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伉俪生死分别72载终团聚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伉俪生死分别72载终团聚

延平、利平姐妹俩及家人等在烈士墓合影。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伉俪生死分别72载终团聚

艾萍和苏明在延安新婚时的合影。延平供图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伉俪生死分别72载终团聚

晚年时的苏明。延平供图

10月26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宁静祥和。在烈士墓区东区,艾萍(又叫艾平)烈士的两个女儿带着家人,不远千里赶来祭奠安眠在这里的父亲。姐妹俩此行还有一项任务,让分别72载的爸爸和妈妈团聚。

1947年冬,32岁的艾萍为国捐躯。今年5月,艾萍烈士的伴侣、十几岁就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苏明去世,享年98岁。这对革命伉俪在生死分别72载后最终团聚。

现场

革命伴侣伉俪情深,

分别72载终团聚

10月26日9时许,艾萍烈士的大女儿苏延平、二女儿苏利平和家人一道给艾萍烈士献上鲜花。延平带来了爱人陈九光,利平带着儿子刘巍。菊花、百合、黄色的玫瑰代表恭敬更承载着思念。鲜花紧挨着艾萍烈士生平碑文,前面摆放着两位女士的母亲、离休革命干部苏明的照片。照片中,苏明老人精神矍铄。

“苍天为领,大地铺陈……七十二春秋荏苒……践行信仰无己,大道总在公心!至亲在天有灵,无言胜似谆谆……”烈士墓前,陈九光代表全家人献上一首诗,深表怀念并祈愿两位老人安息。

为了让父母团聚,艾萍烈士的大女儿延平和爱人在10月25日上午就从北京来到石家庄。二女儿利平和儿子刘巍一早从长沙乘高铁,在25日下午赶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延平和利平姐妹俩的母亲苏明是在今年5月去世的,姐妹俩此行完成了母亲的遗愿,让父母团聚,并得到陵园的全力支持。

10月25日,烈属一行人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详细瞻仰了艾萍烈士的陈展。1947年11月1日,在解放辽宁朝阳夺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时,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政委的艾萍壮烈牺牲。

艾萍烈士牺牲时,他的大女儿延平两岁多。二女儿利平仅出生两个多月,没有见过爸爸。时光一晃72年过去,当年的小姐妹今年一个74岁,一个72岁,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钩沉

参加革命身先士卒,

为国捐躯年仅32岁

艾萍是江西瑞金人,1915年1月出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政治指导员、团青年干事、支队政治部主任、冀东十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政委。参加过夺取古陂圩、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解放辽宁朝阳等重大战役。

1947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发动强大攻势,第九纵队进军热东锦西,五战五捷。同年11月1日,在夺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时,艾萍壮烈牺牲。

史料还原了烈士为国捐躯的场景:在东北民主联军攻占朝阳的同时,敌军企图增援。11月1日上午,二十五师奉命夺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当日下午3时,艾萍一直在指挥所观察敌情。他发现头道河子敌人将重火力向东运动,可能有突围逃跑的企图,便带上警卫班几个战士冲上山。为了抢时间,他急匆匆地向山梁上前进。敌人发现了艾萍等人,集中炮火向他们射击。一发炮弹在艾萍身边爆炸,他负了重伤,被抬下来时已奄奄一息。当日下午5时45分,艾萍壮烈牺牲,时年32岁。战友们含泪为他包扎好伤口,为他换上洁净的衣服,送到冀东安葬。1952年,艾萍烈士忠骨被迁葬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感动

一生革命独挑重担,

直到晚年交代后人

苏明原名李改宁,1921年出生在山西柳林,1938年6月参加革命,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到延安,1945年调中央党校六部学习。在延安期间,苏明与艾萍结为伉俪,并生下大女儿延平。1947年,二女儿利平出生后两个多月,艾萍壮烈牺牲。

1949年,苏明将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托付在杨柳青后随军南下,8月参加了和平解放长沙。1949年11月,苏明转业到长沙市民政局,参加长沙郊区土改工作。随后,苏明历任长沙市副市长,湖南省外事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湖南省顾委委员等职,1991年12月离休。今年5月,苏明去世,享年98岁。

此次,延平和利平姐妹俩送母亲与父亲团聚,还带来根据母亲苏明口述整理的回忆录《岁月,永远的回响——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一书。

延平1945年在延安出生。1947年8月,苏明在冀东十四军分区所在地河北三河,生下二女儿利平,后被托付给一个马夫在迁安找的老乡当她的奶妈,直到锦州解放,马夫又从迁安寻回了利平。平津战役结束,家属们被安顿在第九纵队曾经的驻地杨柳青,我军队伍继续南下。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苏明转业留在长沙。当年冬季的一天,苏明回到家看见了许久未见的两个女儿和母亲。原来,是部队上把两个女儿和老人转到地方并送到了长沙,一同送来的还有一丈白布。

新中国成立后,苏明在长沙曾担任民政科长,了解国家相关规定。因为自己当了领导,而且负责救济军烈属的工作,她觉得自己有饭吃,不应该享受这方面待遇,所以从来没有提过,因此延平和利平姐妹俩在长沙始终没有享受过烈士子女的待遇。直到延平高考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填写履历时说自己的父亲牺牲了,哈尔滨那座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的艾萍烈士就是她的父亲,学校才知道她是烈士子女。

随着岁月流逝,苏明到了晚年,觉得应该给后代们一个交代,才在离休后找到知悉艾萍情况的老同志,郑重地提出此事。1997年11月18日,在艾萍牺牲50年后,家里有了他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铭记

无数浪花涤荡,

冲刷出崭新天地

“我想想就难过的是,记忆里没有叫过‘爸爸’。”74岁的延平红着眼圈儿说,这是她最遗憾的事情。

“妈妈跟我们讲,她到长沙工作以后,也有人想给她介绍婚事,都被她拒绝了。妈妈说,我爸爸牺牲后,她就决心再不结婚。因为她觉得无论从思想、作风、人品、相貌上,还是在对我们的感情上,没人能比得上我爸爸。”利平说,她的爸爸艾萍牺牲时,她的妈妈苏明只有26岁。妈妈到了晚年,她坦诚地问过妈妈为什么没有再婚,妈妈很平静地这样回答。

“妈妈年纪轻轻忠心追随革命事业,转业后有很沉重的工作任务和担子挑在肩上,独自抚养我们姐妹俩,还要赡养老人。我妈妈真是很坚强、很伟大。”利平说。

记者了解到,延平在大学时学的是核物理,毕业后一直从事信息技术。利平学医。姐妹俩最好的青春年华也都献给了部队。

“妈妈的经历像一朵浪花,无数这样的浪花涤荡过旧山河的污泥浊水……冲刷出崭新天地……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中国革命不会成功……他们多数是无名英雄,哪怕在纪念册上写上他们的名字,几行字,一个简历,是慰藉,是鼓励。”延平和利平姐妹俩在《岁月,永远的回响》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姐妹俩还表示,《岁月,永远的回响》这本书要献给给爸爸、妈妈,献给老一辈,更要留给子孙后代们看看。

温馨提示: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英烈网(ID:zhonghuayingliew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