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達50%以上的膿毒症,竟是因為吃了一頓螃蟹?


死亡率高達50%以上的膿毒症,竟是因為吃了一頓螃蟹?

圖自:Soogif

“秋風起,蟹腳肥,菊花開,聞蟹來。”螃蟹雖味美,但食用需當心。


2016年,溫州一家醫院接連診治了四例感染海洋創傷弧菌的患者,其中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原因竟是食用螃蟹被感染。[1]


一、致命的海洋創傷弧菌


“海洋創傷弧菌”簡稱“海洋弧菌”,醫學上稱之為“海洋源性創傷弧菌”。它是一種嗜鹽菌,自然生長在溫暖的海水中。


○ 感染途徑

創傷弧菌的感染途徑有兩種,一是“病從口入”,即消化道感染

,二是皮膚傷口的直接接觸感染

在海邊生活或遊玩,很容易接觸到創傷弧菌。它可以通過破損的皮膚感染人體,比如游泳時或處理生海鮮時;也可以通過食入被汙染的海鮮而感染。


○ 感染後果

被感染後,主要出現三種發病類型:胃腸炎、創傷感染及原發性膿毒症,其中僅胃腸炎不需要住院治療。


大多數人經消化道感染後,病原菌進入胃腸道,迅速通過消化道黏膜入血,很快就爆發膿毒症


症狀表現為突然高熱、寒戰、休克以及典型的皮膚大皰,斑丘疹、蕁麻疹、紅斑、蜂窩織炎等,並且病情進展迅速,多臟器功能衰竭,

死亡率高達50%以上。[2]


皮膚有創口、直接被感染的人,會表現為肢體局部的皮膚、肌肉壞死等,也會迅速發展為繼發性膿毒症,危及生命、需要截肢。


除此之外,感染創傷弧菌還有罕見的病例報道,包括創傷弧菌性肺炎、扁桃體炎、腦膜炎、子宮內膜炎、骨髓炎、心瓣膜炎等。


二、肝功能不佳,需格外當心


肝臟是機體的物質能量、毒物代謝中心,它在機體的防禦和代謝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機體發生急性炎症時,肝臟可以合成並釋放各種細胞因子、蛋白等,並且具有清除內毒素、細菌等功能。


肝臟還有其他很多功能,在感染性休克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功能不好,比如慢性肝病、肝臟功能顯著下降,是造成感染後果更為嚴重的原因之一。


○ 這些人也需更警惕:

長期酗酒以及身體虛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也容易發生嚴重的、難以控制的感染;

患有血色病的患者,由於鐵代謝不正常,會影響創傷弧菌的增殖,也是會發生創傷弧菌嚴重感染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避免感染


○ 接觸海鮮時需注意:

處理海鮮時戴上手套,使用專業工具,避免扎破皮膚;

加工海鮮時,確保燒熟、烤熟、蒸透、煮透,以達到消滅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的目的。


○ 海邊遊玩時,傷口處理要當心:

在海邊玩耍皮膚被劃傷,應儘快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並將傷口的血液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出,最後用酒精、碘酒等給傷口消毒。

如果傷口比較小,消毒後可以不包紮,每天觀察傷口情況,一般2-3天后傷口就會逐漸癒合。一旦出現紅腫、發癢或身體其他部位任何不適症狀,應該及時就醫。

如果傷口特別大,被扎傷後皮膚顏色變深、流血過多,也應該及時就醫,就醫時告知醫生相關經歷,以免耽誤治療。


四、吃蟹還需注意


○ 螃蟹雖然味美,有這種情況不建議食用:

1. 對甲殼類食物過敏等人群;

2. 自制醃蟹、醉蟹有風險,需謹慎食用,最好不吃;

3. 對痛風患者來說,螃蟹和酒不宜同時食用。

螃蟹的嘌呤含量屬於中等偏高,長期尿酸升高在關節部位形成尿酸鹽結晶,導致關節痛風發作;酒也是引起尿酸升高及痛風發作的原因。

如果曾經有過痛風發作,螃蟹和酒的搭配容易引起痛風復發。痛風患者病情穩定時,逢年過節可以少量吃蟹,經常吃則會引起血液中的尿酸升高。


死亡率高達50%以上的膿毒症,竟是因為吃了一頓螃蟹?

圖自:Soogif

○ 一吃蟹就拉肚,原因可能是這些:

1. 螃蟹沒有煮熟,帶有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蟲卵;

2. 對蟹肉、蟹黃過敏或不耐受;

死亡率高達50%以上的膿毒症,竟是因為吃了一頓螃蟹?

圖自:Giphy

3. 一次食入量大或同時食入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

4. 從中醫的理論講,蟹屬於寒涼食物,脾胃功能差、體弱的人吃了容易腹瀉。


○ 海鮮食用需當心:

換季氣候交替,容易生病,秋季又是收穫季,水果生鮮、食物品種多。在食用海鮮時應注意:

食材加工處理注意衛生,海鮮烹飪應燒熟煮透;

飲食要節制,忌暴飲暴食大量飲酒,避免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痛風等;

海鮮不宜與含鞣酸豐富的食物同食,如柿子,石榴等,容易導致噁心、嘔吐、腹痛等;

如果是過敏體質,吃海鮮時也應多當心。

參考文獻:

[1]www.jksb.com.cn/html/news/hot/2016/0620/99330.html

[2]healthjade.net/vibrio-vulnificus/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和睦家醫療”官方微信服務號:unitedfamily。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死亡率高達50%以上的膿毒症,竟是因為吃了一頓螃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