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推進創新轉型發展

記者:近年來,市科技局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推出了哪些創新舉措,探索出了怎樣的發展經驗?

李華:2014年以來,我市科技體制改革工作以“高站位、破難題、抓落實、促發展”為改革工作思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科創能力不強、科研機制不活、科技支撐不足等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紮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推動宜賓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在改革企業牽頭承擔重點專項機制,建立了企業牽頭承擔科技重大專項的機制,對產業目標明確的重大科技專項100%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2014年以來,共獲得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300餘項、經費支持2億多元。

改革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集聚機制,結合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出臺政策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領辦創辦聯辦科技型企業,支持企業吸納科技成果出資入股,推動科技經融結合和銀政企合作。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宜賓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88家,省級以上創新型平臺93家,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電商孵化園等創新創業載體100餘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1個),在孵企業超300家。全市累計專利申請量18266件(其中發明3991件),累計授權量15377件(其中發明1102件)。企業各種研發機構和創新團隊數量顯著增長。全市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連續六年位居全省第4位以上。2018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609億元、產值653億元。

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建順利推進。省級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宜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升級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工作順利推進。獲批了四川第一家竹產業研究院——“長江竹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廳市共建“智能終端重點實驗室”。建成國家級精密模具與特種材料集成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新增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9家,有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8家(其中國家級2家)、企業技術中心41家(其中國家級7家)、產業技術聯盟5家、農業科技園區7家(其中國家級1家),國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

記者:科技體制改革中,市科技局如何激發創新人才活力,推動成果轉化?

李華:改革鼓勵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促進轉化政策環境。改革科技成果處置權限,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鼓勵科技人員離崗轉化科技成果,獎勵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由原來的35%提高至70%,創制了“離崗創業辦理流程”和“4:3:3收益分配製度”;獲批成立了西南地區首個區域性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獲批建設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1個、示範企業18家,獲認定中國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1個、示範企業1家,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家;全市累計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69項。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突破億元、較2013年增長160%。

充分發揮圍繞“宜賓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的作用,加速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已與中國人民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18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其中15所簽署項目落地協議,四川大學宜賓園區、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宜賓分院等4所高校建成招生,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等3所高校加快建設,在校大學生由2.5萬人增加至5.7萬人。緊扣“四川南向開放樞紐門戶”定位,打造南亞、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基地,留學生人數由零突破到51個國家600餘人、居全省第二;圍繞智能終端、軌道交通、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施科技人才項目工程,引進和培育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省級以上各類高層次人才356人,邀請陳宗懋、鄧中瀚等院士專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0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個、高層次人才項目56個。

記者:科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將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華: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統將按照《中共宜賓市委 宜賓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的實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以創建國家高新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進一步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加快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努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不斷完善創新服務體系,促進區域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為宜賓加快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