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形成合力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轉化為行動

本報記者 王小霞

10月25日,在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智庫和社會組織在行動”環節,來自中外9大知識機構和智庫的代表,就智庫和社會組織如何催化可持續發展行動,幫助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話題展開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表示,當前,地球大數據正成為實現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方面。中國科學院兩年前設立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目標是建設高水平地球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國際水平的驅動學科研究的地球大數據平臺。

除了數據支持,南亞戰略穩定研究院主席馬麗亞·蘇爾坦認為,要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國際社會、區域合作伙伴以及參與的各方之間還需要進行對話,這樣大家才能知道明天會變成什麼。另外,能否實現可持續及長期的發展,尤其是發達國家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及長期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框架或機制來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框架,將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比如越南、埃及等國可能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下一個引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在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踐中,人本、地球、繁榮、和平與夥伴關係五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轉型,將取代常規的經濟、環境、社會的三維測度體系。而從目前的演進過程來看,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廣度在不斷拓展,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認知在不斷深化。

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教授、技術管理與發展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傅曉嵐指出,當前,數字技術發展具有很大潛力。“我們觀察到一個案例,中國的‘快手’APP,有3億用戶在貧困地區,在這個平臺上,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非常創新而有包容性的商業模式。”傅曉嵐說,數字技術有助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可以提高效率、創造更多就業、提高收入、提高能源的效率以及讓人們更好地使用資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說,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各國尋求本地的解決方案,而在創造性解決本地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過程中,現代智庫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持續發展目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包含了複雜的政治經濟學的問題。所以,在確定各類政策的議程,選擇和設計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現代智庫要有專業的定位,能夠系統、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創新公共政策主張,並形成解決方案,幫助決策者制定政策,並對公眾進行政策傳播,促使政策的落實。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執行主任施密特·特勞布分享了可以幫助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工具——數據。“我們會通過相關數據來追蹤各國實現目標的一些進展,比如法國,可以通過每年更新的相關數據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有很多目標和兒童發展直接相關,有理論認為,投資兒童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介紹,中國在反貧困和兒童發展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提前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很多指標都在發展中國家位居前列,在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上同樣如此。

布魯金斯學會代理副會長兼全球經濟與發展主任霍米·卡拉斯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要從問題導向開始,不能讓目標成為空談的口號,要將其從口號變成真正的行動。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研究中心副主任蔣希蘅表示,過去兩年來,中國國際發展知識研究中心從三個方面積極開展行動,總結交流中國發展經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一是與外交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部際協調機制,合作編寫了兩份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二是開展了多項企業助力可持續發展研究,跟蹤研究了阿里巴巴、三峽集團等國內外企業在“一帶一路”和國內開展可持續發展實踐的良好做法,總結提煉了相關經驗,以期為其他的企業提供示範和借鑑,帶動更多的企業致力於可持續發展。三是將可持續發展貫穿於多場與各個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英國發展研究院院長梅麗莎·利奇主持了這一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