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自私,孩子無賴,父母睿智,孩子通達。

正刷手機新聞的老公突然說:“快看!這個熊孩子在商場打他媽,比他媽高一頭,一拳拳的往頭上砸。”

果然,視頻上顯示,媽媽接過服務員給的零錢,擋了一下孩子的手機屏幕,可能是影響孩子玩遊戲了,孩子立即往頭上一陣猛打。

前一段時間網上還有一個視頻,孩子在家打他媽,簡直把親媽當成了練習拳擊的沙袋,把媽媽打倒在地,還不停地用腳踢。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老公說:“這是長期積累的惡習,小的時候不管教不糾正,再大一點想管就更難了”。

德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精神分析與人格理論”認為:孩子從1歲時起,就會形成關於自我的觀念,3歲時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有界限感。

父母卻總是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認為做一些過分的事可以不管他。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自私,孩子無賴,父母睿智,孩子通達。反過來說,孩子一腳腳往親媽身上踢,就簡直就是對父母靈魂的拷問。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01

媽媽低自尊,混沌不明,孩子才會任性乖張

微博上,姚晨曬娃,說出差回來,兒子土豆給她端熱水洗腳,調侃說“燙得熱淚盈眶”!

在《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的兒子給媽媽脫襪子、洗腳,幫忙拿東西,簡直就是一個小暖男。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別人的兒子是怎麼養成的?那些暴打媽媽的孩子哪來的膽兒?

說到底,孩子拿媽媽不當回事兒,與媽媽的認知淺、自尊低的覺悟有關。

低自尊的媽媽不願意檢驗自己的推斷,不會反抗,不相信自我價值。在一些大事上混沌不明,這樣的媽媽,往往也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和支持。

視頻上,那個打媽媽的男孩畢竟未成年,媽媽也塊頭夠大,孩子這麼囂張,在於媽媽不敢反對,害怕未知的結果,所以才任打任罵。

百度論壇上,一個媽媽發帖說:我兒子5歲了,在同齡人中算個子大的,在家有時我做得不如他的意,他就經常打我。

可這小子是窩裡橫,出門和別人玩,站在那裡任人打,經常被打得哭著回家。我讓他還手,可他每次還是這樣,問網友怎麼破?

網友紛紛嘲諷:

打媽媽的問題比在外面不敢還手還嚴重!

媽媽做得不如意就經常打?出門沒人讓著就慫了。

孩子打媽媽,說明教育嚴重缺失!為什麼會被同齡人排斥?

這位媽媽的丈夫留言抱怨:怎麼溝通都不行,簡直懷疑她有病,真想離婚,我要用另外的辦法教育孩子。

這位媽媽恨鐵不成鋼,卻又自私自賤,沒底線,對兒子錯誤引導,導致兒子也缺少分寸感和是非觀。媽媽內心深處不自愛卻自私,格局太小,很難讓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育孩子沒方法,夫妻關係不融洽,爸爸又不識大體,不尊重女人,無形中孩子就缺失了成長方向,會變得放任自流,越來越任性。

任何人,你必須先自尊自愛,然後才能愛人。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02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溺愛出逆子”。是一句古訓,可是有的父母既不遵循祖訓,也不學習現代的專業知識。

尤其對男孩,恨不得當成家裡的傳家玉璽,當寶貝一樣護著,當佛爺一樣供著,就是不把孩子當成有獨立生命力的人來對待。

新聞上有這樣一個報道:奶奶和孫子經常去麵館吃拉麵,每次奶奶都把碗裡的牛肉挑給孫子,這一天,奶奶挑完牛肉後,發現碗裡還有一塊沒挑完,就自己吃了。

這時孫子開始不願意,先是把自己的碗碰倒,然後要求奶奶下跪道歉,否則就在地上不起來了。店老闆看不下去,把二人請走了。

第二天,孩子的爸爸也來了,同樣要了幾碗拉麵,把肉挑給孩子,然後往碗裡吐了一口痰。

問老闆:無論如何,我們是這裡的上帝,你能把我怎麼著?……

爸爸這副德行,有個作死的熊孩子真不足為奇,今天訓奶奶,明天打媽媽,後天就輪到爸爸“享福”了。

孩子被過度保護,是非黑白不分,容易自我迷失,失去獨立能力,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打罵長輩,使喚家長,對外人亂髮脾氣,耍性子。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耐挫能力差,走入社會也容易一事無成。被父母過分溺愛縱容,只能在家裡當“皇帝”,把父母當奴僕。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中有這樣一段話:

溺愛,看似是自我犧牲的愛,其實是懶惰的愛。

如果孩子到了3歲甚至快成年了,父母仍然這樣一成不變地去愛他,這會導致毀滅性的後果:要麼孩子缺乏自我,要麼無限膨脹,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最終會成為別人的噩夢。

想起曾有人問李雙江:你打孩子嗎?

李說:“不打,捨不得,有時是真想打,但不能打,捨不得打”!該打不打,最終成了別人的噩夢。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03

怎麼才能養育一個正常成長,自立自強的孩子呢?可以把握兩個方向:

1、 捨得陪伴,也捨得放手

獨生子女這一代,父母都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還怕受涼。但孩子終究要自己長大,自己面對這個世界。不如放下庇護心,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導師.

3歲時,讓孩子形成對錯觀念和界限感。每個孩子都在犯錯中長大,三觀正的父母,懂得花時間陪伴和引導,在一些小事上,慢慢磨鍊好習慣。

6歲時,嘗試讓孩子嘗試獨立生活,自己去體驗和感悟,勝過父母說教一千遍。

鄰居的女兒,一年級就在廣場邊擺地攤。有次我問孩子媽媽:孩子這麼小,你怎麼忍心讓她在路邊受凍?她說:孩子掙的錢都讓歸她自己,上次又掙了30元,我說給大家買只烤鴨吧,她高興得不得了,很有成就感…,現在越來越懂事了。

教育家盧勤說: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多麼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2、溫和堅定地說不

在原則性問題上,父母要溫和而堅定地說不!

首先是堅定,堅守立場,如論如何都不改變,其次是溫和,無論對方有什麼情緒或做什麼事情,大人的情緒都是溫和的,不會失控。

我姐家的孩子曾經是個遊戲迷,父母受不了,衝突激烈,孩子與爸媽打成一團。有幾次姐姐哭訴:這孩子簡直要被遊戲毀了!她承認小時候沒管教,現在管不了。

後來,我們讓她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不要暴怒,也不要動手,要耐心與孩子商量、堅持講道理立規矩,慢慢把寫作業的時間和玩遊戲的時間區分開。

再後來,在大家共同的督促下,孩子與父母簽了個協議,規定雙方都不準動手打架,把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寫在紙上,如違約有懲罰。然後按手印,中間人監督。

慢慢地孩子迴歸了正軌,如今,在高中學習成績排前三,成了學校重點培養的好苗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對孩子溫和而堅定地說不,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這樣做,是在堅持原則和孩子的任性之間形成一個軟性對抗,時間長了,孩子自己會放棄對抗,轉而需求一種更愉快的渠道,並慢慢成熟認識。

3、 多學習育兒知識

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在時代的鉅變下,上一代的經驗很難滿足下一代的教育需求,只有不停去學習,看到別人的成功經驗,借鑑成熟的育兒方法,聽聽專家的意見建議,都能讓大人和孩子共同成長。

有人說: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一件事,而是生活和生命本身。做到了,我們自己也會受益無窮。

還有人說:越是有教育問題的人,越不看這些東西,他們不看不學不懂也不問。

我們既然看到了,就轉出去,讓更多人看見。

父母太縱容,三觀不正,孩子就會唯我獨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