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花子皇帝道光,其實是反腐鬥士

叫花子皇帝道光,其實是反腐鬥士

叫花子皇帝道光,其實是反腐鬥士

——《史記》中的馬屁97

阿元

說完以秦始皇帝的能耐,也沒有戰勝腐敗的例子之後,咱們再說大家印象裡的壞皇帝,他們也反腐倡廉,但啥用也沒有的例子。

在一般人的想法裡,簽訂第一個賣國條約的大清道光皇帝,是個昏君,是個混蛋。比如說閻崇年教授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裡,就說道光皇上“無知無勇”,意思是他啥也不是。但實際上道光皇帝表現還是不錯的,起碼他敢禁菸,而且還是個反腐鬥士。

道光皇帝反腐的措施,和朱元璋只知道殺人不一樣,充滿了儒家文化的味道。

儒家文化不是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嗎?不是強調以身作則嗎?不是說什麼上行下效嗎?道光皇帝就把“清正廉潔”從自身做起。

道光年間,大清財政年收入6000萬兩白銀左右。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論,他老人家的年薪應該是6000萬兩白銀。但是道光爺居然把自己打扮成叫花子,穿補丁衣服去上朝。

據說道光皇上想吃冰糖肘子,一問御膳房,竟然要五十兩銀子,皇上只好作罷;道光皇上想喝碗粉湯,內務府的回覆是,若做那樣的粉湯,得蓋一廚房,需經費六萬兩,若常年喝,還得再加經費一萬五,嚇得道光再也不敢說粉湯的事了。

當時,皇上穿補丁衣服,大臣們趕緊跟上,在自己的膝蓋上縫塊圓綢布當作補丁。身為一個皇上,關心一碗湯、一個補丁的價格,因價高而不敢吃一盤冰糖肘子,實在是天朝歷史上百年不遇的榮光。

餘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說的:“朝中大臣競相摹仿,穿了破舊衣服上朝,一眼看去,這個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氣數了”的說法,顯然沒有理解道光皇帝的苦心。人家那是要起模範帶頭作用,要用榜樣的力量,樹大清帝國清正廉潔的新風尚。

此外,道光皇帝反腐倡廉的措施,也深得儒家文化的精義。

子曾經曰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制度、法律來管理人,人民只是為了免於刑罰而服從,並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道光即位之初,就按著孔子的偉大思想,對他的臣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諄諄教導。他親筆寫了個三字巨匾:“清、慎、勤”,希望能引導大臣們走上勤政廉潔之路。發表了《聲色貨利論》,希望大家不要迷於聲色,常人迷之,害身,君主迷之,害天下。

道光十一年(公曆1831年)夏,道光皇帝又寫了一篇《御製慎德堂記》,告誡皇子皇孫祖宗創業不易,切勿“視富貴為己所應有”,應該做到“飲食勿尚珍異,冠裳勿求華美,耳目勿為物慾所誘,居處勿為淫巧所惑……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一絲一粟,皆出於民脂民膏,思及此,又豈容逞欲妄為哉”。

道光之意是:不要把富貴看成是受之無愧的,吃飯不要追求山珍海味,穿衣戴帽不要追求華美時髦,耳目不要被視聽享樂所引誘,居住不要被豪華氣派所迷惑。不要做那些無益的事情,不要把那些罕見的東西看得很珍貴,一絲一粟,都是百姓的血汗,想到這一點,怎麼能任意揮霍呢?

按理說,道光皇帝做的已經足夠好了。不僅自己身立得正,還按著儒家文化的光輝思想,大張旗鼓地開展反腐倡廉教育,他的臣子們是不是都上行下效,清正廉潔蔚然成風了呢?當然不可能。

道光皇帝的所有舉措,既得利益集國只用了幾個小花招,就把它又變成來錢的道了,對反腐倡廉毫無影響。

比如說道光皇帝的補丁,《春明夢錄》記載了這麼個故事。說有一次曹振鏞跪奏軍國大事,道光帝一眼就瞥見了他膝蓋上打了補丁,忙問補這個補丁花了多少銀子。曹振鏞考慮到內務府會報花賬,三思之後,順嘴說了句三兩。

三兩銀子什麼概念,當時的農民一家一年的生活費,只有二兩銀子。但更讓道光皇帝生氣的是,他補一條褲子要一千兩銀子。大臣三兩能補一條,我這裡咋就要一千兩呢?

振怒之下,道光皇帝立即召來內務府大臣,痛罵一頓,指責其補一塊補丁報銷了上千兩銀子,簡直喪盡天良,欺人太甚。

按說皇帝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內務府大臣應該嚇的屁滾尿流才對。更何況你幹壞事都讓皇帝抓到小辮子了,還不得承認錯誤,痛哭流涕地求皇帝饒命嗎?

但道光皇帝失望了,人家內務府大臣理直氣壯。皇上褲子上的補丁是在蘇州打的,手藝好,工費高自然。而且,您的褲子是普通的褲子嗎?您那是湖縐,是浙江湖州產的一種絲織品。為了補這條褲子,俺們剪了幾百匹湖縐,才對上花紋兒的,所以,您看最後補得天衣無縫。此外,還有保鏢押運的費用也不低……

什麼?運塊補丁還帶了保鏢!道光帝都聽傻了。

那是自然,萬一褲子丟了,皇上怪罪下來,我們的小命兒不得玩兒完嗎?大運河魯西南段兒治安不好,不得不防。內務府大臣從容應答,而且越說越有理,一幅言之鑿鑿的樣子。道光皇帝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竟也無言以對。

內務府大臣接著說:“所以,一千多兩銀子根本不貴。皇上要是嫌貴,以後咱就在北京補,不去蘇州,按說內務府的織造處也能補,不過最近內務府快成清水衙門了,織造處的好工匠也走得差不多了,手藝高低您老可得遷就些。

道光皇帝一聽,連忙擺手,心裡說以後俺再也不敢麻煩你們了。咋辦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打這起道光再有縫縫補補的活兒,就找後宮的嬪妃幹,反正她們閒著也是閒著,儘管手藝差點兒,但不用花費啊。而且,龍袍一穿,裡面的褲子補丁啥樣也看不出來不是。

仔細一研究,道光皇帝的補丁,也是被內務府忽悠出來的。《滿清外史》記載: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麼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別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個月,可見,他是一個月換一套衣服。一個月就能穿出補丁的衣服,是麻線編的嗎?何況道光皇帝走道坐車,又啥啥活不幹,好好的衣服,一個月就能出窟窿?騙小孩子也沒人信啊?但道光不能不信,因為他的衣服不到一個月就破(否則一個月換一件衣服,就用不著補了。),不補不行。

好好的衣服為啥會破呢?皇家織造府的手藝這麼差嗎?當然不可能。事實應該是,皇帝的每做一件衣服內務府都能吃著回扣,所以再結實的衣服,幾天就得破。不破,內務府的官兒們到哪去掙錢呢?

事後,謹小慎微的曹振鏞後悔不迭,幾次想到內務府去解釋一番,又無法張嘴。所以,當道光皇帝向他諮詢雞蛋多少錢一個時,這位曹大人死活不說,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他既怕說出後得罪內務府,又怕道光帝發誓再也不吃雞蛋,甚至雞都讓後宮去養。

道光的另一個減少浪費、消除腐敗的措施,也就是停止各省的進貢,也在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下無疾而終。

道光認為各省進貢的多是些土特產,比如水果、蔬菜、茶葉、藥材等,地方官每每諂媚地說非珠玉可比,原不值多少錢。但一點一滴,都是民脂民膏,省一點兒,百姓就少一點兒負擔。而且,不遠千里,送到北京,運費太貴,浪費更大。

譬如盛京,每年進貢遼陽產的香水梨,梨本身不值多少錢,但要僱50個壯勞力挑到北京,一來一往一個月,挑到北京爛掉一半,浪費之大,可想而知。

更何況下邊的貪官汙吏們,在為皇帝進貢的時候,是有大把利益可以撈的。就像宋徽宗時期的“花石綱”一樣,進貢給皇帝的東西,不得多準備點嗎?皇帝要一個蘋果,下邊的官吏能占上幾百畝果園;皇帝要一根針,至少霸佔幾座鋼鐵廠。那麼多出來的東西歸誰了呢?和縫一塊補丁所要的一千銀銀子一樣,被既得利益集團吃了回扣了。

所以道光皇帝雖然下令停止進貢,但各級官員們為了有利可圖,照常往大內裡送。當然,人家進貢不叫進貢,叫孝敬。

於是,福建的荔枝、江西的春筍、雲南的藥材、浙江的茶葉、揚州的玉器、景德鎮的瓷器等仍源源不斷地送往北京。道光皇帝為難了,處分送孝敬品的各省官員?古語說得好,伸手不打送禮的,而且法不責眾;如果將這些孝敬退回各省,運費就會翻番,想想都心疼;但如果接受了孝敬,豈不是出爾反爾。

送孝敬品的官員還不厭其煩地勸說皇上,這些東西本是生活必需品,您不收,內務府也得到市場上去買。不成想,一提內務府,卻立竿見影,道光帝馬上下令“賞收”(皇帝給別人東西就賞賜,收別人的東西叫賞收)。各省的差官歡天喜地,忙不迭地叩頭謝恩。

為啥一提內務府道光就蔫了呢?因為內務府下手太黑。一塊補丁一千兩銀子,如果讓他們去買那些原本是貢品的東西,那得花多少錢啊?

貢品削減不了,道光帝只能再次往自己身上下刀子,將宮廷每年經費降到二十萬兩(另一個著名的節儉皇帝崇禎是40萬兩)。道光皇帝帶頭過緊日子,除穿帶補丁的又服外,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餚。

又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多虧皇后是個賢內助,苦苦支應,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辦法,平衡多方利益,協調各面關係,才把皇家的日子對付著過下去。

至於公主出嫁,費用不得超過二千兩白銀。額駙(駙馬)家對皇家的聘禮也須相應減少,如在公主下嫁前額駙家應進的“九九禮”則乾脆免掉,這樣反倒使皇家省去了一頓招待額駙的筵席開支。後來,道光心疼自己養大的閨女白送了人,又恢復了“九九禮”,但改為象徵性的“羊九隻”,依然不設宴,把羊收下後趕到御膳房,與客人寒暄幾句就端茶送客了。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以下,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對於不能節儉的官員,他能加以處分。道光十年(公曆1830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裡演戲宴樂,道光帝立即革了他的職務。

《清宣宗實錄》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兒,道光十四年(公曆1834年)冬天,道光檢閱京城的禁衛軍,看到官兵都穿著樸素的衣服,高興地說:“一洗過去的惡習,崇實務本,不失滿洲舊風,將幾位主管官員各提升一級”。

在道光帝的影響下,官場風氣表面上有所轉變,至少北京如此。官員們上朝都穿上打補丁的衣服。議事結束,紅日東昇,乾清門內外光明一片,只見滿朝文武個個灰頭土臉,雖不至於衣衫襤褸,但當時的一般中產階層也不致於這副打扮。臨散朝,彼此之間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窮,或者交流節儉經驗,比如哪兒可以買到便宜蔬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

但道光皇帝哪裡知道,此時北京城裡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破衣爛衫都賣了個好價錢,品相稍好的舊衣服比新的還貴呢。有些窮京官兒買不起,就只好自己做舊,把新袍子弄髒弄破加上補丁。道光帝眼見滿朝文武都穿舊衣破袍,認為自己勤儉節約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於是節儉得更加起勁。

但實際上,上行下效這個詞在反腐倡廉上失靈了;孔老夫子的“其身正,不令則行”也不好使了。

為了證明道光時期腐敗成風,咱們還得拿清官說話,這個清官還是林則徐。

道光甲午(1834)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偶感不適,就換了便服隻身來到名醫徐養恬的診所就醫。徐養恬詢問病狀,林則徐答:每一閉眼就見有人來送東西,飲食如常。有的醫生認為是疑難病症,治亦不效。養恬診其脈曰:是痰也,但從脈象看是大貴之人,為何不對呢(林則徐身著便服,不象權貴之人)?林則徐笑曰:“真良醫也。”藥方未等寫完,林則徐的僕從已經跟蹤而來。

林則徐為啥說徐養恬是良醫呢?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升官了。所以徐養恬一說他是大貴之人,證明人家眼光厲害。

一個清官,要升官之前的夢都是有人送禮,可見當時的腐敗已經到了啥樣的程度。

那麼說林則徐收禮,是不是冤枉他了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張集馨擔任陝西督糧道期間,陝西巡撫(一把手)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我們知道,林則徐寫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名聯,他也確實如此身體力行了。這樣的好官收不收陋規?據張集馨記載,那一年由於災荒,停徵軍糧,“而督撫將軍陋規如常支送,”以至陝西糧道深感困難。所謂督撫,指的是陝甘總督和陝西巡撫。這就分明告訴我們:林則徐也和大家一樣收陋規。

還有根據道光年間在西北任職的張集馨回憶:來往於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的官員皆經過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這其中就有林則徐。

“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制錢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斷不能少。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這就是道光帝節儉主義之下、官場腐敗的真實寫照。

光緒年間,做過中國駐英法等國外交官的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轉敘了道光年間一位治河官員的回憶:當時,南河總督(那時黃河從江蘇省入海,負責治理江蘇境內黃河的官員叫南河總督)設在清江浦(今淮安市),每年耗費治河經費數百萬兩,但實際上用在治河上資金的不到十分之一,其餘都被他們貪汙或揮霍了。

貪官們的飲食、衣服、車馬之類,爭奇競巧,極端奢侈。就拿宴席來說,一種豆腐就有二十餘種做法;一種豬肉也能做出五十餘種花樣。豆腐需在數月前購集物料,挑選工人,細心製作。客人嚐了他們宴席上的豬肉脯,讚歎不已。

還有一個故事,宴席上有一個客人起身上廁所,見幾十頭死豬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追問這是何故?原來剛才所吃的一盤豬脯,就是這幾十頭豬的脊背上的肉。這種豬脯的製作方法更是聞所未聞:將這幾十頭豬關閉於室內,拿竹竿打,豬奔跑嚎叫,猝然死去,趕緊割取豬背上的裡脊肉一片,要用幾十只豬,才能供一盤豬脯。據說這樣打死的豬,其精華集中於脊背,割而烹之,甘脆無比,其餘的肉都腥惡失味,不能再吃。

還有當時鵝掌這道菜的做法更是出奇。將鵝圈在鐵籠裡,籠下點著炭火,鵝環奔數週而死,其精華集中於兩掌,每一席所需幾十只乃至上百隻鵝,而割去鵝掌後,全鵝棄之無用。還有一道菜叫魚羹,取鮮活的大鯉魚幾十尾,倒懸於樑上,下承燒得沸騰的水鍋,敲碎魚頭,魚血滴入鍋中,魚尚未死,為蒸汽所逼,搖頭擺尾,一刻不停,魚血直到滴盡為止,鍋中紅絲一縷一縷連綿不絕,廚師撩血調羹,而全魚就直接扔掉了……

據說,這種宴會食物種類繁多,一場宴席歷時三晝三夜,其間名菜佳餚連續不斷。伴隨宴席,聲色犬馬,歌舞昇平,奢華之極。

可見,道光皇帝的“節儉”對官場奢靡的風氣,沒有多大影響。那麼,其“節儉”影響了他的兒孫嗎?試看咸豐縱情於聲色,兒媳慈禧大興土木的生活就可知,其影響力是多麼不值一提。這對道光帝的節儉形成了相當辛辣的諷刺!

那麼,道光帝的“節儉”有助於解決國家的經濟危機嗎?當然更不可能。儘管道光皇帝為國家節省了一些經費,卻無助於經濟危機的解決,財政狀況也未見徹底好轉,反而每況愈下。以至有的大臣發出了這樣的質問:為什麼乾隆朝揮金如土而國庫充盈,如今日日節儉卻民生罕裕,“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

這是明著指責道光皇帝了。但道光皇帝的本心和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他的理論依據錯了。雖然某些事確實是會上行下效的,但涉及到巨大利益的時候,“其身正不令則行”純粹是句廢話。

叫花子皇帝道光,其實是反腐鬥士

關注《歷史有坑請注意》,《中的馬屁》,長篇連載,每日更新,精彩無限。

真心建議大家關注下《歷史有坑請注意》,因為是連載,所以很多內容很難在一章內說明白,不看上下文,就是一頭霧水。更何況阿元還會有更多的精采內容上線,《爆笑三國》為您解讀說阿斗到底是不是個笨蛋?諸葛亮是個陰謀家還是個偉大的統帥?劉備到底是英雄還是狗熊?關羽是高大尚的英雄,還是道德低下的混蛋?是諸葛亮還是劉備幹掉的關羽等等迷題;如何教育孩子,阿元與您交流陪伴孩子成長的感受。

《歷史有坑請注意》,歡迎您的光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