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皇帝苻坚发兵攻打彭城。苻坚发动彭城之战是为了在开启全面灭晋战争前,夺取淮南这个战略要地。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苻坚为了拿下淮南,动员了至少十几万的大军,以兖州刺史彭超、后将军俱难分别率领,其中彭超为这一场战争的总指挥。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

秦兗州刺史彭超请攻沛郡太守逯于彭城。

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帅步骑七万寇淮阳、盱眙。

这一场战争的前期,东晋可谓是屡战屡败,甚至被彭超等人打到了三阿,距离扬州治所广陵不过百里,广陵也是建康长江北岸的最后防线。在这危急时刻,谢安的侄子谢玄站了出来,率领自己的军队解救了三阿,打退了俱难与彭超。

谢玄对于打退前秦军队并不感到满足,而是希望消灭其主力,于是他紧追不舍,最后“难、超北走,仅以身免”,谢玄将前秦的军队彻底击溃,仅仅两位主帅逃亡。

谢玄率领的士兵便是东晋有名的北府兵,而与前秦的彭城之战便是北府兵的首次亮相,可谓是一战成名。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这只军队之所以被称为“北府兵”有两个原因,一是谢玄当时为南兖州刺史,而南兖州可以看做东晋的北府。另一个便是南兖州的治所是京口,北府兵的主要成员均来自京口以及附近的徐、兖等地,这些地方均处于东晋北方。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北府兵彻底扬名天下的便是5年后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苻坚率大军与谢玄对峙于淝水,前秦军队数量号称百万,但当时前秦军队分了好几路攻打东晋(大军总数也许有百万,但其中至少有一般的后勤,否则谁来运输粮草?),因此苻坚在淝水的士兵最多也就8万到10万的数量。

注:战后慕容垂仍然有3万人马,苻坚最初率领的士兵起码也得比他多吧。苻融是淮南战场的主力,士兵数量肯定也比慕容垂多,因此十万数量的士兵还是有的。史书中记载的苻融兵马是三十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军,谢玄却并不害怕,最后趁着苻坚向后退兵的时候,“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率先发起进攻,击败了苻坚,彻底将北府军的大名传播天下。

如此厉害的北府兵是如何诞生的?谢玄为何会想起了组建北府兵?那就得从桓温后期说起了。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一、桓温掌权之时,谢安的崛起之路。

在东晋,每个世家都会有一人或者数人进入仕途,因为世家只有持续掌权才能保证家族的繁荣与昌盛。

在谢安出山前,谢万是谢氏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表人。不过谢万在跟随桓温北伐的时候,因罪被贬为庶人,为了家族的利益,四十多岁的谢安不得不出仕。晋穆帝生平四年(360年),谢安到桓温军府中当了司马,再次踏入东晋朝堂。当时的桓温的势力正值巅峰,其废晋帝司马奕为海西公,另立简文帝司马昱。能随意废立皇帝,足以说明桓温的权势了。

桓温对东晋内部挡路的世家一向是狠心镇压,尤其面对曾经掌权的庾氏,桓温更是狠下辣手。他先后诛杀了庾希、庾邈、庾倩、庾柔等庾氏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庾氏被桓温灭门。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桓温如此威势靠的什么?还不是手里的军权。谢安这时候无权无势,也不得不小心侍奉桓温。

《晋书·桓温传》称:

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晋书》的记述太过生硬,貌似谢安为了讽刺桓温废立晋帝一样,否则不会用“惊”字来形容桓温的表现,惊可以是惊讶,也可以是震惊。不过在《世说新语》中,却将谢安的小心谨慎以及桓温对谢安的不同态度表现了出来:

桓公即废海西,立简文,侍中谢安见桓公拜。桓惊笑曰:“安石,卿何事至尔?”谢曰:“未有君拜于前,臣立于后。”

一个笑字,便抵消了《晋书》中的“惊”字,消除了桓温与谢安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写出了桓温与谢安之间的和谐关系。正是由于谢安的“小心侍奉”,让桓温将其当成了自己人,才有了谢安的一步步上升。因此在简文帝病重期间,桓温将谢安放入了辅政名单。

《晋书·谢安传》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

谢安短短数年时间,便从桓温的司马,上升到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最后又成为新帝的顾命大臣,这不的不说谢安的手段高明。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二、桓温死后,桓冲与谢安之间的默契。

桓温死后,桓氏便发生了内乱。桓温将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弟弟桓冲,而不是世子桓熙。桓温诺大的权力谁甘愿放弃?于是桓熙便想夺取桓冲的权力,最后桓熙等人反而被桓冲给流放了。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温以世子熙才弱,使冲领其众。于是桓秘与熙弟济谋共杀冲,冲密知之,不敢入。俄顷,温薨,冲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秘遂被废弃,熙、济俱徙长沙。

桓温虽死,但桓氏的权力仍然极大,尤其在长江上游的江州、中游的荆州,更是桓氏势力传统地区。当初桓温为了“篡权”做准备,将自己镇守的位置向建康迁移,好随时接收东晋权力中枢的消息,而荆州权力便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桓豁。

《晋书·桓豁传》温既内镇,以豁监荆扬雍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假节,将军如故。

注:桓豁是“监”荆扬雍州军事,比都督荆扬雍州军事要低,权力仍在桓温手里。

谢安如何执掌东晋政权的?除了我们上面说的桓温的举荐,便是史书上记载的“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晋书·桓冲传》)。所谓的“群情所归”指的便是东晋其他世家站到了谢安身后,让谢安与桓氏打擂台。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面对强势的桓氏,谢安一方面安抚拉拢桓氏,表示自己对桓氏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小心试探桓氏,看看桓氏是否有更进一步的打算。

谢安的安抚,便是认可了桓氏对荆州的“所有权”。桓温去世后不久,桓豁便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都督荆州诸州军事,这便是东晋朝堂(谢安等世家)对桓氏继续执掌荆州权力的认可。

《晋书·桓豁传》温薨,迁征西将军,进督交广并前五州军事。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加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征西将军,督荆、杨、雍、交、广五州诸军事。

谢安虽然承认了桓氏对荆州的所有权,但对桓氏仍抱有警惕心,谁知道他们之中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桓温。因此他必须遏制桓氏在东晋中枢的权力扩张。

当年的庾翼、庾冰兄弟便是一人执掌荆州地方势力,一人在建康掌控中枢大权,若不是庾翼、庾冰死得早,说不定就出现了“庾温”。桓冲、桓豁便借鉴了庾氏兄弟的做法。桓豁占据荆州这个险要之地,桓冲则接近建康权力中枢。谢安必须得限制桓冲在朝堂的影响力,但光靠他一人却办不到,因此他便褚太后再次临朝辅政,以此来牵制桓冲。

《晋书王彪之传》

时桓冲及安夹辅朝政,安以新丧元辅,主上未能亲览万机,太皇太后宜临朝……时安不欲委任桓冲,故使太后临朝决政,献替专在乎自己。

谢安的做法并非为了专权,因为他是靠着世家支持上台的,手里没有兵权,远远达不到庾亮、桓温那样的高度。他只能借助褚太后的名义,来压一压桓冲。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好在桓冲不同于他的哥哥桓温,这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他只想保住桓氏荆州的势力就好,至于其他的完全可以让出来。当初桓冲初掌桓氏大权的时候,不少人都劝说桓冲,希望他能消灭谢安、王彪之等辅政人员,让桓氏独霸朝堂,但被桓冲拒绝了。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冲既代温居任,尽忠王室,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时权,冲不从。

桓冲在东晋中枢三年,发现谢安确实没有剪除桓氏势力的打算,将扬州刺史的位置让给了谢安,自己则出镇徐州。桓冲这是用行动表示,自此之后我桓氏只要荆州,扬州的势力就交给你了。

《晋书·桓冲传》宁康三年,(桓冲)乃解扬州,自求外出。

注:东晋朝都建康算是属于扬州势力范围内,在东晋拿下扬州刺史便是表明自己在建康有着绝对的权力。

面对桓冲的“善意举动”,谢安自会投桃报李。在第二年,桓豁便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一个“大”字之差,表明桓豁有了在荆州招揽人才的权力。

注:大将军有开府的权力,府里的人员任命全是桓豁一人说了算,这就相当于另立了一个小朝廷。

谢安拿下扬州后,便希望谢氏能掌有一定战力的军队。陈郡谢氏虽然由儒学转向清谈玄学,但其势力的崛起靠的是军功。谢尚、谢奕、谢万都是以军功起家,因此谢安也知道只有军事实力才是根本。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在桓氏让出扬州淮南地区后,谢安便着手将自己的侄子谢玄安排到兖州刺史的位子上,让其就地募兵,以保障东晋淮南地区的安全。这才有了“北府兵”的诞生。

正是谢安与桓冲的默契,才各自暗许对方势力的发展。若是桓温掌权,他绝不会允许谢氏拥有反对自己的力量。

结语

最初的北府兵虽然在名义上属于东晋朝廷,但其实算是谢氏的私兵。不过随着谢安、谢玄的先后去世,谢氏遭到司马道子的打压,因此北府兵脱离了谢氏的掌控,成为其首领刘牢之的个人武装。

谢安组建北府兵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对抗前秦,二是巩固谢氏的权势。谁会想到东晋最后却是被这只军队埋葬,而谢氏也因这只军队陷入风波中,这就是后话了。

不过也正是谢安、桓冲二人的识大体,东晋才有了自建立后最平稳、最强盛的十年(373年桓温去世,383年的淝水之战),也正是二人的努力,面对前秦的全面战争,东晋才有了抵抗的能力。

北府兵在淝水击败苻坚,与谢安有何关系?聊聊这背后的东晋政局

东晋实力的快速发展被北方的敌人前秦看在眼里。尚书左仆射权翼曾劝阻苻坚,不要发动灭晋战争,因为他认为东晋“君臣辑睦,内外同心”,这时候正是东晋最强盛的时期,可惜苻坚没有听从,而淝水之战的结局也证明了谢安、桓冲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