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集市上的特殊語言 袖筒裡的交易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十,山西興縣魏家灘就開始舉行騾馬大會的集市了,來自周邊省、市、縣的牲畜交易商販雲集於此。人們用傳統的交易方式,在衣襟下捏手指暗示價目。牲畜牙行在市場說合交易中有一套很行家的操作規程,包括“量”、“看”、“蹓”、“試”等。|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白建斌 侯晉帥

負責砍價的牙紀們搓合交易時很神秘,他們一般都身穿長袖大襖,與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都不直接說出,要用手語在袖筒裡摸手指頭。這種古老的語言已經不多見了,袖筒議價是農村集市文化的一部分,見證著農村商業的發展進程,也傳遞著我國鄉村樸實的民風。

袖筒交易從直觀上又叫“揣袖筒”,即交易雙方或“牙行”(中介人)將手藏在袖筒裡捏揣指頭議定價格。一名經紀人和賣主正在“捏價”。

在這裡,雙方談價不用口,市場聽不到吆喝聲,相互將手塞入對方衣服下面,用他們約定俗成的“摸價”方式,心照不宣的“議價”,你就是站在一旁,也搞不清雙方討價還價的真正價格是多少。

這樣的方式,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買家的利益。價格的高低只有買家和賣家知道,以此防止別的買家趁機壓價。

“捏碼子”一般都用右手,雙方先用左手拉長各自的右袖口來遮住右手,接著雙方右手相握藏在袖中,有時也用上衣衣襟遮住相握的手;若在夏天,便用草帽作掩護,只要能擋住他人的視線就行,其中各個手指所代表的數碼值則是祖輩沿襲而來的。人們在集市上攀談,也會獲得一些有效的信息。

在這樣的集市上,拼的是大家的眼力,哪些是飼養繁殖的,哪些是宰殺的,都需要好好甄別。

市場上看著一片祥和,大家都在袖筒裡用雙手暗暗較勁兒。這種方式的獨特之處就是沒有赤裸裸的喊價聲,問價還價全靠手捏,雙方的手法不斷變換,價錢也隨之發生變化。

由於這樣的集市在農村較多,所以大部分也是中老年人在其中議價,難得有年輕人在這裡販賣牲畜。

這種交易方式,簡單保密,兩個人的事由兩個人來交易,不希望更多的人插嘴插手,以免抬價或壓價。如果交易不成,雙方用眼神表示,心照不宣,另尋他人,正如諺語講的“買賣不成仁義在”。這樣的議價方式,不僅僅在販賣騾馬集市上存在,在古玩、古董市場上也會出現。

一場交易後,一位老大爺抽著煙稍作休息等待下一輪的交易。身後的牛羊的叫聲、人們的笑聲,讓忙碌的市場依舊顯得熱鬧十足。多少年過去,交易市場依然保留這獨特的韻味,也讓這片土地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隨著農業機械的大量使用,畜力正逐步退出農村社會發展的舞臺,先前繁盛的騾馬交易也慢慢趨於“蕭條”,但是有這樣的集市,就會有這樣的特殊語言,這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方式,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的智慧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