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區塊鏈是機制的創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

區塊鏈機制具有資源配置的帕累託有效性,以及激勵相容兩個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未來的十幾年中,新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分佈式和自治式網絡的開發和利用。

原文標題:《區塊鏈不僅是新技術 更是新的機制設計》

作者:肖風,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創始人;田存志,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欣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銳,北京中科晶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區塊鏈不僅僅是一種集成技術,更是一種去中心、信息共享、共識的新組織形式,其規則設計旨在依靠網絡結構中多個節點之間的博弈,來實現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的複雜交易,並以計算機應用程序和算法的形式展現。

區塊鏈是一種能實現既定社會目標的信息分散決策機制。較之中心集權機制,區塊鏈機制具有兩個優勢:其一是資源配置的帕累託有效性;其二是激勵相容,較好地解決了非對稱信息導致的機會主義行為。

區塊鏈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經濟理論來設計和創建能產生一定均衡結果的「規則」或算法。經濟學的機制設計理論和網絡理論、密碼學、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推動區塊鏈這種顛覆性創新在新時代新經濟中開花結果。

區塊鏈思想和技術的來龍去脈

自中本聰在 2008 年發佈《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開始,有關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逐漸增多。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區塊鏈只是一個技術人員和創業者在小範圍內討論的話題。

自 2017 年以來,社會各界對區塊鏈、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的關注度迅速升溫,區塊鏈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門話題。有樂觀的觀點甚至認為,區塊鏈技術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之後,計算範式的第五次顛覆式創新,是人類信用進化史上繼血親信用、貴金屬信用、央行紙幣信用之後的第四個里程碑。

追根溯源,區塊鏈技術的設計思想來自於東羅馬帝國時代的拜占庭將軍問題。區塊鏈本質上就是設計一個分散決策的動態博弈機制或者算法,通過信息傳遞來解決非對稱信息中多個代理人的一致行動。

從底層技術上看,區塊鏈是一種將點對點傳輸技術、分佈式技術、密碼學、網絡理論等成熟技術綜合運用的新技術。在 2011 年,Vitalik 第一個通過比特幣發現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並在 2013 年 11 月出版了《以太坊白皮書》。

從功能上看,區塊鏈的核心優勢是去中心化,通過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佈式共識和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節點無需互相信任的分佈式系統中,實現基於去中心化信用的點對點交易、協調與協作,從而為中心化機構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數據存儲不安全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從思想演進看,凱文.凱利 2016 年在《失控》一書中指出,分佈式系統具有四個突出特點,即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的特質、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鏈接、點對點之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了非線性因果關係。凱文.凱利進一步指出,與其說一個分佈式、去中心化的網絡是一個物體,還不如說它是一個過程。

從應用角度看,BATJ (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公司在區塊鏈領域積極佈局,推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2018 年 5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推出了《2018 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各地政府也積極從產業高度定位區塊鏈技術,政策體系和監管框架逐步發展完善。馬雲在 2018 年表示,阿里目前重點投入的三大核心技術,一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的技術,另外兩項是區塊鏈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加上互聯網金融,今後才有可能打造 21 世紀數據時代、信息時代的金融體系和標準。

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區塊鏈也逐漸進入主流研究者的視野。芝加哥大學叢林教授和何治國教授於 2018 年 3 月在 NBER 發佈的工作論文《區塊鏈顛覆和智能合約》中,證明了區塊鏈這種去中心化制度設計有助於增加社會福利,提升消費者剩餘。賓夕法尼亞大學方漢明教授在 2018 年 6 月表示,賓大經濟系的教授們自發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學什麼?區塊鏈和比特幣。我們輪流讀文獻做報告,討論區塊鏈的機理,研究它們的密碼學和經濟學基礎,以及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開創性應用。

區塊鏈是分散決策機制

在我們看來,區塊鏈是一種用分佈式技術構建節點與節點間相互關係的方式,目的是依靠網絡結構中多個節點之間的博弈來實現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的複雜交易。如果從經濟學的發展歷史角度看,首先區塊鏈直接挑戰了在經濟學理論和實踐中,爭論達百年之久的中心和去中心兩種機制,即集中的中心集權機制和分散的市場決策機制;其次,區塊鏈的根本特點也挑戰了傳統的微觀組織結構,是一種完全獨立於企業的全新組織。

區塊鏈不僅是運用到實體經濟的一項新技術,而且還是與傳統經濟機制競爭的一種組織或制度設計。區塊鏈的優點是解決了資源配置的帕累託有效性和激勵相容的問題,缺點是機制的信息成本很高,需要藉助於密碼學、網絡結構、雲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和算法來實施。

中心集權機制

在傳統上,中心集權機制是指擁有私人信息的個體們向一箇中心計劃者直接報告各自的類型信息,比如邊際成本、邊際效用、邊際收益、消費需求等,然後中心計劃者根據個體們報告的信息,制定出每個個體的生產向量,如產量水平、投資水平等,以及消費向量和貨幣轉移支付,並下達給每個個體。其中,中心計劃者需要求解包括數以百萬計聯立方程的投入產出表。

肖風為上證報撰文:區塊鏈是機制的創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中心集權機制:以四個參與者為例

在經濟理論發展歷史上,中心集權機制是機制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制度安排,其理論基礎緣起于吉巴德、梅耶森等學者提出的顯示原理。顯示原理的含義是指,在非對稱信息的經濟環境中,任何一個間接機制的均衡結果都可以由一個具有獨特數學結構的直接顯示機制來複制。顯示原理的提出,極大地簡化了機制設計工作,使得機制設計工作可以聚焦於去設計一個具備良好性質的直接顯示機制。從博弈規則和信息傳遞方式來說,中心集權機制就是一種直接顯示機制。

區塊鏈機制

區塊鏈的技術基礎是分佈式網絡構架,具有去中心、分中心及信息共享、共識、共擔的組織結構特徵。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看,信息共享和共識表現為參與者之間相互傳遞信息。

肖風為上證報撰文:區塊鏈是機制的創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區塊鏈機制:以四個參與者為例

區塊鏈不僅僅只是一種新技術,更是作為與傳統經濟機制競爭的一種組織或制度設計,幫助傳統實體經濟交易從集中層級組織中退出,迴歸到分散決策的市場中。基於這樣的認識,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需要指出,區塊鏈機制擴大了信息空間的維數,同時也給每個個體施加了更復雜的計算任務。

區塊鏈機制滿足激勵相容和帕累託最佳

在近百年來的社會發展實踐中,中心和去中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表現為集中的中心集權機制和分散的市場決策機制。早期,如 197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對計劃經濟質疑的「經濟計算問題」。在哈耶克看來,各種經濟現象之間密切的相互聯繫使我們不容易把計劃恰好停在我們所希望的限度內,並且市場的自由活動所受的阻礙一旦超過了一定的程度,計劃者就被迫將管制範圍加以擴展,直到它變得無所不包為止。近年來,如 200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維茨敏銳地發現,機制設計的最首要任務是構建評價一個經濟制度優劣,且能被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同的標準。信息的有效性、激勵相容和資源配置的帕累託有效性是經濟學界普遍接受的三個標準。

區塊鏈機制運行的信息成本高

哈耶克批評計劃經濟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計劃經濟收集信息和計算方程組所需時間過長」。如果用數學語言表述,就是由於在高維的參數空間中,每個個體需要驗證很多方程,所以信息空間也很「大」。因此,機制設計之父赫維茨指出,信息成本是機制設計者必須要考慮的基本標準之一。其中,信息有效性是判斷一個經濟機制優劣的重要標準。在度量信息有效性的各種方法中,信息空間的維度大小是其中的一個方法,信息空間的維度越大,表明機制運行的信息成本越高。

區塊鏈這種分佈式機制運行的信息成本是很高的。事實上,為了避免共謀的流行,必須配有交叉確認,也將使得信息處理成本增加。所幸的是,隨著大數據、智能計算機、雲計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計算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這將有助於降低分佈式機制運行的高信息成本。目前,一些分佈式商業模式應用能夠成功落地的前提就是計算技術、信息儲藏技術的迅速發展。

區塊鏈機制滿足激勵相容

社會選擇和機制設計中普遍碰到一個難題,即擁有私人信息的某些個體會採取「隱瞞偏好、扭曲事實或者故意混淆視聽」的機會主義行為。個體追求私利的機會主義行為往往違背了集體利益或影響社會目標的實施,造成資源配置的帕累託無效性。一個好的經濟制度只有滿足激勵相容,才能很好地協調擁有非對稱信息參與者的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一致性。因此,激勵相容是衡量經濟制度優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標準,機制設計理論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非對稱信息下的激勵問題。

區塊鏈機制滿足激勵相容,中心集權機制不一定滿足激勵相容。原因在於,首先在區塊鏈機制中,對於信任,各個交易環節交叉驗證,個體造假的概率幾乎為零。因此,區塊鏈機制信息為真的概率為 1。其次,在中心集權機制中,參與者報告的信息未必是自己的真實類型。區塊鏈機制信息為真的概率高於中心集權機制信息為真的概率。

區塊鏈機制導致帕累託最佳配置

對制度的評估應以帕累託有效性作為標準。其原因在於帕累託有效性是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效率的一個最基本評價標準。不論是直接顯示機制還是區塊鏈機制,最終都要涉及資源的配置。就資源配置而言,區塊鏈機制導致帕累託最佳配置,中心集權機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效率或福利損失。其原因在於,區塊鏈機制較好地解決了信息非對稱問題,中心集權機制存在非對稱信息問題。

眾所周知,非對稱信息會造成資源配置的帕累託無效率,這是困擾所有組織和制度設計的核心問題。設計者可以設計一組激勵機制來減少或避免效率損失。從數學的角度來看,設計者在激勵相容約束和參與約束下,設計一組機制以最大化社會福利。激勵相容約束和參與約束的衝突俗稱委託——代理矛盾,構成了信息非對稱下機制設計的根本矛盾。當設計者使兩難衝突達到一種平衡時,其所設計的激勵機制就是最優機制。顯而易見的是,設計者所設計的最優中心集權機制所得到的資源配置結果是約束帕累托最優的,與無需信任的區塊鏈機制達到的帕累托最優配置相比,出現一定程度的效率或福利損失。

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估量

凱文.凱利在《新經濟新規則》一書中指出,在未來的十幾年中,新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分佈式和自治式網絡的開發和利用。作為資源分配的一種全新的分散決策制度設計,區塊鏈機制在互聯網經濟時代異軍突起,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和影響不可估量。

未來,我們需要綜合地運用機制設計、網絡理論、密碼學、計算機科學等技術手段,以一套基於網絡的應用程序和算法呈現出新規則和新市場。目前,不少人把區塊鏈看作是一種計算機產品,例如,比特幣、共識協議、狀態通道、哈希算法、分片技術、雷電網絡等大量的計算機技術語言出現在區塊鏈的研究文獻中。當然,這些計算機技術對於解決區塊鏈的激勵機制和提高效率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區塊鏈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經濟理論來設計和創建能產生一定均衡結果的「規則」或算法。經濟學的機制設計理論和網絡理論、密碼學、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推動區塊鏈這種顛覆性創新在新時代新經濟中開花結果,產生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模式和自治去中心化組織。事實上,技術與機制的結合更容易產生有形之手、無形之手之外的第三隻手,即分佈式組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