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防騙指南:理財產品!

中國式防騙指南:理財產品!

目前來看最常見的“騙局”就是“假”理財,也就是所謂的“飛單”“蘿蔔章”事件。主要是各大金融機構的銷售、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大平臺的信任,售賣不屬於本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一旦無法如期兌付,就會給投資者帶來嚴重的損失。

遠的如2015年金賽銀事件,平安保險業務員以平安保險的名義違規銷售深圳金賽銀基金髮行的理財產品,結果由於產品無法到期兌付,投資者損失高達60億元。這一事件的背後,存在著一條“有毒資產”轉嫁鏈條:信託公司把信託貸款、債權等問題產品轉給第三方私募接盤;私募公司金賽銀通過動員平安員工“接飛單”等方式,打通了平安集團的銷售渠道,募得鉅額資金,最終挪作它用,導致原本就存在問題的資產鏈條斷裂。


中國式防騙指南:理財產品!


近的如2017年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行長張某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向該行逾150名高淨值客戶銷售,涉案資金總規模可能高達30億元。這些產品以“非凡”系列命名,本身與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名稱十分接近。整個購買過程與購買正規產品別無二致,雙錄操作齊全,使客戶很難分辨出“假”理財產品與“真”理財的不同。這些案例都是利用了投資者對正規機構的信任出售“假”理財,一旦無法到期兌付,就會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損失。

中國式防騙指南:理財產品!

中國式防騙指南:理財產品!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如是金融研究院

如何避免買到“假理財”。首先,正規的理財合同中一定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理財產品登記編碼,通過這個編碼可以在由之前銀監會批准建立的中國理財網查到對應的產品。其次,在簽署合同時銀行需要進行在專門區域進行錄音、錄像的雙錄操作,以確保投資者充分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最後,仔細看合同中銀行蓋章、銀行匯款賬戶與購買理財的銀行是否一致。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基本可以排除掉絕大部分的假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