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聚焦、取捨,趕集網當年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企業戰略聚焦、取捨,趕集網當年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他是原阿里鐵軍和渠道事業部總經理——阿里B2B渠道體系創建者,12個月將B2B渠道打造成“四駕馬車”之一。 原趕集網COO——加入趕集2個月精準定位招聘戰略;8個月助其完成首輪2億融資,營收環比增長400%;12個月趕集網市值增長近十倍,並逼迫58對等合併。 原瓜子二手車COO——加入瓜子6個月奠定行業第一地位,3年助力瓜子突破百億美金估值。陳國環導師為我們帶來了關於選擇、聚焦、擊穿的戰略分享,以下內容節選自課堂:

企業戰略聚焦、取捨,趕集網當年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PART 01 向阿里學什麼

今天我們坐在這裡學習阿里過往的經驗,但今天的阿里太大了,試問未來50年,能超過阿里的有幾家公司呢? 行業巨頭往往作為星辰、作為下一波創業浪潮的榜樣而存在。以戰略來說,大企業通常清晰而明確,無非在於對錯好壞的考量。 而大部分創業公司最終或變成小而美的企業,或是在自己的創業路上有所長,有所成。 因此在學習今天的成功企業之前,應先成為他們,切忌將其作為標本一樣來學習。

PART 0 2取捨之前是選擇

提及阿里戰略經驗,曾鳴教授的戰略內容為很多創業者學習。 曾教授於2006年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彼時淘寶已在中國C2C市場獨佔鰲頭,支付寶開始孵化,B2B已完全具備自我造血能力,準備2007年的上市。 對於有如此體量的阿里巴巴來說,曾教授對其在戰略上的指導是從“取捨”開始。

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取捨前首先是選擇。比如回到我們今天的學習對象——阿里巴巴的創業初期。 馬雲為什麼要做互聯網公司?眾多品類中為什麼切入外貿賽道?為什麼以信息為突破口而不是交易?用戶的管理為什麼是會員制而不是佣金制。

這一切選擇背後的邏輯才真正值得創業公司借鑑。 很多創業者經常煩惱公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試問哪個公司是沒有問題的呢?問題的關鍵在於核心方向是否正確,核心能力是否明確,核心資源是否運用準確。 路走對了,無需過分糾結於細小錯誤。 戰略一定基於CEO或創始人,不是所有高管都有戰略。如果一個戰略對所有人通用,那一定是偽戰略。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戰略,那你的戰略是否具有落地性?很多公司為戰略而談戰略,執行方向與戰略毫無關聯,其實也是偽戰略。 員工不知道為什麼而戰,奮鬥一年到年終覆盤戰略時發現做偏了。人生是條單行線,走過的路都不可逆轉。隨著時間流逝,競爭對手如風雲般湧來,可你仍未完成應對競爭的積累,也錯過了衝出重圍的最佳時機。 出局是選擇戰略的最佳角度。 因為沉浸在公司中,你更容易看到術的問題。比如組織、產品、運營,而戰略是關於道和理的學問,這也是為什麼戰略一定要由CEO想清楚。

企業戰略聚焦、取捨,趕集網當年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出局破局有三看:l 行業趨勢l 市場容量l 市場增速 2016年,中國創業公司數到達一個峰值——每年有15萬家創業公司。但從去年(2018年)開始遞減,到今年(2019年)僅剩8萬家左右。 創業熱潮初期,很多從BAT離職的創業者僅憑一份PPT即可拿到VC融資。但如今投行不再盲目跟風,而是尋找真正的創業者。 當投資迴歸理性,對行業趨勢的判斷和選擇更會影響創業終局。

今年(2019年)資本市場融資比例同比去年下降86%,而真正的倒閉潮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2020年)才剛剛開始。這些看起來比你大的公司其實不一定比你優秀。 敗於行業競爭、商業模式匱乏、解決市場偽需求、過分注重資本加持,其實都是典型的“選擇性”錯誤。如果在戰略或運營上選擇錯誤,即使有再多資本加持,也只是亡羊補牢。 未來我個人更看重兩個賽道:人一定都希望自己活得長久且有品質,健康賽道是其一;家長一定都要為孩子負責任,因此教育賽道是其二。 另外,市場增速會直接影響創業公司的成長速度。 2013-2014年,正值美團與餓了麼交戰之際,當時的外賣行業同比兩位數增長,個別年份增長率超過百分之百。

這類賽道屬於越做越寬,所以即使阿貓阿狗也會在裡面活得很好。直到競爭後期,才是巨頭並進。 回到今天,教育、物聯網都是極具潛力的賽道。早晨太陽才露尖尖角,還未躍升地平線之時,才是獲利、成長的絕佳環境。 其實,小到人生,大到企業戰略,第一步一定是選擇。選擇永遠大於一切。 如果不選擇,你只能拼命在錯誤或半錯誤的道路上努力,直到窮盡所有物力和體力,然後轟然倒下無能為力。再回頭選擇,面對的是全新的場景,而你擁有的儼然不再是全新的一切。

PART 03 關鍵用戶、關鍵痛點的關鍵細節

當出局看破宏觀趨勢後,就要入局精準定位目標。首先需要判斷你的用戶誰?任何行業都不可能全賽道通吃。全品類定位一定很難殺出重圍,除非有相當大資本的扶持。

創業是公平的,創業者之間無非能力大小的區別。這點量的差異在質不變的情況下都會受到外界資源的限制。切忌假定人、資源是無限的,這種假定本身就是創業成功最大的阻礙。 判斷關鍵用戶是為了把有限的資源用在他們身上。 關鍵用戶的需求也有很多差異,比如心臟病、胃病、關節炎,大大小小的毛病是不是你都做?他們一定有個最痛的點,同時也是你想做的。

用戶痛點需要一切即中。因此接下來你需要找到關鍵用戶的突破點,即解決用戶痛點的關鍵細節。這就是你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創業試錯期,要遵循大膽假設,小心驗證的原則,因為每一步檢驗都是資金、人力、時間的投入。 初創公司能在戰略上投入一兩個億人民幣已經算多,如果天使投資只拿到五六百萬你能做什麼?在資金、人力都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把所有資源聚焦於一個點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企業戰略聚焦、取捨,趕集網當年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入局佈局有三問:l 關鍵用戶何在?l 關鍵用戶突破點何在?l 關鍵用戶突破點的關鍵細節何在? 馬老師在阿里常說一句話:你要找到一個極細極細的針孔,拿一根很細很長的針,對著這個孔紮下去,一直捻捻捻到透為止,這就是戰略。 其實聚焦裡含著取捨的味道。當你選擇了一個聚焦點,同時意味著你要放棄即砍掉其他所有板塊,也意味著之前的投入全部變為沉默成本。否定過去一切的意義,是個十分痛苦的過程。 但創業者應當有決斷的魄力。 在投資界,厲害的投資人3分鐘就能判斷這個CEO是否能成功,且八九不離十;為什麼市面上項目很多,拿到融資的項目卻很少,因為戰略可以調整,但成事在人,CEO的可塑性極為重要。

PART 04 案例分享

1995年,馬雲去美國首次觸網,歸來後發現互聯網將美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連接起來,中國卻不在其中。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而信息極度不匹配就是這個機會里巨大的痛點。

一九九幾年外貿熱潮,當時中國GDP三駕馬車之一便是進出口業務,無論從市場體量還是市場增速來看外貿都屬於朝陽行業,因此馬雲選擇聚焦於此。 在外貿行業,買家和賣家都有亟待解決的需求,就像今天的滴滴在乘客和司機間,怎麼選?

一般的交易流程首先有商品,然後有賣家將商品依據品類集中,再通過渠道賣給有需要的買家。如果馬雲先聚焦買家,戰略上就可能佈局於吸引全球買家的廣告。但他沒有。 馬雲覺得只有商品切實存在才會吸引人氣,這是很具智慧的商業邏輯。為什麼他一開始沒有選擇淘寶而是to B呢?這也是個非常典型的選擇問題。 基於願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馬雲認為to C是商業邏輯背後的內容,而不是用來支撐商業佈局的核心能力。所以在當時中國120萬外貿賣家和14億買家間,他選擇了前者。 定位賣家端後,馬雲開始聚焦為賣家提供哪類服務,即關鍵用戶的關鍵痛點。 對賣家來說,做外貿行業要整合很多品類,直接成單交易。當時市場上也有幾家商品交易公司,但馬雲覺得他們解決的都不是核心問題。

交易成敗的關鍵環節——談判流程很長,馬雲認為全球範圍來看阿里巴巴算不上其中的高手,從這個細節切入不能佔據最大優勢。 最終,他決定從信息流入手,把外貿信息、訂單信息、購買需求信息相互匹配,最終的談判過程交給買賣雙方自己進行,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B2B。

當B2B業務逐漸運轉,有了正向的現金流,馬雲才開始圍繞願景佈局to C——淘寶。 2003年,馬雲決定開發淘寶之時,就完全放下了B2B,將B2B的核心人員、技術精英、現有資源都聚焦於淘寶,由而取得成功。而這個聚焦邏輯也一直被沿用到支付寶、菜鳥等商業版圖的佈局。 今天的阿里提出生態戰略,很多創業者向其學習卻未見其精髓。

B2B業務是支撐阿里願景的核心能力,當這一業務有了自我運轉且持續造血的能力後,才將全部資源聚焦於淘寶;淘寶三年免費策略後開始正向收費,資金迴流迅速,再聚焦支付寶。生態背後的所有版圖都有選擇和聚焦邏輯支撐。 這也就是為什麼螞蟻金服前期未融資,第一筆A輪後估值達300億美金。當所有資源都聚焦於一個點時,圍繞這一點的資源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匱乏。 而當你的內心堅定、依照戰略穩紮穩打時,你也會明白資金、投資人都只是實現願景的工具之一。

講一個切身實際的例子。我初到趕集時,它是個大平臺,找房子、找服務、找工作都上趕集,趕集上啥都有。十年請姚晨、謝娜做廣告,但十年也沒打出來。 戰略選擇錯誤對一家企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58同城與趕集網最初不分伯仲,但58同城CEO姚勁波比趕集的優勢在於他抓住了人的好奇心:58同城一個神奇的網站。單這一點的戰略手段高下立判。 後來58同城上市了,而趕集只剩1.83億美金的估值。 為了戰略聚焦,我們砍掉很多品類:房產、二手車、服務、寵物,整個團隊解散,VP拿掉,這一砍2個億化為烏有。 而這樣的聚焦和取捨也讓我們最終實現逆襲。 在定位招聘品類的6個月後,我們與58同城營收持平。一年後趕集網市值增長十倍,最終兩家五五合併。

創業公司切忌沉溺於中國同質化的競爭環境中,而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差異化的路徑。公司大小本質上不會影響競爭終局,但CEO的能力、對結果的期望、戰勝對手的決心、內心的驅動力卻可以。 往往問題的源頭不在組織,而是組織體外的環境。你在摸一隻貓還是狗還是牛還是豬都不知道,只是6個瞎子摸了象的6個部位,得出6個不同結論,卻以為自己摸到的就是全部。 要首先跳出來,看清是什麼東西再聚焦於一個部位;而不是抓到了一個部位,自以為所然地打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