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文|花岸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沈從文與他理想化的邊城

《邊城》,沈從文筆下的茶峒美得像一首詩,像一幅清雅的山水畫。

這樣牧歌一般的生活圖景,彷彿是沈從文帶著濾鏡一般,把現實裡的苦難,殘酷濾掉,只剩浪漫主義塑造出來的詩情畫意。

1934年出版的《邊城》可謂是沈從文的巔峰之作,這之後他又先後出版了《長河》《月下小景》等作品。

但是1948年之後,他的人生急轉直下。

郭沫若指責他是桃紅色作家,是反動派,一張大字報貼出來,沈從文被排擠出文壇,被褫奪了北大教員資格,然後被髮配到歷史博物館做了一名研究員。

他的書也成了當時的禁書,就連《邊城》,這樣帶著朦朧美感,牧歌式的小說也是禁書。

在此後的40年,沈從文都生活在惶恐裡,他精神崩潰,試圖自殺過,也一度住過精神病院,文革中,他的文書資料,家信被查抄過,被批鬥,被罰掃廁所。

他的筆觸不再觸及文學,不再論及社會,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古代文化,歷史文物研究裡去,像一隻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裡。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老年沈從文


沈從文1988年心臟病去世, 妻妹張充和恰如其分地評價沈從文一生;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沈從文因其不折不從,後半生歷經坎坷,但也是他的赤子之心,讓他和他的作品復活,重新登上文壇,並且不再被低估。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沈從文80歲重訪鳳凰故居

80年代,沈從文的作品才重新被人們關注。

1988年,瑞典漢學家馬悅然透露,沈從文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但就在那一年,後半生坎坷的沈老走了,馬悅然向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核實,大使館參贊直言,從未聽過沈從文。

馬悅然感到一絲悲憤:“作為一個外國的觀察者,發現中國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偉大的作品,我覺得哀傷。”

慶幸的是,沈從文沒有被永遠埋沒,時間大浪淘沙,好的作品總是有長久的生命力,穿過黑暗,迎接屬於它的光明。

《邊城》寫於在1933年。 在湘西,沈從文曾於路旁,在喪事報廟的隊伍裡,見一小女孩,奉靈引幡。當年9月,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在達子營的院子裡,在一張小方桌上完成了《邊城》的第一章。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如今的邊城,如今的鳳凰古城也不復是當年的古城,但是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朦朧的,質樸自然的人性故事,從來沒有被忘記。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不談政治,只關心真實的生活

沈從文歷經中國最動盪的年代和歲月,軍閥混戰,日軍入侵,國共內戰,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許多的作家把筆桿子當槍使,抨擊國民黨的腐敗與殘忍,揭露社會的陰森與黑暗,歌頌革命與新生,比如魯迅丁玲等左翼作家,但是沈從文似乎沒有舊我與新我的撕裂,他沒有革命的熱情,他的筆用來寫小人物的命運,即使寫悲劇,也裹著一層玫瑰色的浪漫,誠如《邊城》。

文學大師,沈從文,小學水平,又是行伍出身,他走過許多的路,看過無數的生死悲歡,農夫,士兵,水手,縴夫,鐵匠,店主,妓女,他熟悉他們,理解他們,在沈從文悲憫的筆調之下,他們的渺小與悲歡,他們野草一般的生命,竟然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青年沈從文


沈從文不是逐時代趨勢的人,他不關心政治,卻極關心底層,真實的生活。

我真願意到黃河岸邊去,和短衣漢子坐土窯裡,面對湯湯濁流,寢饋在炮火鐵雨中一年半載,必可將生命化零為整,單單純純的熬下去。走出這個瑣碎,懶惰,敷衍,虛偽的衣冠社會,一分新的生活,或能夠使我從單純中得到一點新的信心。

他像一個孤獨的做夢者,他的筆只供奉他所認為的人性和美。

他寫邊城不是為評論家寫的,他寫邊城也不怕別人笑他落伍守舊,比起空虛的城市生活,他更青睞鄉土的質樸自然清新。

邊城之於疲憊麻木的現代人,更像是一種清醒的提醒,一朵詩意的花朵,讓人不至於徹底麻木。

這也許就是寫作的意義吧。

誠如沈從文自己所答為什麼寫作?

生活或許使我平凡與墮落,我的感情還可以向高處跑去。生活或許使我孤單獨立,我的作品將同許多人發生愛情和友誼。

《邊城》讓我們從呆板,停滯的生活裡,暫時逃離, 從墮落裡爬出,生出了一種薄薄的力量。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邊城》的美,在於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人性之美。

《邊城》,讀第一遍,是一種美得沉醉,讀第二遍,竟有了一種薄透的悲涼,讀第三遍,在淡淡的哀傷裡,又生出了一種柔軟的希望。

沈從文曾說過:“美是不固定無界限的名詞,凡事、凡物對一個人能夠激起情緒、引起驚訝、感到舒服,就是美。

《邊城》之美,美在文字,美在風景,美在人性。

《邊城》讓我們在文字的世界裡,領略到一種自然的樸野之美,人性的純粹之美。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沈從文的文字,就像自在的水流,不急不緩,清澈自然,他是男性作家,幹過行伍,但是文字卻有一種類似女性的柔情,沒有軍人的硬氣和凌厲感。

天已快夜,別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草木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皆放散一種熱氣。空氣中有泥土氣味,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如他一般質樸自然,沒有繁複的修辭,沒有豔麗的描摹,簡單的文字,卻因為恰到好處的表達,而產生一種打動人心的魔力。

這個茶峒似乎未經動亂世事驚擾,這裡平靜安然,靜謐而美好。

茶峒,有著山水的靈性與氣息,薄霧籠水,有著夢一般的縹緲與氤氳。

翠翠與老船伕,還有一條黃狗,相依為命,居住在碧溪岨。白塔聳立,茂竹青青,流水幽幽,日子簡單而安然。

在這種環境下長出來的翠翠,有著大自然的靈氣,觸目為青山綠水,眼眸晶亮,為人天真活潑,如山頭小鹿一般乖巧。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這裡的人,也沒有別處人的蠅營狗苟,擺了50年渡船的老船伕,大度,忠厚,不曾想過占人半分便宜, 仗義的船總順順,愛過翠翠母親又撫卹爺孫孤女的楊馬兵,磊落能幹,同時愛上翠翠的天保,儺送兄弟..

.這裡的風土人情,就像純糧釀的酒,不摻任何雜質,在茶峒,即使吊腳樓上做皮肉生意的妓女,似乎也都比別處的更講情義。

景美,人性美,這樣的茶峒,是沈從文一直懷念與美化的夢裡鄉土。

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翠翠的愛情悲劇,老船伕鬱郁死去,這個悲涼的故事,沈從文信手把殘酷抹去,淡化了那種殘酷與悽然,只留下一種如夢如幻的美。

沈從文的一生都在追逐這種美,同時也因為這種美的追逐而遭罪。

浪漫深情的沈從文,著重人性,即使寫妓女,也寫出了一種深情和美感,他也因此被扣上桃紅色作家的帽子,被排擠出文壇。

但是正是這種美,景與人俱美,使得《邊城》這部曾經被禁的書,重新被翻起,再度走紅。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邊城》裡的象徵主義 渡船 碾坊 虎耳草 白塔

要想讀透《邊城》,需要明白,文中四個意象的象徵意義。

渡船與碾坊,現代文明與傳統的交鋒

渡船與碾坊,表面上看只是兩份不同的嫁妝。

選擇翠翠,就意味著要接過渡船,選擇中寨王團總的女兒,就有豐厚的嫁妝-碾坊。

渡船與碾坊,實際是兩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較量,甘守清貧與自我,還是追逐名利,葆有樸素正直的情懷,還是在社會的染缸和誘惑裡迷失心性?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大老天保,二老儺送,在誘惑面前,還是選擇了渡船,即使最後這樣的愛情競爭變成了悲劇,在儺送與翠翠之間橫亙著大老之死的刺,但從內心深處,儺送愛的對象始終 不曾動搖。

不折不讓,守著自己心中的美好不肯妥協,這也是沈從文的生活哲學。

我是個鄉下人,走到任何一處照便都帶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會總是不合,一切來到我命運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沈從文,永遠堅持“鄉下人”的性情,不依附,不奉承,不折不讓,永遠堅持他的美學與真性情,成也在此,敗也在此。

虎耳草,自由愛情的象徵。

儺送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溪頭竹林為翠翠唱歌,翠翠在如痴如醉的聲音裡,做了一個香甜酣然的夢,她夢見自己飛到崖對岸,扯了一大把虎耳草。

翠翠父母,愛得深情。

翠翠母親,美麗善良,跟著船伕父親擺渡,偷偷愛上一個能像雲雀一樣唱歌駐隊官兵,兩人相愛卻不被世俗接納,先後殉了情。

到翠翠這一代,雖然沒有世俗的牽絆,但是和母親一般,有著宿命一般的悲劇。

她與二老儺送彼此歡喜,但卻愛得含蓄,情竇初開,本該是美好得如同一朵白色的梔子花。

但是命運卻因為欲說還休的含蓄,拐了一個彎。 同樣喜歡翠翠的天保,儺送的大哥為療情傷跟船下桃源而亡。

這自由的愛情,有了點苦澀的味道。

《邊城》的結尾,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也許儺送一輩子不回來,也許他明天就回來。

但總要為這自由的愛情而等待,而努力。

作為老師,沈從文苦追學生張兆和,追了四年,寫了上千封情書,他不顧體面地說要做張兆和的奴隸,為了自由的愛情,他有勇敢又笨拙,又實誠又傻氣,所幸最後還是抱得美人歸。

心向自由的人,看中人性之美的人,愛得夠大膽,夠深情。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沈從文與張兆和


自由地追尋愛情,這才是真正的沈從文。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沈從文與張兆和


白塔,人性之美。

在祖孫倆居住的崖後,有一座白塔,這樣偏僻的地方,有一座廟宇不為奇,但很少有白色的廟宇,白色的塔。

白塔在文中著墨不多,但這座白塔,其實就是美好的人性。

我要建一座希臘小廟,裡面供奉的是人性”,這座白塔是沈從文一生的堅守。

《邊城》:讀懂邊城,才真正讀懂沈從文

但這座白塔,在雷雨大作的夜裡,轟然倒塌。與塔一同毀滅的還有渡船的老人。

白塔倒塌,沈從文構建的人性的小廟也坍塌了, 磨坊就像是現代文明的衝擊,在這種衝擊下傳統的一些東西被擊碎。

大雨沖刷掉一切,但又不能完全沖刷掉一切..

白塔倒掉了,但白塔很快被重新建起..

人性也許會因為誘惑,貪婪,惰性,一時迷失,但是卻不會永遠迷失...

那些屬於人性的美好,應該永遠被供奉。

有人在《邊城》裡看到美,有人看到裹著悲憫的殘酷,這樣如牧歌一般的小說,更像是人性的一盞燈,讓迷失的人,迷茫的人,對人生重新多了點溫暖的留戀,讓那迷途的人性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我是花岸,讀書,寫作,一直在反思成長,一直用真摯的心來更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