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六年設冠氏縣,以春秋為冠氏邑得名-冠縣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隋開皇六年設冠氏縣,以春秋為冠氏邑得名-冠縣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冠縣梨花

冠縣:是黃河下游開發較早的地區,50~6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早在唐虞時代,縣境內便有鯀堤,最初當系部落首領鯀受堯派遣用築堤法治水時所築。鯀堤又名金堤、太黃堤、古堤,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司馬光鯀堤詩中有“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之句。鯀堤春柳為舊縣誌所載縣內八景之一。可見,冠縣地域的歷史源遠流長。

歷史沿革:

因春秋時曾在境內設冠氏邑而得名。因春秋時曾在境內設冠氏邑而得名。

隋開皇六年(586年),在縣境設立冠氏縣,以境內東古城春秋時為冠氏邑得名。至於冠氏邑命名緣由,除有冠氏的封邑等傳說外,未見確鑿的信史記載。

夏,位屬兗、冀二州接壤地帶。

商,為"商畿內地"。

西周,初屬"三監地",後"三監地"統名為衛,遂屬於衛國。

春秋時期,屬晉國,南部為黃邑(今黃城),西部為冠氏邑。

戰國時期,初屬於晉國,後屬魏、趙國。

秦,屬東郡、邯鄲郡。

西漢置館陶縣,屬魏郡,治所在今東古城鎮,今縣境西部屬之;又置發乾縣,據今縣境東部,屬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為冀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

西晉,屬司州陽平郡,為館陶、發乾縣地。

十六國時,屬後趙、前燕、前秦、北魏等國,先後屬司州陽平郡、中州陽平郡、冀州貴鄉郡、兗州陽平郡、相州陽平郡,均為館陶、發乾縣地。

南北朝時期,先為相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西魏大統十二年(546),改相州為司州,遂為司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

北齊廢發乾縣。

北周大象二年(580),於館陶置毛州。

隋開皇初廢陽平郡,館陶縣改屬武陽郡,縣治北遷至今北館陶鎮。隋開皇六年(586),析館陶縣東部和清淵縣南部置冠氏縣,因古冠氏邑為名,治今冠城鎮,屬毛州。大業二年(606)毛州廢,屬魏州武陽郡。

唐武德五年(622),復置毛州,遂再屬之;唐貞觀元年(627),屬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後梁、後唐時期屬魏州;後晉時屬廣晉府;後漢、後周時屬大名府。

北宋時期,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南宋、金時期,屬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1269),冠氏縣升為冠州,直隸中書省。

明洪武三年(1370)降州改稱冠縣,隸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

清代,仍隸山東省東昌府。

1913年,屬山東省濟西道。

1914年,改屬東臨道。

1927年廢道級建制,直隸山東省。

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區。

1939年魯西北行政委員會。

1940年4月,屬魯西北專署,當年11月,屬魯西區第三專署。

1941年7月,屬冀魯豫區第三專署,當年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十八專署。

1943年7月,屬冀南區第七專署。

1945年6月,屬冀魯豫區第七專署。

1945年8月,冠縣併入永智縣;1945年10月,屬冀南第一專署。1945年12月,恢復冠縣,仍屬冀南第一專署。

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1967年3月,建立冠縣革命委員會,屬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1年12月,冠縣革命委員會改為冠縣人民政府,屬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2月,隨聊城撤區改市,遂屬聊城市。

冠縣特產:

冠縣鴨梨:原為堂邑縣傳統梨類中佳品之一,已有500年的栽植歷史。蘭沃一帶產量高、質量佳,素有“鴨梨之鄉”的稱譽。鴨梨,因其梨梗基部突起似鴨頭狀故名。

隋開皇六年設冠氏縣,以春秋為冠氏邑得名-冠縣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冠縣靈芝:是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的特產。冠縣靈芝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隋開皇六年設冠氏縣,以春秋為冠氏邑得名-冠縣的由來及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