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青島政區圖

【地名由來】

青島得名由來

關於青島的地名,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但目前普遍採信的青島地名源自棧橋附近的小青島。小青島,別名琴島,它既是青島美的象徵,又是青島美的縮影。青島、小青島、琴島,都是指膠州灣入海處北側的小島。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小青島

小青島本是指膠州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面積僅零點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餘,北側距陸地一華里多(約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縣誌》卷一"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里"。是說青島位於即墨縣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脈絡圖"和"七鄉村莊圖"中都標註有這個海中島嶼。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小青島鳥瞰

《膠澳志》還明確地說,"青島,在青島灣內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關於琴島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和記載。其一有地形環境說法,"據說從空中看下來象是古琴,故也稱琴島或琴嶼"(見《海域青島》)。其二有自然現象說法,"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風徐來,波聲錚錚如琴聲之故"(見《琴島詩話》)。其三有"青"、"琴"諧音字說。還有從"琴頭鎮"一詞轉音而來說(見《漫筆琴島》)等等。

青島得名歷史

明朝中葉已有青島名稱的記載,嘉靖刊《鄭開陽雜著》中已載有"青島"一名。明萬曆六年(1578年)任即墨縣知縣的許鋌在《地方事宜議·海防》一文中記有:"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膠州灣自唐宋以來已成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橋市舶司"(見《宋史.食貨志》),板橋鎮即現在膠州灣畔的膠州市。"市舶司"類似現在的海關和港口管理機構,掌管檢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徵收商稅,收購政府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橋市舶司的建立,使膠州灣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唯一設有市舶司的貿易口岸,海運頻繁,所有貨船必經膠州灣海口方可到達板橋鎮。而青島位於膠州灣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側,不可能沒有"青島"或青島的其他名稱,只是我們沒有見到記載罷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板橋鎮模型

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中間逐漸移向陸地。青島北面的海灣稱為青島灣;灣邊的村莊稱為青島村;村南的小河稱為青島河;村東南的山稱為青島山。 "青島口"泛指青島左右的海灣,範圍約從現魯迅公園至團島一帶的海岬。是"青島"這個地名,從海中向陸地過渡的名稱,它的內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邊的陸地。清同治版《即墨縣誌》的"海口圖"中已將"青島口"標註在陸地上。青島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青島山遠眺

明初,天下設立衛、所,青島東部建有浮山所。據浮山所《蘇氏族譜》載:"洪武定鼎,敕封世襲武德將軍,賜爵千戶授以御券,分封鰲山衛浮山所……,同封千戶者九……,同封百戶者四,丁、詹、侯、葛,共封十三戶……。"另據《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其中一支由浮山所遷至青島村定居,開始人口較少,所以稱之為丁家莊。以後,一些軍戶和沿海漁民也來此安家,逐漸發展成為一大村莊,改名為青島村(曾分別為青島村和上青島村)。《膠澳志》中說:"青島村,初為漁舟聚集之所,舊有居民三、四戶,大都以漁為業。"青島村地處青島的對岸,為什麼叫青島村,未見記述,但從我國地名命名的特點來分析,是不是可以說青島村是以靠近青島得名的,青島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島命名了。初建之後的青島村的居民多為漁民。隨著青島口海運的逐漸開放,南北船員也逐漸增多。漁民和船員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於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島村西側修建了一座天后宮,用以祭祀"天后"。《膠澳志》雲:"天后之祀,不見於正史,然漁航業奉祀維謹,故海岸恆有是廟。"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天后宮老照片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在重修天后宮的《募建戲樓碑記》中,明確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關於"青島"的記載,這個"青島"的範圍是指青島口附近一帶的陸地,可以說是最早的"青島地區"。再則"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這個百餘年,從同治算起,應是清朝的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樣說來,青島開埠的時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青島"的歷史發展時間又向前提早了一百餘年。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朝駐德公使許景澄在其《條陳海軍應辦事宜折》中說:"青島一帶在煙臺未開口岸時,航海商泊,湊集頗盛,本非散地荒陬可比。"許景澄在得知西方列強覬覦膠州灣後,建議清廷在膠澳設防。同年,清廷派道員劉含芳、總兵琅威理蒞膠察勘。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國侵佔的前半年多,青島口的商貿店鋪已達60餘家:"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陽來此賃屋暫營者六家外,計車馬、旅店九,洪爐一,成衣、估衣、雉發三,油坊、磨坊、染坊六,雜貨、竹蓆、瓷器店鋪七,藥鋪二,當鋪一,織網、麻草、油簍、木材八,肉魚鹽鋪六,鞋帽、皮貨各一,紗布綢店、廣洋雜貨店三,酒館、飯鋪九,醬園、豆腐坊各一,糕點茶食三,計六十五家,"並進行大宗進出口貿易。"出口以披豬、花生、生油、豆油、豆餅、白蠟、青梨為最;進口以廣洋雜貨、細白棉布、棉紗、綢緞、糖、桐油、竹木材為多。"(見胡存約《海雲堂隨記》)。德國侵佔前,青島絕不是一個小漁村,而是一個繁華的海疆重鎮。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天主教堂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國派兵侵佔了青島,當時青島地區稱為膠澳。1898年3月6日,德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據日文《膠州灣》一書記載,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原有的青島名稱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個新市區又分為青島、鮑島和埠頭等區,範圍也只有現市南區和市北區的一部分,青島也只是整個膠澳中的一塊地方。

1922年,中國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膠澳租借地,定名為"膠澳商埠",同年十一月先後頒佈《膠澳商埠章程及青島市施行自治制令》,這是稱為"青島市"的最早記載。在《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中的第二條規定"青島市之區域以青島市街臺東鎮及臺西鎮之界址為區域",第四條規定"青島市由膠澳商埠局直接監督之"。這個青島市也只是膠澳商埠的一部分,並受膠澳商埠的監督。直到1929年,膠澳商埠局撤銷,原膠澳商埠的轄區被命名為青島特別市,從這時起,青島這個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區。此後,儘管所轄範圍時有變遷,但青島市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青島市市名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市專名"青島"本指城區前海一海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島上綠樹成蔭,終年鬱鬱蔥蔥而得名"青島",後於年間首度被記載於王士性的《》中。明七年(1579年),許鋌主持修編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記述為:"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這裡的"青",即指青島。青島所在的海灣因島得名,由此入海的一條小河也被稱為青島河。青島河口於年間建港,稱青島口;河兩岸的兩個村落分別得名上青島村和下青島村;河源頭的一座山於1923年也被定名為青島山。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琅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遊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闢為商埠。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尋歡青島】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五四廣場

客居青島二十年,已可算半個青島人。

已經習慣吃蛤蜊喝啤酒,已經對天天經過的膠州灣視若無睹,已經適應了青島冬暖夏涼的氣候,回到故鄉反而怕冷又怕熱。青島慢慢改變我的日常,而我也慢慢融入這個城市。

初到青島的時候,聽聞這裡是一個排外的地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客,所不同只是停駐的時間長短。排外是一個具有普世性的問題,並不因為它是青島而多一點或者少一點。大學宿舍孫老大寫過一篇《別人的青島》,也許可以幫我提供一個觀察青島的角度……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棧橋

【別人的青島】——浪浮子

寫這個東東的起因,是有位哥們問我:青島是誰的青島?竟一時無語,不知如何答覆。回來後思前想後,胡謅了一些文字,聊以自慰。

青島是個美麗的濱海城市,面朝廣博的黃海,背倚巍峨的嶗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天與地的靈氣在這裡匯聚 ,文人與雅士的思想在這裡碰撞,東方與西方的文明在這裡融會貫通。實藏風聚氣、人傑地靈風水寶地也。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花石樓

優美的的環境,適宜的氣候,相對自由的經濟氛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政客、商人、流民,他們奔著這個方向,拖家帶口,輾轉遷徙,來到這個五光十色、機會眾多的城市,在這裡工作生活,並且在這裡紮根落戶。青島以他廣博的胸懷接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接納了一批又一批的投資實業項目,使這些人和項目成為青島建設發展的生力軍。成就了這些人,豐富了自己的內涵。青島人口成幾何倍數級地增長,迅速膨脹;所轄地域也迅速攤開,大面積擴張;經濟水平也不斷攀升,有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提升為地域中心城市。

時光荏苒,歷史的車輪滾進21世紀。原先外地來的移民的後代搖身一變成為青島土著,作為本土經濟的受益人,明顯感覺到當代外來人口對其經濟利益的蠶食鯨吞。他們抱怨是工作機會的流失,都被吃苦耐勞的外地人搶走了,外地人大規模進入商業領域,把他們的錢都轉走了,外來投資建設的工廠把他們的環境汙染了……於是,不滿產生了,增長了,膨脹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外來人口的錯,好事都是土著乾的,壞事都是外地人乾的……青島成了外地人的天下,不再是自己的專屬,失落感由此而生,排外就成了一個宣洩的通道。

外來人口則感覺不到相對的公平,所有的受益機會都向本地人傾斜,自己明顯受到了歧視。他們認為,沒有外來投資,沒有外來務工人員,單靠本地土著,青島經濟能發展這麼快嗎?!土著的房子租給誰?!土著能這麼快就住上新樓房嗎?!……相反,土著們又懶又貪,光坐在家裡吃地方優惠政策的家底,沒有奮鬥的動力,已成為懶散的代名詞……土著作為最大的受益群體,還不滿意,處處敵視外地人,歧視外地人,外地人沒有歸屬感,也就不再留戀這片自己曾經奮鬥過的熱土,來了一撥又走了走了一撥,對土著頗有微詞也就成理所當然的了。

齊魯地名探究——因山岩聳秀,林木蓊清的小青島而得名——青島

八大關

這兩股勢力的對峙引發了諸多的不滿、怨恨、惡語相向、武力爭鬥。我在這裡把臺灣人發明的"族群對立"引入,本地人和外地人作為最大的兩種力量,已形成兩大族群。由於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利益聯繫,他們之間聯繫緊密,密不可分,合作佔了主流;同時,他們之間又有著諸多的矛盾和利益上的糾葛,引發了族群的對立和衝突。他們既合作又對立,既密不可分又衝突不斷,既相互尊重又背後相互攻擊。其背後核心便是對青島歸屬的演繹。

青島是誰的青島?這個問題的提出真的引人思考。土著人為:雖然地方政府在分配利益時向自己傾斜,但是明顯感覺到本地人正在被逐步的邊緣化,以前有田有地有房,現在就剩兩套樓房,這輩子夠吃夠喝,下一代怎麼辦?!再說,土著的經濟實力比較單薄,鉅富大鱷大部分是外來者,本土人員成功者少之又少;各界名流大都是外地人,本地人進入上流社會的少之又少;政治上的大腕大都是外地人,還真沒聽說青島出過什麼政治名人。土著們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前途命運,害怕有一天被徹底邊緣化,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屆時青島真是別人的青島了。

外地人則由於缺少經濟上的保障,缺少歸屬感,在生產生活中受到較多的歧視和敵視,對青島的認同感也難以獲得大幅提升。因此他們也認為:青島是別人的青島!

說到這裡就有意思了,呵呵。進退維谷了,不是我們的,是別人的,那青島何以發展如此之快?!都是別人的辛勤建設的功勞嗎?大家肯定說:好像不對吧,青島建設發展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啊。這不就結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更深處其實還是認同青島的。

青島到底是誰的?從每個人的個體心理來說,青島不是我個人的,當然也不是我們的,他是別人的。 但從群體角度來說,無論你來自哪裡,你都是建設大軍的一份子,不管你認不認同,這個城市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也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他也是你的青島。對嗎?

青島,別人滴青島,也是自己滴青島。

唧唧復歪歪,沒事淨找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