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教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個人能解決的問題,不要去麻煩別人。社會上也一直將此奉為圭臬。然而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樣去做的“好孩子”未必能收穫好人緣。

原因在於“不去麻煩別人”,也就在無形中失去了和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交集會大大減少,這樣孩子或許會很獨立,然而卻陷入了“孤獨俠”的境地,很少有朋友。

特別是當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是劃清界限,永不來往的好呢?還是化敵為友,相互瞭解一下更好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富蘭克林效應!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

18世紀的美國著名政治家、物理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這一現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讓富蘭克林有些措手不及,但又十分想爭取這位議員的同意。

他無意中打探到這位議員家有一套十分稀缺的圖書,於是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借書信,沒想到這位議員竟然同意了。

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在還書時鄭重地表達了謝意。幾天後,他們在議會廳再次相遇,兩個人一起談話、喝茶,這位議員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富蘭克林效勞。從此兩人化敵為友,成為了一生的摯友。

1969年,心理學家瓊·傑克和戴維·蘭迪決定重新檢驗一下這個有二百年曆史的效應在20世紀是否同樣適用。於是他們安排了一次知識競賽,先是讓所有的參與者贏了一筆小錢。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競賽結束後,一名研究人員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參與者表示:他是用自己的錢來組織的競賽,現在他沒錢了,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給他。

而一名秘書向另一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表示:這是由心理學實驗室贊助的競賽,現在實驗室資金短缺,能否請他們退還。

實驗過後,所有的參與者們都被要求填寫了一項問卷調查,分別給研究人員和秘書打分。結果證明:研究人員的分數遠遠高於秘書。而且願意把錢退回來的參與者,所給出的分數遠遠高於不願意退錢者。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至此,“富蘭克林效應”再一次得到了印證。當研究人員表明實驗經費是由自己出資的時候,大家面對他的困境都會表示同情。

願意主動退還資金,並願意給他打出更高的分數,因為他們感覺已經幫助了研究人員一次,“送佛送到西”,不在乎再幫他一次。這樣才能確保自己處於心安理得的狀態。

而秘書卻撇清了競賽和自己的關係,表明缺錢只是實驗室的行為,大家退錢也就沒有幫助秘書本人的意味。

在打分的時候這項“感情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競賽組織者出爾反爾的行為,大家給出的分數自然會低一些。怎麼樣,再次中招了“富蘭克林效應”吧!

孩子爭吵後,選擇化敵為友還是針鋒相對?

侄子最近因為排練英語劇而和同學小A發生了爭執,戰況還挺嚴重,兩個人互相不理睬,堅持己見。

原因也很簡單,侄子要排練英語版的《喜羊羊和灰太狼》,認為動畫片通俗易懂,還有趣味性。而小A則堅持要上演《鋼鐵俠》的經典片段,覺得這樣才能一鳴驚人。

爸爸瞭解到,小A是從國外回來的,從前沒看過《喜羊羊和灰太狼》,而他對美劇是非常熟悉的。文化背景不同,有不同意見很正常。爸爸鼓勵侄子去主動求教,讓小A多給他講講美國文化。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沒想到這次的“中美交流”碰撞出了火花,兩個孩子惺惺相惜,每天下課都愛湊在一起聊英雄,聊動漫,還互相送了貼紙。“我最崇拜的英雄就是鋼鐵俠”“那是你不知道孫悟空吧”……

最終小A改變了想法,認為短時間內讓大家熟悉美劇的臺詞有些困難。兩個孩子達成了和解,大家也都跟著鬆了一口氣。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是一個簡單的求助舉動,卻讓孩子們化敵為友了,不得不說富蘭克林效應的“反常識”還挺管用。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更願意幫你一次

“富蘭克林效應”為什麼會奏效?這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發生鏈接,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在人際關係中。

如果一味秉承“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凡事都自己辦,做不好的事也不求助,首先就失去了和他人建立聯繫的第一步,而他人無法瞭解你的苦衷和境況,自然也就無法靠近,更別提感情深厚了。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求助加大了彼此的聯繫,創造了更多接觸的機會,而幫助你的人因此會更加確定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反而會有利於彼此的相處。

就像有的網友說的那樣“太客氣的不是真朋友,會給人一種疏遠的距離感”,偶爾麻煩一下別人卻能找到恰到好處的位置,進入心理舒適區。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錢鍾書在《圍城》裡說:“男女間,一借書,問題就大了。借了是要還的。一借一還,兩次接觸的藉口。”說的是戀愛,對於人際相處也同樣適用。

如何利用“富蘭克林效應”幫孩子維護友誼?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過於獨立容易陷入孤立,過於要強則會失去合作,過於自主容易變成偏執,而所有困難都自己扛的“超人寶寶”,氣場過於強大,有可能會失去潛在的小朋友,畢竟你完美無暇,似乎沒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白了富蘭克林效應,你該這樣教育孩子:

▼懂得示弱和求助

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大家生活在集體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取長補短才能抱團取暖。遇到困難,示弱和求助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如果被拒絕,無非是自己來解決問題。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對於助人者來說他“付出了代價”,因而也就更期待你能走出困境。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一次當你再遇到難事的時候,他在很大幾率上還是會幫助你,因為他已經說服了自我,要麼是很喜歡你,要麼是覺得助人為樂很有價值,以此來獲得合理化的解釋。

而孩子的友誼,也會在這種微妙的氛圍下發生變化,變得更加親密和友好了。

▼懂得回報和尺度

富蘭克林效應並不主張一味索取,如果你把別人幫助自己這件事情看得理所應當,不懂得回報和感恩,那就是忘恩負義。

你可以嘗試索取,比如借同學的橡皮來用用,但一定記得歸還,並在他人有事相求時來回贈,這才是友好互動。

孩子和同學發生爭吵,靈活運用“富蘭克林效應”,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你的所得恰恰是他人所失,或者會讓對方有嚴重的損失,那建議不要開口,或者向他人求助;如果你的所得是他人的舉手之勞,不妨開口,尋求幫助。

最後,富蘭克林效應啟示我們,適當索取是可以的,這能增加彼此接觸的機會,有時給他人一個幫助你的機會,是打開了一扇友誼之窗。

在“求幫助”這件事情上多注意方法和尺度,小孩子吵架也能化敵為友,試試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