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崑崙奴

崑崙奴, 是唐代官私奴婢構成之一。崑崙奴捲髮黑身,有些是來自非洲的黑人, 有些是散居南海各地的崑崙族人, 有些可能是南海之矮黑種人。這些“頭卷體黑” 的南海島民水性極好,且擅馴象:“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 裸形, 能馴服猛獸犀象等。…善入水, 竟日不死。”(《一切經音義》)。《宋史· 外國傳六 大食國》: “ 太平興國二年遣使蒲思那、副使蒲羅等貢方物。其從者目深體黑,謂之崑崙奴。”其中,來自南海諸國的崑崙奴多為送給朝廷的貢品,因此這些崑崙奴屬於官奴,而有些從大食國被販賣而來的崑崙奴則屬於私奴(李季平 116)。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唐朝張籍曾作一首《崑崙兒》,具體描述了崑崙兒的來歷及生活習性等。詩中寫:

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

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州。

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也就是說,崑崙兒是南海海島上的人,跟隨南方的客商來到中原各地遊覽。由於來自外邦,崑崙兒說話像秦吉了學人說話一樣難懂,他們從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來到中原時間不久。崑崙兒的耳朵上都帶著沉甸甸的金耳環,像螺髻一樣卷著的頭髮沒有裹起來而是散下來。崑崙兒很愛自己黑如漆的皮膚,走路時將所穿的木棉做成的外衣脫掉一半。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山海經》與崑崙奴

自《山海經》起,黑色人種就已經數次出現在中國的文學作品和史料記載中。有研究者認為,《山海經》中對黑色人種的記載不僅僅是神話或想象,更是古代先民對黑人認知的記錄(汪受寬)。《海外東經》言: “ 黑齒國, 在其( 朝陽之國) 北, 為人黑, 食稻喚蛇。” 另有,“雨師妾在其北, 其為人黑, 兩手各操一蛇。一曰在十日北, 為人黑身人面, 各操一龜。”此外,還有 “ 勞民國, 在其北, 其為人黑。或曰教民, 一日在毛民北, 為人面目手足盡黑。”《海內南經》載: “ 泉陽國, 在北胸之西, 其為人, 人面長唇, 黑身有毛, 反踵。”

文學作品中的崑崙奴

除早起《山海經》外,歷代文學作品中的崑崙兒形象層出不窮。如李賀《崑崙使者》寫黑人使節 : “ 崑崙使者無消息, 茂陵煙樹生愁色。金盤玉露自淋漓, 元氣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 蟲龍鱗下紅枝折。何處偏傷萬國心, 中天夜久高明月。” 王建《雜曲歌辭崑崙子》中寫: “ 揚子譚經去, 淮王載酒過。醉來啼鳥喚, 坐久落花多。” 朱彥時《黑兒賦》言: “ 世有非常人, 實惟彼玄土, 票茲至繃色, 內外皆相似。臥如驪牛駁, 立如烏牛躊, 忿如鶴鵲鬥, 樂似鴻鵝喜。”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顧況曾寫:“崑崙兒,騎白象,時時鎖著師子項。奚奴跨馬不搭鞍,立走水牛驚漢官”;崔涯的《嘲妓》一詩寫:“雖得蘇方木,猶貪玳瑁皮。懷胎十個月,生下崑崙兒”。

唐朝傳奇文學中, 還出現有崑崙奴大俠的故事。如當時有人曾為崑崙奴磨勒立傳。如唐代裴鍘的《崑崙奴》, 後《太平廣記》卷一九四轉引。在《崑崙奴》這部作品中,崑崙奴磨勒是以為古道熱腸且身懷絕技的大俠,因此金庸先生稱《崑崙奴》為中國第一部俠義小說。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崑崙奴》中的傳奇故事發生在唐朝。故事講唐朝有位崔姓小生代父親去探望一位生病的一品大官(即郭子儀)時,在筵席中打動了歌妓紅綃,後送別時紅綃妓女以手勢告知崔生約會時間地點。紅綃“妓立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云:’記取!’” 崔生離開筵席後飽受相思之苦,以至於“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崔生恍惚中還吟詩一首讚美紅綃之美:“誤到蓬萊頂上游,明璫玉女動星眸。朱扉半掩深宮月,應照璚芝雪豔愁。”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正在崔生思念紅綃美貌、苦惱無法再見時。家中的崑崙奴磨勒看到崔生這樣的痛苦,便問道:“心中有恨,何不報老奴?”最初崔生並不相信磨勒,回答說:“你知道什麼,反倒問我心中的事情!”磨勒說:“但說無妨,我會為你解釋。”崔生非常詫異,但還是把紅綃的手勢告訴了磨勒。磨勒聽後笑道:“小事耳,何自苦耶!” 原來,紅綃的“立三指”,意思是大官家有十院的歌妓,而她住在第三院。紅綃“反三掌”,也就是十五指,意思是十五日。紅綃手指胸前小鏡子,意味著月圓如鏡,也就是讓崔生十五月圓之日去第三院找她。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崔生聽後十分歡喜,又問磨勒是否有辦法帶他去。磨勒笑著吩咐說,後天夜裡就是十五夜了,請崔生準備青絹兩匹用以製作束身衣。後磨勒又說,因為一品大員家有猛犬守門,平常人不得進入,如果進入一定會被惡犬噬殺。猛犬“其警如神,其猛如虎”,除了老奴磨勒沒人可以殺死這種來自曹州孟海的惡犬。因此磨勒決定“今夕當為郎君撾殺之”。說完磨勒帶著煉椎離開,很快便折返,說:“犬已斃,固無礙耳!”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到夜裡三更時分,磨勒讓崔生穿上青衣,背上他翻越十歌妓院牆,到第三門時看到“繡戶不扃,金釭微明,惟聞妓長嘆而坐,若有所俟,… ” 當下侍衛早已睡去,崔生進入房中,紅綃驚喜不已,忙說:知道郎君你聰穎,一定可以聽懂我的意思,所以手語告知。但不知道郎君有什麼神奇的法術可能來到此地?崔生告訴紅綃一切都是磨勒的計謀。紅綃隨機請磨勒入內,並“以金甌酌酒而飲之”,以美酒感謝磨勒。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在三人飲酒時,紅綃將自己的苦難身世告知磨勒。原來,紅綃本是富家小姐,卻被迫成為歌妓,只能苟且偷生的活著。雖然在這府中有繹羅珠翠,但卻像是在牢籠中一般。紅綃請求磨勒出手相救,幫助她離開這裡。磨勒當即答應下來:“娘子意既堅確,此亦小事耳。” 隨即,磨勒先將紅綃的珠寶首飾等背在身上帶出院子,來回背了三次。隨後又背上崔生和紅綃兩人離開一品大員的院子,在離開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回去後磨勒等人藏匿起來。到第二天早上,官員家中的護衛才發覺這件事情,官員聽後十分驚駭:“此必俠士挈之,無更聲聞,徒為禍患耳。”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逃跑後兩年裡紅綃都藏在崔生家中,直到有次她外出遊玩被一品官員家丁認出,後又稟報官員。一品官員將崔生喚來責問,崔生十分恐懼不敢隱瞞,因此將磨勒的種種都如實相告。官員氣憤難當,說“他事不問,某須為天下人除害。”命令甲士五十人將崔生院落團團圍住,準備生擒活捉磨勒。磨勒手持匕首,縱身一躍飛出院牆,看起來就像是鷹隼展翅,沒有一個人可以射中他。這件事情之後十餘年,崔家有人看到磨勒在洛陽市賣藥,容顏如舊。

崑崙奴及其文學形象

《崑崙奴》這篇作品因其獨特的人物與情節,引起了許多文人作者的關注。後世多有作家根據《崑崙奴》進行作品改編與再創作。例如宋朝有戲文《磨勒盜紅綃》,明代有梁辰魚所作雜劇《紅綃妓手語傳情》,明朝梅鼎祚有雜劇《崑崙奴劍俠成仙》,及明代署名更生子的《雙紅記》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