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顺宗李诵(剧照)


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即位的唐德宗,本非庸君,他登上帝位就采纳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正式废除租庸调制,对安史之乱后的赋税调整打上了休止符,增强了唐朝的经济实力。但他性情急躁,猜忌心强,刚愎自用,且喜轻举妄动。他重用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使他们掌握了神策军的实际领导权,成为朝廷中几乎无以匹敌的势力。他还挖空心思花样翻新地搜刮百姓,聚敛的名目众多,使百姓怨声载道。唐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试图对积弊深重的朝政进行改革。改革开始雷厉风行,但只经历一百多天就惨败了,史称“永贞革新”,也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一、永贞革新的过程

唐顺宗即位之后,重用王叔文、王伾,在不长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因这次改革在后来改元的永贞年间进行,故史称“永贞革新”。顺宗即位后,虽然身体极度虚弱,但仍不改初衷,坚决支持革新运动。他接受王叔文的推荐,任命“二王”集团中的韦执谊为宰相。过了十余天,又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翰林待诏。在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陆质、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等朝官的支持下,以“二王”为核心的改革集团, 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拿京兆尹李实开刀。李实是宗室,封为道王。他过去在做山南节度使李皋的判宫时,曾因克扣粮饷,差点被愤怒的军士杀掉,幸亏跑得快,才得以幸免。当了京兆尹后,秉性未改。贞元二十年年,关中大早,严惩歉收,当德宗问及京兆一带情况时,他竟回答:“今年虽旱,庄稼甚好,并无荒岁之象。”监察御史韩愈看不惯,为此上谏,结果被贬职;永贞元年二月十一日,顺宗下诏贬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诏书一发出,城中一片欢呼声,许多百姓拿着石头在出京的路上准备揍他。李实只得跑回西苑内,然后从月营门一路往西狼狈而逃。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王叔文画像


二是罢“宫市”。早在德宗时,宦官就经常以为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在城乡市场上对百姓进行掠夺,称为“宫市”。说是“市买”,实际上或以低价强购,或白拿强抢,百姓见了他们就像见了强盗一样。白居易《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持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诗句,就是对“宫市”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如今罢此弊政,自然深得士民尤其是商人之心。

三是罢“五坊小儿”。所谓五坊,就是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这五坊服务的差役。五坊小儿在长安内外各处张网捕雀,有时把网张在门口或井上,不许人们出入打水,只有给了钱,才能打水。他们到饭店吃饭不给钱,有时留下一筐蛇,叫店主好好饲养,说这是用来捉雀鸟进奉给皇帝的。主人见此,惊恐不已,赔钱赔礼,小儿才肯把蛇筐拿走。还有其他巧取豪夺的暴行,百姓见了就像躲瘟疫一样。至此被罢,百姓自然叫好拥护。

四是罢“月进”、“日进”。当时一些地方节度使,特别是盐、铁使,为了讨好德宗皇帝,不断进奉钱财,有的每月进奉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地方上的州刺史、幕僚也争相效尤,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顺宗当太子时,对此已深恶痛绝。如今当了皇帝,即除此弊。

五是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乐。唐朝后宫常有两三千宫女,女乐为数也很多。有许多宫人从进宫之日起,到白了头发,也见不到皇帝一面。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使者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就是对宫女生命与青春消耗的写照。在“永贞革新”中,放出宫女和女乐900人,并允许亲属在九仙门迎接,家人团聚,欢呼万岁。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刘禹锡


在革除以上弊政的同时,王叔文等人开始向实权领域进攻,向锢疾动刀了。首先是控制财权。经过与刘禹锡等人商讨后,以当时的名臣杜佑出任“度支并盐铁使”。之所以作出这一人事安排,是考虑刘禹锡曾是杜佑的部下,深受杜佑赏识;其次是准备剥夺宦官兵权。永贞元年五月,王叔文等人经过周密策划,任命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任命下达后,并未引起宦官的警惕,为了确保对神策军的控制,王叔文又任命度支郎中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营司马,以佐助范希朝。但韩泰当时已是明显的“二王”集团成员,在这任命下达后,执掌神策军实际权力的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立刻警觉起来,密令神策军将领不得接受范、韩的命令。范、韩奉旨到奉天后,很长时间无人来报到,这一着棋,没有落到实处。

三是准备裁抑藩镇。永贞元年年四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心腹刘辟来到京师,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提出要拥有剑南三川,以扩大自己的地盘。王叔文怒斥刘辟,义正辞严地拒绝了韦皋的无理要求。在刘辟来后的第二天,王叔文就手书给宰相韦执谊,请韦将刘辟正法。王叔文想以此来杀鸡给猴看,为下一步裁抑藩镇造势,但宰相韦执谊思虑再三,没有按王叔文的意思办。这一着棋又没有实现。

“永贞革新”中的许多措施,尤其是涉及财权、兵权、藩镇权的改革措施和意图,引起了朝廷到地方节度使的许多人的不满和愤怒,并开始联合地对革新派进行反击。反击的第一步,立李纯为太子。李纯为顺宗李涌之子,当时为广陵王。因为李纯是长子,宦官们就极力拉拢他,想用李纯取代支持“二王”改革的顺宗皇帝。但王叔文因对李纯的态度尚没有把握,便以“立贤不立嫡”为由加以拒绝。之后,宦官俱文珍等人,闯入顺宗卧榻之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条,送到病榻上的顺宗面前,纸条上只有4个字:“立嫡以长”。顺宗点了点头。俱文珍等人眼见此状,一起叩首,口呼“万岁”,立即起草立太子诏文,正式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在听到立太子诏时,预感到革新将要失败。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柳宗元


第二步, 撤销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李纯被立为太子后,当时的宰相韦执谊让饱学多识的陆质出任太子侍读。韦执谊和陆质都属“二王”集团中人,韦执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借此随时窥伺太子的动向。但陆质却算不上是个精明的政治家,当他刚在太子面前开口说了几句时,便被太子顶了回来:“陛下是令先生为寡人讲解经义的,谈其他事干什么,请先生不要说了。”陆质噤默而退。之后,等待王叔文的却是一封诏书:“调王叔文为户部侍郎,削去翰林学士一职”,王叔文知道这纸诏书的严重性,只好经常吟诵“出帅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诗句。

第三步,逼顺宗退位,让太子李纯登基。王叔文被削去翰林学士职务不久,因母丧不得不离职。王伾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从此闭门不出。这时宦官俱文珍等人看到,外有藩镇声援,内有朝宫支持,并有神策军在手,“二王”失势无靠,太子态势明确,便从内宫发出皇上的“禅位诏”。次日,已是“太上皇”的顺宗正式告别只坐了七个月的皇帝宝座。于是太子李纯即皇帝位,史称“宪宗”。支持“二王”集团改革的唐顺宗在政治舞台上名副其实地被逼迫“退位”了。

顺宗“退位”,宪宗登基,意味着“永贞革新”的彻底结束。革新派人物的命运,也由此而注定。宪宗登基之前的八月六日,便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不久,王伾死于开州。第二年,王叔文被赐死。“永贞革新”中的“二王”都离开了人世。永贞元年十一月七日,韦执谊由宰相被贬为崖州司马。同月十三日,朝议认为对“二王”集团处罚太轻,于是,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贬河中少尹陈谏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为连州司马,岳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到此,加上韦执谊,“二王”集团的八位主要成员均被贬为“司马”。故史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王叔文


二、永贞革新失败原因

(1) 唐顺宗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封建时代的革新运动,从来都只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没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可能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本身,是极想改革的,尽管他身患风疾,但仍坚定不移地支持“二王”集团的改革措施。这对革新派来说,是一个先天的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当顺宗一当上皇帝后,各项改革措施就能顺利出台。但是,这个先天的有利条件,又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这就是顺宗的身体状况。他既然在多数时候不能言语,就既可以为“二王”充分利用,也可以为反对派充分利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由于顺宗所患疾病的严重性,随时都可能“龙驭崩天”,这对于“二王”集团来说,等于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最大最有力的靠山。所以说,这场改革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风险性、短暂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旦顺宗去世,革新运动就烟消云散了。

(2)改革步伐太快

从“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看,都是正确的,进步的。但从改革的实施时间步骤看,显然太快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涉及到朝野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对一些存之已久的锢疾,如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改革的意图暴露过早,措施也失之周密。比如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心腹刘辟对王叔文威胁利诱,要求再领其他三镇时,王叔文不受威胁利诱,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坚定的立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应该那样动怒,第二天就逼着宰相韦执谊处死刘辟。韦执谊当时认为这样做太轻率,会惹出麻烦。王叔文则又气又急地指责韦执谊忘了当初他们的约定,使韦执谊处于尴尬境地。就因为这么公开一闹,使得剑南节度使韦皋及其他藩镇首领,纷纷向朝中上书反对王叔文,并与宦官里应外合,这是断送“永贞革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任命范希朝为神策军首领时,又马上任命韩泰为行营司马,显得急不可耐,立刻就引起反对派的警惕,促使几股势力迅速联起手来,共同对付革新派及其革新措施,使革新运动陷入多面受敌的困境之中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韦皋剧照


(3) 集团内部分化

公允地说,“二王八司马”都是当时的政治精英,自身的力量并不弱。但要进行一场社会革新运动,仅仅靠这十来个人,是远远不行的。王伾在主持科考时,门庭若市,每天要取用擢升数十人,据他自己讲,所用“皆是素日相与往来可用之士。”。王叔文知道后,不以为非,反强调说:”异己者决不能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难免使改革阵营“同”而不“和”,并且会得罪一大批人,其中并非都是反对改革者。比如,翰林学士卫次公、李程、王涯这些名士,当初他们都是支持李诵继位的,可是“二王”集团不但没有很好团结利用他们,反而被宦官俱文珍等拉笼过去了。刘禹锡曾说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晖”诗中“舌端万变”的百舌鸟,正是王叔文集团失败后,集团内部发生分化的体现。

(4)反对势力过于强大

王叔文在革新过程中,有一些措施尤其是涉及财权、兵权、藩镇自身利益的方面,触及到了藩镇与宦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王叔文最初想杀了剑南节度副使刘辟以削弱藩镇,“韦执谊固执不可。辟(刘辟)尚游京师未去,至闻士谔,遂逃归”,此事加剧了藩镇对王叔文的敌意。而宦官集团也与王叔文矛盾颇深,“俱文珍等恶其(王叔文)弄权”。当“二王”集团失去顺宗的支持后,藩镇与宦官集团联合发起反攻。结果,宦官扶植太子上位,迅速剥夺了王叔文的权力

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原因: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宪宗李纯


(5)“二王”的身份

王叔文没有能力博取功名,不算是士子,也没有参加科举中的进士考试,只是因为围棋下得好,才有幸整天侍奉太子。王伾身材矮小,长相平庸,许多朝士对他不屑一顾,只是因为他字写得好,才有幸在宫中待诏。在封建社会朝廷中,非科班出身,是非常不利的。王叔文对此当然清楚,故一到长安,就声称自己是苻秦时的名臣王猛之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但大多数人不相信这话。而“二王”改革过程中,既把革除宦官专政作为一个目标,自己又不得不通过宦官李忠言沟通宫内外,这多少有些矛盾和滑稽,当然会让人感到不那么正大光明。尤其是当改革进退维谷之际,王叔文母亲逝世。按封建社会惯例,母丧须弃官守丧3年,这使王叔文更是雪上加霜了。而且,王叔文对母亲去世匿而不报告,这在当时来说也是有罪的。但王叔文却在这个问题上没处理好。明明母亲已经去世,他还要慌称母亲病重,这种的做法实在不那么高明,并使他的人格受到蔑视,正统的朝士们离他越来越远。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只有走上失败这一条路了。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唐会要 》、《旧唐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