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扶风县段家镇青龙村,有一座古庙历史悠久。古人曾以“湋水古柏绕鹫岭,三面临壑悬青龙”来赞誉这座庙的英姿。因该庙建于山岭之上,西面犹如刀劈,山下湋水蜿蜒环绕,如一条青龙盘身,故被世人也称为“青龙庙”。

其实,这是世人的误解。青龙庙应为索姑庙,因庙内供奉索姑得名。青龙村有大庙和小庙之分。据《扶风县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记载:“青龙庙,县东南十五里。索姑庙,青龙庙后。”可见,青龙庙与索姑庙并非同一庙宇。世人统指的青龙庙其实是指大庙,即为名副其实的索姑庙。不过到现在,大庙与小庙均供奉的是索姑。大庙位于青龙二组之后的山岭之上,小庙则位于青龙一组村后。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张埙关于索姑庙的诗

两座庙建于何时,史料中已无法查证。但从清代学者张埙《竹叶庵文集》中《五月廿四日游青龙寺寺后有索仙姑庙》一诗诗名可以应证,大庙确实为索姑庙,小庙实则为青龙庙。张埙全诗如下:

青龙寺里古柏重,古柏长叶青如龙;

龙身下引山腰路,柏子细落吹天风。

五月斋厨荐新麦,一个道人打午钟;

石常作榻花先埽,风为开门云又封。

獾兔偶来露尻脚,蹑之严实青濛濛。

丰草过头衣尽绿,老树隔楼日不红;

青溪优塑小姑像,南岳岂识夫人踪。

侍女翠鬟捧佩悦,香炉宝盖避游蜂;

何心惆怅下山去,流水残霞映晚春。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青龙庙中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槐

这一年,是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而《扶风县志》嘉庆二十三年刻本记载:“湋峰山之东曰青龙山,在县东二十里,古柏葱茏,山坡蜿蜒,山上有索姑庙,即索姑故里也。有万历三十四年钟与铁碑。又正德元年张谞碑,国朝嘉庆十五年邑令谢时懋碑。”可见,索姑庙即大庙已无疑。万历年间钟与铁碑在文革中均已遗失,文献中记载的正德碑和嘉庆碑均立于庙内,但却早已漫漶,文字也极难辨认。

关于索姑,在扶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正史中并无记载。

索姑为西汉时期右扶风索家村人。父亲长年奔波于陇西经商,很少回家。索姑两岁时母亲亡故,便于与哥哥相依为命。索姑自小秃顶无发,哥哥甚是爱惜。待哥哥长大娶妻成家,嫂子却对索姑看不顺眼,肆意虐待。放羊纺线的活逼着索姑去做。纺线从一天四两一再追加,直到三斤,累得索姑腰酸腿疼。稍不如意,嫂嫂就对她非骂即打。索姑生性温顺善良,总是逆来顺受,隐忍不发。一夜梦中索姑得一仙长指点,食其仙丹,遂生秀发齐腰,模样更是蛾眉杏眼、樱口桃腮,艳若仙子。自此,索姑暗中修炼,长更坐禅,深习道门法旨。经年累月习之不辍,终成正果。而其兄却未知其变。一日索姑离家将走,其嫂舔破窗纸窥得索姑隐秘,甚悔其行。索姑牵出父亲从西域带回的白马,夹上包袱,趁着拂晓微明,急驰出青龙山,向终南而去。嫂嫂追赶不舍,口喊“姑姑——等”,“姑姑——等”。索姑把所带纺线梭子放开,回头道:“跟我线走。”过了渭河,嫂嫂未能追上,急切间摔倒在地,毙命而亡,化为鸟雀啼号不息。索姑几经奔波,最终到了山高林密的翠峰山。

在青龙村,每年依旧可以听到一种鸟鸣,便是“姑姑等”。据说这是索姑的嫂嫂悔恨当初的罪过,一直守在索姑庙周围呼喊“姑姑等”,忏悔至今。

唐初,秦王李世民因遭太子与齐王嫉恨,对他联手排斥。高祖李渊将其贬居至武功县庆善宫。李世民精神压抑,郁闷不乐,为排遣心中愤懑,时常过渭河走哑柏游玩。一次,李世民率将士一行上翠峰山狩猎至车峪口,追猎于山间沟壑,迷失归路。在半山腰一小块平坝处歇息入睡,梦中面前出现一位袅袅娜娜,风姿灼约的仙女,正是索姑降临。她轻移莲步,趋前献上一杯茶水。李世民饮之,顿觉神清气爽。又听仙女要言称道,指点迷津,使他拨朦见宇,茅塞顿开。李世民不胜感激,乘兴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几年后李世民称帝,他不忘所言,册封索姑为全贞圣母。此后,索姑故里青龙山建庙供奉,翠峰山也建庙供奉。索姑献茶之处便是现在的煎茶坪。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清代索姑庙壁画

据《扶风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刻本可查,索姑庙隶属定安里,庙前有索家东村,索家西村。定安里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区域调整而成,直至清末基本未作变动。后随民国村镇合并变迁,解放后归属段家乡,并将周边的官庄、成李、张卜、周家等合并统称青龙村。而青龙庙和索姑庙的旧址分别就在原索姑东村和索家西村北面的山岭上。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青龙庙和索姑庙均会举行庙会。三月庙会除举行祭祀、设坛斋醮等法事、道场活动,为群众申疏文表、祭祀圣母,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之外,还会举行隆重的“迎轿子”活动。从三月初八开始,庙会总会长召集八社理事会,组织恭请索姑的队伍,抬着轿子专程前去翠峰山迎请索姑圣母“回家”。沿途各镇、各村数座庙宇均设有接待站,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一路上,不但有上百人的锣鼓队、彩旗方阵护送,更有旱船、唢呐、社火等民间艺术表演,直至三月初十索姑诞辰之日,将她迎请到青龙庙(小庙)歇息。三月十四当天正式迎轿上青龙山,进索姑庙(大庙)。期间场面宏大,游人如织,轿子所到之处信男善女或虔诚膜拜、伏地恭迎,或打围助抬、鸣炮助阵,热闹非凡。

与索姑庙有关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张化龙。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九十年代初的青龙庙索姑梳妆楼

张化龙是为扶风绛中人。自幼习武,擅长大小连枷,有“手舞连枷,豆粒难入”之美名。

光绪三十二年,由于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官府给民众摊牌捐税,加上劣绅贪污,民众生活叫苦不堪。扶风的盐商马临太更是对盐加价销售,还怂恿盐勇四出巡查,对向武功临县等地买盐的群众横加辱打,激起了民众普遍的愤恨。于是,张化龙同李化虎等在索姑庙作为据点,准备抗争事宜,后率领数千群众,扛着镢、锄等农具,敲锣打鼓,扛着旗帜,拥向扶风县城东门外,要求官府停路捐,减盐价,清算劣绅。县官派文书名出城调解,答应了群众的要求,群众才离开而归。这一年十月间,马临太又给盐加价,张化龙与昝化熊等气愤不过,又率领数千人放火烧毁了马临太的酒坊,打毁了马家的石碑。群众当时赞称编了一首打油诗:“张化龙、昝化熊,他们个个是英雄,青龙庙上扎大营,马十四他们弄不成。”事后,张化龙即率众到太白山上的九阳宫树起义旗。因春节过年,张化龙让起义人员暂时回家过年。谁料想官府早有埋伏,在腊月十九日将李化虎,帅大旗,帅怀疆、权占疆等四人抓捕入狱。腊月二十三日张化龙指挥张应虎、邓梦熊等数人前去扶风县城劫狱,救出被捕人员。劫狱后,官府又调来大批兵勇,于腊月二十八日晚将李化虎、帅大旗、帅怀疆、昝化熊等逮捕入狱。二十九日晚又去杏林追捕张化龙,张化龙怕累及别人,挺身而出,遂被捕。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一,群众为了营救张化龙等诸多英雄,周围四县十万多民众蜂拥到扶风县城外,将县城围的水泻不通,要求释放张化龙和其他被捕义士。但是当日深夜,李化虎、帅大旗、权占疆等都在西门外被杀害,初三又秘密将张化龙杀害。

张化龙起义是清末西府农民的导火索,唤起了民众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最初的抗争。而作为这次起义最早的据点,便是索姑庙。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西安碑林里的《邑武生升云张公道碑》

西安碑林有一石碑,名为《邑武生升云张公道碑》。此碑是扶风民众在张化龙就义后为纪念其而立。碑文如下:“当公入狱之日,即三十三年元旦之际,扶眉数县人民救公之情急,佳节不贺,不期而来者数十万人,皆临邑城下,为公乞免焉。府大人尹,县令大人陈,官带大人张,因众民之诚恳联名,而转请上宪,上宪以为法难废,不允所请。至初三日,公竟赴义焉。”

【扶风地名故事】青龙庙与索姑庙

青龙庙遗址碑

“山高十万长,水盘一窝松。九沟十八堡,有水不行舟。”这是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诗人站在索姑庙前极目远眺时而作的诗。那时,索姑庙城墙环绕,青砖灰瓦,香火袅袅,十分辉煌。湋水蜿蜒脚下,翠柏掩映其中。而青龙庙,一棵千年古槐,沧桑葱郁,见证着历史的流淌。索姑庙和青龙庙,这两座在中国庙堂中并不显眼的庙宇,依旧在时光的流淌中熠熠生辉,让索姑那个美丽的传说永久传颂,也让张化龙起义的勇敢的事迹世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