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在北京生活的外國家庭,電器齊全,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


上世紀八十年代,封閉已久的國門再次打開,無數青年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紛紛踏上了出國之路,掀起了“出國潮”。外國人也同樣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有著濃厚的興趣,當時中國也湧進一大批的外國人。圖為當時外國人在北京房子的臥室,雖然這間臥室比較簡陋,但也遠比當時很多家庭。

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到北京生活,在他們的國家裡,這不是大眾的選擇,而在北京,他們也是少數人。如今的北京早已習慣了外國人的出現。外國夫婦家庭照片,女主人旁邊的錄音機價格不菲,當時出國熱,很多人都用它來學外語。

80年代老外在北京生活的老照片:幾個孩童在孩房間嬉戲玩耍,牆上的孫悟空畫像說明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廚房擺放整齊的廚具,桌子上放著的可口可樂瓶子,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建廠時間並不久,但在1927年時,就是已進入中國上海。

廚房內擺放著的電冰箱。三十年代,美國的家庭電冰箱普及率已很高。開放以前,普通中國家庭基本不瞭解電冰箱;那時需要保存的食品,夏天放冷水盆、冬天放戶外。八十年代,電冰箱開始熱銷。

外國家庭的洗手間,抽水馬桶、洗手盆、浴缸等設施齊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廚房的一個落,簡潔燃氣灶具。煤氣罐在七十年代就已存在了,但是當時大部分家庭並不接受,到了八十年代,人們才開始接受。

外國人在北京使用的小轎車,在當時國人代步的工具還是以自行車為主。小車的黑牌照是用來進行外交的車輛一般都是大使館領事館的,部分外資企業也有,一般編號靠前的都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

聚餐的外國人,想必當時他們的國語並不是很好,點餐的服務員也是外國人,但是喝的是北京有名的啤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