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這麼多,3要素教你如何取捨

投資“三性”

現在市面上的理財產品,不僅數量多,種類還很多。那麼在投資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初步的選擇和取捨呢?

這時候,你需要用到投資“三性”原則,也就是3個思考的角度,去分析產品,匹配自己的需求。

理財產品這麼多,3要素教你如何取捨

第一個是收益性,這是理財產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很多人更願意選擇高收益的產品,但是這背後往往暗含著高風險。比如一個理財小白,一上來就說要炒股賺錢,但很大可能最後連本金都虧損掉。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想著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根據投資目標調整預期收益率。

第二個是風險性,也就是要保證投資的本金不損失。但不能陷入另一個極端,因為擔心風險性而過於保守,比如只把錢放銀行,甚至把大量現金放在家裡存著,一直貶值。風險其實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控制的,比如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兼顧收益。

第三個是流動性,也就是投資的產品,容不容易變現或者退出,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如果你沒有算清楚時間,就把短期內可能要用的錢,投資到持有期比較長的固定收益產品,如銀行定期、債券、長期網貸這一類上面,急用時不能馬上變現,就很麻煩,或者會錯過其他的投資機會。

對於我們每一位投資者來說,投資“三性”原則,是我們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從自身情況出發,認真考慮的3個要素。

拓 展

一、三者只能得其二

雖然都知道這三個原則的重要性,但是魚和熊掌卻很難兼得,我們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兩者。

1、具有高收益與低風險,那麼就高流動性就很難兼得。

比如與餘額寶之類的互聯網寶寶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算是比較高的了。

目前平均收益率在4.5%附近,比互聯網寶寶產品3%的收益高出1.5個百分點,而且風險也很低。

但是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相對比較差,國內除了浦發銀行及浙商銀行可以有條件轉讓之外,其它銀行理財產品在到期之前均不可轉讓也不可提前贖回。

與銀行理財產品類似的產品包括票據理財、大額存單等,流動性都不強。

所以,如果你想要高收益和低風險,那麼這個投資一定要用較長的投資期限來交換,放棄高流動性。

2、具有高收益與高流動性,那麼就要提高風險承受能力。

很多P2P平臺都有活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在5%-8%之間,遠高於餘額寶,而且可以做到T+0或T+1到賬。

但是,網貸的風險要比餘額寶大很多,一旦平臺跑路,別說收益了,就連本金都將打水漂。

之前P2P網貸行業魚龍混雜,雖然後來國家開始嚴抓監管,問題平臺浮出水面,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也一直不建議大家再貿然進場。

其實股票也較為類似,有可能在短期內獲取很高的收益,流動性也不算差,提現的話一般2-5天可以到賬,但是風險想必大家都清楚。

3、具有低風險與高流動性,高收益基本上很難達到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風險很低,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過貨幣基金虧損的例子,流動性非常高,基本都可以做到資金贖回即時到賬。

但是,此類產品註定無法獲取高收益,你不能去計較收益怎麼這麼低。有人可能要說了,那餘額寶剛開始成立時收益不是挺高的麼,最高還達到6%以上,這是為什麼?

其實那只是市場資金緊張導致的一種短期現象,因為貨幣基金投資的底層資產,決定了它不可能長期維持高收益,終歸會回到正常水平。

總的來說,任何一款投資產品,都無法做到“三性合一”,同時滿足高收益、高安全性、高流動性。你要選擇的,是更適合你實際情況和需求的產品。

二、你可能漏掉的一個維度

這一維就是——時間性價比(我們的精力)。

很多人工作日都疲於工作,下班後或週末都有另外的安排,自己精力有限,沒有時間研究太多投資品種。

的確,收益越高的投資產品往往越複雜,要花費的時間自然越多。

去銀行存定期幾乎不用研究,而買哪隻股票賺錢就得花大力氣研究了,而且還不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預期。

再舉個例子,同一個投資產品的“三性”,對於不同人也是不同的。

對於理財小白來說,什麼都不懂,投資股票肯定是高風險的投資,買個股票型基金,把錢交給基金經理炒股的風險比自己炒股風險小。

而對於一個專業投資者,專業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使得他在操作上心中有數,那麼股票這種投資產品的風險,對於他就小了許多。

上面的例子,也說明我們討論理財產品的“三性”之外,還要審視自己的投資能力,匹配自己的投資能力。

而且如果你在天賦上就稍遜一籌,比如自己也不是個對數字敏感的人,那麼就算你願意研究,但也很吃力。

所以,除了產品自身的“三性”,我們還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精力,有時間去研究。

我們追求高收益的同時,一定會犧牲掉一些東西的,也許是流動性,也許是安全性,也許是你的時間。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因素考慮進去,就能夠做出“性價比”更高的決定。

這也是我們常常說,讓大家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投資上可以“懶”,事業上積極開源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