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上線抗“疫”理財產品

近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已率先通過理財子公司上線抗“疫”理財產品。據悉,一些股份制銀行也已開始著手準備。

為保證業務審批效率,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調整了原有的審批模式,把疫情防控和受疫情波及影響較為嚴重的企業項目提前優先審批。

有資深資管人士稱,受疫情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式和投資者未來購買理財產品的習慣也可能會發生深刻改變。

再加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預期之下,銀行理財將何去何從?未來在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抗疫專屬理財來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為助力此次抗疫攻堅戰,2月10日,交銀理財推出抗疫精選產品,起購金額低至1元,風險級別為R2,屬於較低風險,產品預期收益率為4.1%,封閉期為1年,所募集的理財資金將主要投向生產防疫用品的優質重點企業、以及其他抗擊疫情的相關領域。

據交行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交銀理財於2019年6月揭牌成立,這是首次推出抗疫主題的理財產品,未來可能還會繼續研究開發其他產品。

“一般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在0.3%/年,還有一定費率的固定管理費和託管費。而這款產品因為抗疫相關,不收取銷售手續費、託管費和任何投資管理費。”上述工作人員告據記者,“對於客戶而言,除了免除這些手續費之外,業績比較基準為4.1%,橫向比較,這在業內也是屬於比較高的水平。”

據瞭解,目前這款產品的規模為5億元,主要通過非標的形式投向企業,後期如果有信用債也會酌情配置。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據記者分析,理財子公司作為銀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行抗疫主題理財產品來提供低成本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優化資產結構,另一方面也反映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同時也是社會責任的擔當。

有銀行資管人士表示,受疫情影響,為了保證業務審批效率,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調整了原有的審批模式,把疫情防控和受疫情波及影響較為嚴重企業的項目提前優先審批,之前的投審會流程改成了線上審核,保證最快時間落地,支持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

“受疫情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式和投資者未來購買理財產品的習慣也可能會發生深刻改變。”該人士稱。

金融監管研究院資管部總經理周毅欽在接據記者採訪時表示,春節後的二月份和三月份以往是營銷活動旺季,產能輸出大月,但現在來看線下的營銷活動大大受限,且大部分客戶的風險意願可能會有所降低,勢必將打亂銀行原有的產品流動性安排計劃。

周毅欽認為,“隨著節後封閉式理財產品紛紛到期,線下營銷中斷的理財份額必須要轉移到線上予以彌補,否則可能引發產品的流動性風險。”他告訴記者,不少銀行已經開始指導客戶使用手機APP購買理財產品,並且有的理財子公司還開通了新客戶線上風險評測的功能,方便客戶不出門就可以完成全套產品購買流程。

運作模式受影響

有分析稱,從中長期看,由於疫情突發,為保障經濟體系正常運轉,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也相繼出臺了多項舉措,其中,貨幣政策已出現相應變化。因此,銀行理財資金的運作模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記者採訪瞭解到,對於目前正處於轉型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來說,需要有面臨一定股票市場風險和固收信用風險的預期。

股票市場風險方面,周毅欽分析,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中真正的權益類產品還比較少,所以不像公募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淨值下跌比較明顯,主要受衝擊的將是在底層資產中配置了一部分權益類投資的理財產品,具體影響程度視投資比例而定。實際上,由於股市目前已有所反彈,因此對理財產品的淨值影響更加小一點。

從固收的信用風險來看,周毅欽進一步指出,現階段餐飲、娛樂、酒店、影視、旅遊、交通、商貿、線下教育培訓等行業肯定受到波及,進而會影響到其上下游企業,信用風險是否會有影響,主要視疫情持續時間而定。

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限於一季度,具體還要看疫情的防範和控制進展,不排除個別信用債和企業債因疫情導致違約,如果銀行理財“踩雷”,也會對產品淨值造成影響。

不過,劉銀平表示,監管層對此已採取行動,央行在2月3日已開展1.2萬億元逆回購操作,以補充市場流動性;此外,中國證監會發文,對疫情期間到期的公司債支持借新還舊,預計接下來還會出臺相關措施繼續維護市場穩定,保障債券市場不發生大規模違約。

轉型助力實體經濟

銀行理財轉型的進度也引起市場關注,此時距離銀行理財原定的轉型過渡期已不到一年時間。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業務有序展開,但體量太大的銀行理財產品整改需要時間,再加上老產品所投的非標資產期限一般為2到3年,部分老資產在2020年底仍不能到期,資管產品在2020年底全部整改結束大概率無法實現。

“在2020年‘穩’字當頭的基調下,過渡期結束時不可能對資管產品實施一刀切,大概率會實施‘一行一策’,對無法順利完成整改的銀行對點監督,督促整改。”明明補充道。

針對實際情況,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2月1日在有關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答記者問中提到,按照資管新規要求,穩妥有序完成存量資管業務規範整改工作,對到2020年底確實難以完成處置的,允許適當延長過渡期。

目前,資管新規延期一事正在進行評估。2月7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發佈會上稱,央行和銀保監會正在對此進行技術評估,將盡快公佈方案。

周毅欽告訴記者,疫情坐實了銀行理財過渡期延長的政策。此前,已經有媒體報道監管部門在徵求了多家大型國有銀行意見後,前期擬定了初步方案:對於2020年末依然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處置時間或將延長到2021年末。

“這套方案是在疫情爆發前所擬,而疫情爆發後,宏觀經濟活動、微觀金融行為又有了新的變化,總體上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只會更加寬鬆,對銀行理財來說爭取到一個完整年度進行理財轉型。”周毅欽進一步指出。

周毅欽稱,“一直以來,銀行理財作為機構投資者,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等方式直接或間接進入實體經濟,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數據顯示,截至 2019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資金配置債券資產比例高達 55.93%,配置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佔比為17.0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公開場合也表示,銀行理財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方面,在打破剛兌、產品淨值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下降,進而帶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縮短了融資鏈條,進而降低了企業實體融資成本。

擴容、入市可期

據銀保監會方面透露,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擴容將提速。

就在2月11日,青島銀行獲准籌建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此前,曹宇在有關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答記者問中提到,銀保監會將進一步推進理財子公司設立,進一步增加理財子公司數量,同時外資機構也被鼓勵以合資或投資形式參與理財子公司設立。

周毅欽告訴記者,近期青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這是監管部門向資產規模較大的一批城農商行拋出積極信號,監管部門將會針對符合條件的銀行優先批設理財子公司,未來這樣的機構投資者將越來越多,在實體經濟中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溫彬也指出,作為把居民儲蓄資金轉向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渠道,未來理財子公司在推動直接融資佔比提高,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等方面都會發揮積極作用,有助金融市場主體的擴大,促進金融市場發展,也會對實體經濟帶來支持。

在打破剛兌、淨值化的理財觀念下,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會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那麼,如何看待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參與空間呢?

周毅欽分析,允許理財子公司直接投資股票,將為股票市場引入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和資金來源,進而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直接融資功能,拓展資本市場發展,定價更合理、更高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重要任務是承接之前已發陸續到期的理財產品。短期來看,銀行理財入市規模不會太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仍需加強投研能力。此外,在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大對A股投資的過程中,離不開與公募和私募基金的合作。

獨立財經評論員王驥躍在接據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公募基金還是其他私募基金,本質上都是財富管理的一部分,各自期限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面向的投資者也就不同。多種財富管理產品同時出現,利於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投資渠道。

王驥躍進一步指出,銀行理財產品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產品,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銀行理財子公司會逐漸將理財產品規範化,規模會持續增長,也會逐漸改變之前資金流向房地產的情況。

“理財產品進入二級市場會類似於封閉式基金,在一個較長時間持有股票權益。”不過,王驥躍認為,這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超長期理財產品並不常見,大多是幾個月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