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让扶贫产业洋起来

掌上春城讯他们,是农民眼里的“土专家”,田间地头就是教学的课堂;他们是帮助村民致富的“科技明星”,一批批农产品走出大山、摆上全国各地家庭的餐桌。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

“土专家”让扶贫产业洋起来

近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科技特派员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这20年来,昆明市科技特派员数量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科技特派员269名,与404个贫困村建立结对服务关系,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近百个,助力昆明实现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扩大人才队伍

创新动能引到田间地头

2000年以来,全市各行业不断提高对科技的重视,持续培引、发掘各类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紧跟国家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的步伐,2004年,《昆明市科技特派员聘任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科技特派员工作也全面推开,主要聘用各行业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开展对应行业、产业的帮扶工作。昆明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何正川介绍,尽管有了相关制度,但面对人群广、产业类型多等问题,起步阶段,科技特派员对农村产业的推动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特派员就是负责或解决特定事情的人,工作内容太广泛无法体现其精准性。”认识到这一点,2013年起,昆明市开始调整管理办法和服务方向,提出将扩大科技特派员认定范围,让其工作与农业精准对接,明确主要服务贫困区。同时,摒弃传统“只聘任不分配”的工作模式,每年安排固定项目并给予经费,调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机制下,高级人才、高层次人才、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企业负责人等纷纷加入。他们有的负责一线作战,有的提供科技支撑,有的专门进行指导,创新动能开始扩散到田间地头。

今年7月,《昆明市科技特派员认定管理办法》印发 ,明确了科技特派员从事工作、类型、选派管理制度等。并明确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技术特长,深入全市农村、基层一线进行科技服务、科技创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返乡复转军人、乡土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均可申报,推动科技特派员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目前,昆明市科技特派员已有269名,与404个贫困村建立结对服务关系。

挂联贫困村

扶贫产业结出“科技果”

“白芸豆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户种植白芸豆2000亩;“生态土阉鸡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在东川区乌龙镇等合计发放鸡苗4300只;“撒坝猪养殖产业扶贫研究及应用”项目为近300户建档立卡户发放猪仔……在过去一年昆明市科技特派员开展的项目中,扶贫项目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接地气”的科技帮扶,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为“听得懂、传得开、立得住”的实用技术。

以禄劝县推动实施的“高原特色蓝莓引种试验示范项目”为例。由禄劝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以高端高档果品蓝莓种植为导向。项目立足禄劝立体生态条件,一方面引进国外及省外优质蓝莓品种进行试种评价,筛选适宜禄劝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的蓝莓品种;另一方面开展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及科学管理方法、蓝莓优质种苗扩繁技术研究等,最终形成蓝莓标准化技术规程,辐射带动禄劝贫困地区蓝莓标准化种植。

何正川介绍,在产业化基础上,为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特派员挂联贫困村工作,昆明市还制定了科技特派员挂联贫困村相关方案,协调推进科技特派员挂联贫困村工作。每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对应贫困村的1年周期里,不定期实地开展科技服务、培训等工作,或以通信、网络等手段及时提供科技服务,解决科技问题。同时,每名科技特派员至少帮扶3户建档立卡户,开展1次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形成1篇调研报告,全覆盖、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

这些特派员共开展扶贫项目近百项,几乎涵盖了贫困村落优势种植养殖项目。接下来,昆明市将组织成立由省市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体,指导帮助一线科技特派员开展好结对帮扶工作,并组织专家定期对挂联在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开展专业技术、业务工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升培训,增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能力,为产业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特写

朱春贤:

教会村民低热河谷增产秘诀

培训、整理材料、找准问题、下乡入村……作为科技特派员,朱春贤的日常工作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自2014年成为昆明市科技特派员以来,朱春贤便开始到禄劝县汤郎乡、马鹿塘乡等的近10个村子帮扶。

“贫困村要搞好种植养殖不能一味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必须要根据当地气候、地势等,因地制宜来发展。”看到村民科技意识薄弱、种植养殖没有规律、产品难以销售等问题,朱春贤针对不同村制订了详细帮扶计划。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乌东德镇阿巧村,在2017年以前,当地村民已经意识到低热河谷地区适合种麻椒,便开始了种植,使良好的自然优势得到发挥。“由于不经常修剪、管理跟不上,麻椒亩产不算高。”找出问题症结,朱春贤不定期进村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产量。种植前、种植中、收果前、收果后……他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地头,与农户们一起干活。

经过两年多努力,阿巧村麻椒种植面积新增1000亩,每亩平均增产30公斤。在同样的技术帮扶下,村民们逐渐学会科学生产,又引进了新的花生品种。按照朱春贤教的规范程序,花生质量大大提高,亩产超过100公斤,比之前增加近50%。

尚延伟:

一个人带来一个产业

尚延伟是云南云测质量检验有限公司工程师,也是云南省“三区人才”、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接到禄劝县标准化扶贫工作以来,他用技术帮扶,让原本普通的产品有了亮点特色,商业价值大大提升。

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尚延伟发现禄劝县虽然有企业从事无花果种植,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于是他开始研究无花果深加工。多次深入大山深处的无花果种植基地后,利用专业知识,为当地无花果种植企业提供了从测土配方施肥到后期产品检测的涉农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为相关企业开展无花果深加工出谋划策。

此后,又了解到受地理条件限制,当地无花果产量大但运输销售难的问题,尚延伟凭借多年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经验和技术资源,联系从事无花果冻干加工技术和研究的设备厂家,免费协助相关企业制定具有云南和禄劝特色的无花果冻干产品质量标准,并自费从山东威海等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买来各类无花果冻干产品进行研究,将得出的经验技术传授给种植户和涉农公司,无花果产业化效果明显。

同时,尚延伟每年为20余家涉农扶贫企业撰写相关产品企业标准,截至目前,已为全省上百家涉农扶贫企业免费提供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技术培训110场次,培训人数过万人。并免费为相关企业编撰我省各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急需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上百份,助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