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永城嶽山

嶽山在永城市城關鎮北一公里處,沱河南大堤南側,原是一個巨大的土堆,人們稱其為嶽山,現在蕩然無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嶽山遺址仍在。嶽山高約六米,基本呈圓形,頂部東西長四十多米,南北寬近五十米,山上長著樹木和雜草,地面到處是碎磚爛瓦。山周圍有一道圓形的溝壕,溝壕外就是永城市的北護城堤,此處到處是墳冢,荒草萋萋,給人一種荒涼之感。那麼嶽山有什麼來歷呢?它真的是一座山嗎?為什麼叫嶽山?

探秘永城嶽山

內容與圖無關

目前能夠查到嶽山記載的最早史料是明代嘉靖甲辰本《永城縣誌》,該書《祠廟志》一欄記載:“東嶽廟,在城北堤內,洪武三年,(永城)主簿趙圭重修。”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此時重建說明明代以前東嶽廟就存在了。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誌》中的《建置志·寺廟》欄目記載:“東嶽廟在城北堤內,一名速報冤枉祠。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知縣囊君加歹修。”這是元代修建東嶽廟的記載。清光緒《永城縣誌·古蹟志》記載有:“嶽山在北郭內,又傳為太丘”。所謂北堤和北郭,均是指舊時永城城外環繞的一圈護城堤,又叫土城牆。該堤有七八米高,遠遠望去高大巍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西城區東關村董橋還存有幾百米長呢,後因群眾取土而消失。

據西城區北關村的一些老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前嶽山上的東嶽廟是一座兩進深院落的古建築,去廟裡上香,從南面經過一道山門,然後踏上登山臺階,臺階用青石板砌成,共有幾十步。山上第一道廟門上鑲嵌一長方形石匾,上書三個楷書大字“東嶽廟”,廟門兩側各立石碑數通,有一塊石碑是立在贔屓上的,十分高大。後面一個院落裡坐落著一座高大的殿宇,就是東嶽大帝廟,兩邊是廂房,院內外栽植幾十棵松柏,鬱鬱蔥蔥。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嶽山廟會,山的南面有一片平坦的場地,叫嶽山廣場,佔地十五六畝,是逢會所在地。廟會當天,嶽山上下,廟宇內外,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燒香還願的絡繹不絕,誦經的抑揚頓挫,香爐煙氣騰騰,廟會熱鬧非凡。東嶽廟還有廟地百餘畝,坐落在北護城堤內外,與崇法寺院相鄰。直到今日,老城農曆三月二十八的古會仍然延續了下來。

永城嶽山因東嶽廟而得名,嶽山廟裡敬奉的是泰山神,即東嶽大帝,或稱天齊大帝。東嶽廟殿宇毀於新中國成立前,文革前期還殘存一間破廟,後來被拆掉,樹木也被砍伐,石碑被砸爛,東嶽廟徹底消失;嶽山被附近群眾取土建房開挖,逐漸縮小。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修建永城棉廠,嶽山被徹底推平,從此消失。

嶽山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土丘?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為堆築的呢?據永城博物館館長、考古專家李俊山先生介紹,他曾對嶽山做過調查和勘探,發現嶽山的土層全由五花土構成,有層狀分佈,土裡夾雜著繩紋磚瓦殘塊。根據考古經驗判斷,嶽山應該是一座漢墓的封土堆,通俗地講就是大墳頭。而且這個墓應該是東漢墓,很可能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墓,或者應該是漢畫像石墓。李俊山先生說,永城棉廠施工推平嶽山後,並沒往下面挖,將來有必要的話,可以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不排除出土漢畫像磚或漢畫像石的可能,但貴重的東西可能不會存在了,因為從歷來永城漢墓發掘考古的情況來看,幾乎皆被盜掘。嶽山一丘高凸,目標十分明顯,古代盜墓賊不可能放過。

據1991年出版的《永城縣誌》記載,1947年永城縣城新中國成立以後,嶽山廣場因地勢開闊,曾被闢為永城駐軍和民兵練兵場地,這裡也曾經作為靶場。一隊隊雄赳赳、氣昂昂的解放軍戰士和民兵在這裡頂烈日、冒嚴寒,苦練殺敵本領,操練聲、喊殺聲、軍號聲和革命歌曲聲響徹雲霄,迴盪在縣城上空,嶽山廟成為軍隊和地方武裝領導操練部隊的指揮所,嶽山成為練兵觀摩臺,古老的嶽山留下了一串串紅色的革命足跡。

嶽山的歷史秘密集於永城古地理文化、河流文化、寺廟文化、墓葬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反映了永城歷史變遷,記錄了時代風雲,它為探索和挖掘永城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個研究平臺,彰顯了永城歷史文化的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