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海城吊爐餅的味道,有沒有讓你想起記憶裡的老中街?

火神廟街,清末古城內最繁華的一條街路。櫛比的梨園、林立的飯莊、熙攘的人流無不勾起人們對老海城的美好回憶。常聽父輩們講孩提時總愛在火神廟街上玩兒,尤其愛在吊爐餅鋪前打鬧嬉戲,因為那兒熱鬧,進出飯店的人也多,他們時常三三倆倆扒在飯店門口或窗戶上看裡面的人吃餅,經常饞的直流口水,恨不得一頓三餐都吃吊爐餅。

鞍山海城吊爐餅的味道,有沒有讓你想起記憶裡的老中街?

後來火神廟街改稱了中街,人們親切的給吊爐餅加上了一個稱謂“老中街吊爐餅”,併成為了中街飯店的主打品牌,據當時中街飯店吊爐餅鋪的烙餅工人梁鳳霞說,每天早上工人五點上班,六點左右開門售賣,開門之前,吊爐餅鋪門前的人群早已排成了長龍,晚上七點半下班,一天十三個小時當中,餅鋪門口的人群始終絡繹不絕,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一張小小的吊爐餅為何會如此的受歡迎,其中必有它的獨特之處。

首先說制餅:溫水和麵,加鹽少許,水的溫度和鹽量隨季節變化而適當增減。和麵時面和水的用量有嚴格要求,一斤面五兩水少許鹽,必出五張餅,多一分少一分都會影響吊爐餅的口感。

鞍山海城吊爐餅的味道,有沒有讓你想起記憶裡的老中街?

再說烙餅,做吊爐餅有句行話叫做三分做七分烙,吊爐餅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風味,可見精髓在一個“烙”字。這“烙”可是很講究的,傳統的吊爐餅工藝並不是用現在的平底鍋烙熟的,而是上用炭火,下用爐火,烤制而成。話說這炭火就是炭爐,用三根極粗的繩子拴於房梁,吊起一頂炭爐,炭爐要中火燒熱,平底鍋置於爐火之上,中火,火候不能太旺,太旺易糊,太弱又不易烤脆,餅置於平底鍋中,不用翻個,看餅色澤金黃如虎皮時,香味已溢出,此時就是全透而熟,此餅成品形員面平、色澤金黃、外焦裡嫩,香酥可口,用筷子挑起烙好的吊爐餅餅心,起筷成條,落盤成餅,風味別具一格。現今這些傳統工藝的吊爐已經不被使用了,現在使用的是平底鍋烙餅,需仔細掌握火候後把餅翻至另一面,烙熟後起鍋。

鞍山海城吊爐餅的味道,有沒有讓你想起記憶裡的老中街?

吊爐餅對於我們海城老百姓而言,來的比較實惠,餐桌上常見它的身影。它可以在飢餓時不必有畫餅充飢的煩惱,只需大快朵頤一番。若添置些小菜或者加碗蛋花湯,那麼就更加完美了,既經濟又實惠。開酒得需老友至,擺餅尤待故人來。

關注掌上鞍山,瞭解鞍山本地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