機,導彈什麼的擺滿廣場,咱們家廚房可好,就這麼幾樣東西,我咋感覺回到解放前了?兒子卻笑著說,媽,你真跟不上形式,閱兵式上的不都是精銳嗎!更多的還在基地和航母上。我只做精銳。這孩子!我們一家人都笑了!

是啊,祖國母親,就是我們最踏實的靠山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