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今年,遭遇了非常惡劣的天氣,多雨,光照少,氣溫忽高忽低……從去年冬天的霜雪造成今年春季成熟的雜柑類果子損失嚴重,到今年因雨水多,造成桃李坐果不好病害嚴重到現在的葡萄上反應出來的霜黴病、炭疽病爆發,果實著色不良問題,以及柑桔類漚根(也有燒根),裂果等問題……一步步地打擊著農民的種植極積性,也讓農資人焦頭爛額。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炭疽病

在網上查一下就閃出一大堆類似的問題:原來一畝地用兩袋化肥,現在一畝地用四袋產量卻越來越低,原來一畝地用兩袋殺蟲劑,現在一畝地用八袋殺蟲劑也防不住蟲。原來一種殺菌劑就能防住的病現在用兩種甚至三種都防不住,比如河北懷來縣草黴上的灰黴病控制不住,比如攀枝花今年的蚜蟲打不死……而對應的農產品的價格卻一路下跌,水果價格在跌,糧食價格也在跌。一邊是化肥農藥越用越多,防效卻越來越差,另一邊卻是農民靠種地的收入越來越少。

這是為什麼呢?是農藥化肥越造越歪了嗎?不是。是天災嗎?也不完全是。天災只是誘因,真正的原因是“人禍”!

以我二十多年看到的現象總結來說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的根本原因有三個:

一、長期超量不合理地施用肥料,造成土壤板結、酸化鹽漬化、養分嚴重失調,造成作物免疫力低下。

很多年前,一畝葡萄施一包尿素,兩三百斤磷肥,一百斤鉀肥種出來的品質槓槓的,現在據瞭解有的田一畝地施了五百斤鉀肥,品質卻還不近人意。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因為土壤結構被破壞!比如施鉀多了,造成植物吸收鈣硼等困難引起缺鎂等問題。如果我說鉀肥施多了在某種情況下會加劇裂果估計沒有人會相信,但事實就是這樣。再比如磷施多了,造成與土壤中的鈣鐵鋅錳鋁等結合,形成難以分解的固化物,破不土壤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酸化,鈣鐵鋅錳和磷肥一起同時失去活性從而造成施下去的肥料起作用小或不起作用。而土壤的問題直接導致作物免疫力低下。其實大家多多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剛開荒的土地種莊稼用不了多少肥料,莊稼就長得非常好,而且病害也少。(特殊地方自然狀態下土壤就有問題的除外,大家不要抓住特例來反駁,多觀察多瞭解,只有全面瞭解情況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土壤板結

二、大劑量、高頻次、不科學的使用農藥,造成病蟲害抗性越來越強。

一方面是濫施肥造成土壤微生態平衡嚴重破壞,作物免疫力越來越差,另一方面濫施藥造成病蟲草害抗藥性增強,導致病蟲草害越來越難治,甚至無藥可治。比如今年的牛筋草,很多年前草甘膦輕輕就治住了,去年草甘膦加甲禾靈也能搞定,今年普遍反映這個配方的打不死了,要用草銨膦加甲禾靈才能治住了。這就是雜草產生抗藥性的最簡單的例子。今年普遍反映紅蜘蛛難打,往年打一次長效藥管一個夏季,今年有部分果園打了三四次長效藥夏季還沒有過完,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裡面天氣要佔一部分原因,不合理用藥也有很大關係。合理用藥了至少病蟲產生抗性的速度會大大降低。我遇到過最奇葩的例子是柑桔保鮮藥有人用施保克加咪鮮胺(施保克的成份就是咪鮮胺),當然配方里還加了其它藥。這樣當年的效果是有了,可是第二年、第三年呢?還有紅蜘蛛藥,我也看到過用蟎危加螺蟎酯加阿維噠加阿維菌素這樣的配方的(蟎危的成份就是螺蟎酯,阿維噠裡也有阿維菌素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重複加是沒有意義的,只會加重病蟲害抗性的產生。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重複用藥例子,比如多菌靈和託布津,雖然名字不一樣,成份不一樣,但實際兩個東西是一樣的,託布津用後要轉化成多菌靈起殺菌作用。還比如烯酰嗎啉和氟嗎啉有正交互抗性 ,甲霜靈和噁黴靈都有正交互抗性。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可以說我們常用的藥裡面有一半左右的都有正交互抗性。不合理的盲目用藥,農民不懂加上農資商有些也不懂或者就算懂為了多掙錢或為了完成某個產品的銷售任務而多配藥,這就是現在病蟲難打的根源之一。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使用農藥

三、連年重茬種植造成病原體指數直線上升,土壤缺素、積毒問題越來越嚴重。

我們這裡基本上都是果樹。大家對剛種植幾年的果園都有一個認識,就是這種園子的病蟲害比老園子少。很多人理解成幼樹抵抗能力強,其實並不是,而是種的年份多了,土壤裡病菌積累多、土壤積毒多、營養失衡。大家有沒有發現田間地頭偶爾一株野生的果樹(比如葡萄,比如枇杷)從來不管它,沒給它施肥也沒給它打藥,它偏偏很少得病?為什麼呢?大家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我在這裡當然不是鼓勵大家別施肥別打藥,大面積的不施肥不可能有產量,不打藥也不可能沒病蟲。就算你家園子生態特別好,別人園子裡的病蟲也會傳染。

以上就是我總結出的幾個“人禍”的原因。農民想種好的心態加上多數農資商掌握的理論知識的侷限性再加上商人的逐利性導致亂施肥亂用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惡性循環。而這一現象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改變的,更不是大家今年種的結果不好,明年換個地方買肥買藥就能解決的。(有時好像解決了,那是因為第二年的氣侯條件大不一樣,比如今年雨水多,病害多,明年換個地方偏偏碰到雨水少沒什麼病)我們丹稜地區的種植生態環境已經這樣了,比如紅蜘蛛已經產生抗性,炭疽病的病源已經在地裡積累得太多了,(可以土壤消毒減少病源,但因為我們當地每塊地小,你消毒別人沒消毒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換個神仙也不會有太好的辦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要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掌握如何科學種田,才能逐步好轉。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土壤缺素、積毒

那麼面對以上的問題,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呢?

一、 科學施肥,營養防病。合理施肥不僅能促進作物生長,還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這一點對於到我家果園參觀過的人是深有體會的。我家果園每年比大家至少少用3分之1的藥,但病蟲害卻比大多數果園裡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樹體健壯,抗病蟲害能力強。我們要把氮磷鉀鈣鎂硼銅鐵鋅錳硼等每種元素的作用及之間的關係大約搞清楚。哪個階段該用什麼,哪種情況下該多用哪種元素的化肥,哪種情況下我們又應該控制某種元素的施用量,大家必須要有個大方向的瞭解。舉個例子,李家的春見到了秋季長得特別旺,個別秋梢上還有點花,心想明年肯定是個豐產年,結果到了第二年花卻寥寥幾朵,而當時看不起的張家的樹雖長得不好,但第二年卻花量很多。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後期氮肥過量的例子,氮肥過多,樹徒長,造成花芽分化不好。另外要重視有機肥的施用,有機肥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分解部分有害物質。但重視不是盲目地重施,這一點大家要注意。今年我遇到幾個施用有機肥傷根的病例。在施有機肥時必須要施腐熟的,沒有腐熟的絕對不能穴施。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科學施肥

二、 走入農藥防治病的誤區。多數人的觀點就是,只要用了藥病蟲害就能防治住,用了藥效果不好或沒治住就是藥是歪的。

用農藥防治作物病害是一種治標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物的病害問題,反而帶來一系列惡果,比如增加了病菌的抗藥性以及增加了生產成本。防治作物病蟲害最根本的措施應該是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和均衡的營養供給來栽培健壯植物,使作物少得病或不得病,從而少用農藥。現在施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大家一窩風,看到別人在買某個品牌的肥料,大家都買,看到別人在施肥料,自己也去施,而基本上不根據自己園子裡的土壤情況,樹勢情況,掛果情況等加以區別對待。另一種典型情況比如霜黴病,為什麼同樣的藥有些園子能治住有些園子治不住,這裡有一個樹體裡的鉀鈣比的問題,含鈣量多的葡萄抗病能力強,還有氮肥過量的園子也不抗病。有些人就會疑惑了,他說我明明施了鈣肥的,你這不是為你的藥不好找藉口嗎?文章開頭我就說過,鉀會影響鈣的吸引,有一部人甚至把鉀和鈣同時施用。這種施了等於沒施的情況其實還可以找到很多實例。

農民種地病害越來越多,找到這些根本原因才能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農藥防治病

三、儘量精細化管理。

剛才我有個農戶給我反映一個情況,他套的袋葡萄幾乎沒有壞的,而他媽媽套的壞的比較多。在惡劣的氣侯條件下,套袋好壞也是成敗的關鍵所在。展開來說,所謂精細管理,還包括用肥用藥的濃度用藥量,施藥方法,施藥時間,土壤深翻,挖好排水溝等等,還有打藥對氣侯的選擇,有些藥需要低溫時效果好,有些藥需要高溫時效果好,這些都是大家需要大概瞭解的。今年就有很多高塝上的園子因為開溝不好造成漚根,很多東西不能想當然,必須要有科學的根據,多瞭解別人失誤的地方比了解他們成功的經驗更有用,因為土質的區別,你完全照搬別人的經驗不一定就會有好的結果,在不同氣侯條件下所謂的成功經驗也要分析後才能用,比如去年乾旱,你一畝地用了一百斤尿素,結果果子的品質非常好,今年多雨你也用一百斤尿素,肯定就會吃大虧。還有個別人遇到過一塊田用一樣的藥用一樣的肥,卻發生一半得某種病很嚴重,而另一半又幾乎沒有這種病,這些問題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土質不同,還是因為品種不同,是因為這邊的苗木來源不同還是因為那邊光照好?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分析,總能找到原因。我還遇到過一個讓人心痛的例子,前幾年我的一個客戶買了質量不好的撕膜綁葡萄的枝條,結果到葡萄快成熟時撕膜經風吹雨淋脆了,風一吹全垮了,造成了當年的重大損失。細節決定成敗,像這樣的失誤我們要儘量去避免。

農資,是完全寄託於農業的產物,農資人是最直接被你們養活的一群人,我希望所有的農資人多學點理論,把理論真正用在實際中去,少點忽悠,少點不切實際的套餐,在科學施肥合理用藥上多一些理性。也希望廣大農戶多一點學習的精神,不一定完全學懂,能學來不盲目,不被忽悠,那麼我們的種植就能輕鬆起來,成本才能降下來,在天災面前我們的作物的抗病能力才能強起來。當然要改變這一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土壤已經被破壞,病蟲害已經產生抗性,不是某一個人某一個措施就能改變的,需要大家,包括農資廠家,農資人和農民共同的長期的努力。

謝謝大家閱讀,分享不易,點個關注支持,每天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