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十三)

(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持续深化国际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都在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经过40多年的耕耘,国际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8万亿美元,排名升至全球第二位;共有2.55万家中国境内企业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92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与2007年相比,对外投资存量增长了近17倍,设立对外投资企业数增长了2.9倍。2018年,我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全年商务部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共备案或核准对外投资企业8786家。其中,对外金融类直接投资9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5.1%;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同比增长0.3%。但在国际化经营能力、国际市场卷入深度等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业务巨额亏损时有发生,国际化经营企业绩效水平远低于优秀跨国公司;另一方面,国际化业务的占比还很低,绝大多数企业离真正的国际化企业还有很长距离。

以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为敲门砖、铺路石,加快推进大企业国际化进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贸易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国际投资与产业布局所取得的进展要小得多,走出国门的企业数量,以及国际业务在企业业务中的比重,都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不快、程度不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国际化品牌建设有关;或者说,由于大企业国际化品牌意识不强,迟缓了我国大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在国际机构发布的全球品牌榜上,我国品牌上榜数量,远低于进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数量;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品牌只有38个;即便是历来中国品牌上榜数量最多的由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2019年榜单中也只有77个中国品牌上榜;国际品牌建设与企业规模建设并不同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大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好国家政策,切实加大对品牌建设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本、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让更多中国品牌也走进全球市场,得到全球消费者认可。推进国际品牌建设,既要抓好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满足全球用户需求;也要抓好品牌形象建设与品牌市场推广,让更多全球公众接触、了解、认知并接受品牌。在策略选择上,既可以品牌先行,产品跟进,也可以产品与品牌同步输出。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进国际布局,全面整合两个市场、两类资源。一方面,信息化3.0与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为全球化分工合作的深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继续,经济复苏国家及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需求持续旺盛,投资资金进行国际布局的良好机会普遍存在。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推动下的美国资本回流,可能为中国资本的全球化布局打开历史性的机会窗口。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应在政府对外投资政策的指引下,在投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卷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分工合作,并借助投资布局调整,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与供应链向境外延伸;通过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同步渗透,对国内资源、国际资源的整合利用,将原来局限于中国本土的企业,转型为深度参与全球经营,业务实现全球布局的全球化企业。为此,大企业应确立全球化思维,制定全球化战略,积极培养与储备全球化经营人才,建立全球市场动态跟踪与分析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全球化经营支撑体系。与此同时,企业要做好全球化经营的风险管控,既要防范好海外业务本身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更要预防全球化步伐过快可能引致的发展失速风险。

同时,应加快构建自主全球价值链。我国大企业对外投资不能仅着眼于短期收益,而应有长远规划。大企业需明确全球价值链解构,促使研发设计、原料选配、加工组装、物流配送和品牌营销等环节广布于世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各环节有序链接为完整链条。为突破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我国大企业可以在价值链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发展。价值链条、价值网络上的节点企业,既可以选择横向价值链条升级的“一”字型成长模式,也可以选择纵向价值网络升级的“1”字型成长模式,还可以选择混合升级的“十”字型成长模式,纵横同步推进企业全面成长。除了嵌入全球价值网络,我国大企业还可以通过构建全球价值网络,成为全球价值网络的网主企业,更多掌握价值链网络的主导权。为构建自主全球价值链,我国大企业首先需要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在全球价值链中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创新。其次,需要由从过去注重整合国内创新资源到现在注重整合国际创新资源,由过去的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主动走出去并购国际先进技术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并能持续性发展。最后,需要紧跟全球行业发展潮流,与世界先进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协同合作,锻炼、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等,才有可能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与世界同行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