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年级现象(31) 做好和孩子的沟通

关注三年级现象(31) 做好和孩子的沟通

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唯一的通道,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没有生动活泼的气氛,沟通对于我们无论是小孩与大人之间或者是小孩与小孩之间都需要,当今社会的人的"语言"是沟通的最重要元素,因此语言交流便成为了沟通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小学阶段的沟通方式

随着三年级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成为问题,并且为很多家长所头疼,不知道怎么解决。事实上,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多半是因为沟通方式有问题,导致沟通不顺畅,或者孩子从心底里抵触家长的沟通。那么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沟通方法: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 逐步为升初中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沟通的七个原则

1、多鼓励少责备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因此当小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尽量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在哪里,不要用责备的办法使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应该督促幼儿改正错误,多给予他一些鼓励,以期待他的下一次进步。

2、多尊重少强迫

尊重是沟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大人欢用自己的方式与立场去强迫小孩与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对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仅用自己的方式去与幼儿沟通,而不考虑他们的想法,我想这样的沟通方式最后一定会导致失败。

尊重小孩的基础上再与小孩沟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大人往往不准小孩看电视,但是父母在强迫小孩子离开电视机以后自己却死守着电视台的各种节目,这样做幼儿会感觉到不公平,是极不正确的沟通方法。

3、多期望少比较

虽然父母对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欢将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做比较,甚至于父母对子的期望多少参杂着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会直接影响自己和子女的沟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别人的地方对孩子进行责骂。这样做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幼儿在以后的与人沟通中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幼儿交谈,让幼儿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思想上产生无限的动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事半功倍。

4、多建议少命令

当与小孩进行沟通时,务必要多用建议的方式,尽可能提供几项不同的建议来供幼儿参考,并观察幼儿的生活习惯,从旁边协助和指导幼儿,诱导孩子去。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小孩子也会骂人,但是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小孩子所说的话全部都是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小孩子的思维系统发展特点决定了模仿是们学习的最佳方法。我们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议少命令的话,比较容易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5、多倾听少唠叨

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当小孩子与你有不同的意见及看法时,做父母的往往就唠叨个不停,成人一般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应该。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要进行沟通之前我们首先要倾听对方的意见与看法,认真地倾听和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综合地观察各种不同的见解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但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对你的沟通方式产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说的话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6、多提醒少限制

对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够阻止孩子的继续犯错误较多的限制还容易使小孩 产生极端的心理。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情来提醒和教育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用提醒以及建议的方式进行沟通更加容易让小孩子对成人产生信赖感。

例如小孩子不吃饭到底为了什么?父母应该详细去了解可能造成小孩子不吃饭的原因,尽量不要因为小孩子不吃饭就限制小孩子做各种事情,如不吃饭就不能看电视、不吃饭就不带你出去玩、不吃饭就不能吃巧克力)应该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告知孩子不吃饭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并且诱导小孩养成喜欢吃饭不挑食的好习惯。

沟通的三个要求

不向孩子发泄情绪

有句话说:讲别人容易,说自己就难了。在我们内心烦燥、生气时,与对方的交谈通常充满怨气和指责。光是前缀以"你"为开始的,就难免掉入下列贬损孩子的陷井里。

1.批评、指责

"你做事从来不用大脑。"

"你真是一只懒猪。"

"你是我见过最自私的小孩。"

"你是笨蛋吗﹖否则怎么会听不懂我的话。"

2.嘲笑、羞辱

"你是个被宠坏的孩子。"

"你以为你是谁啊﹖"

"你好丢脸喔!考这么差的成绩。"

3.分析、诊断

"你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

"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

"你是跟屁虫,我走到哪就跟到哪。"

4.教诲、训诫

"好孩子不会这样做。"

"如果我也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不断地用贬损孩子的信息,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效出现。因为,贬损信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将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孩子成天被骂笨啊!呆啊!坏啊!日子久了,我想那个孩子要不笨都很难。

被父母每天疲劳轰炸,渐渐地他会自我暗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懒惰虫,是个没有大脑的白痴。

孩子的自信心被父母错误的信息,一点一滴地践踏着,孩子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因为,他缺少一份自尊、自我肯定与自得的傲气。

由于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那么,自幼缺乏自信心将种下导致个人终生心理障碍的因。

不讲大道理

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人生经验也很有限,家长期望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事倍功半,教育往往不能够简单地有一个统一标准答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用小规矩来代替大道理,往往能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孩子看电视不肯去做作业,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看电视影响视力,耽误做作业,第二天会迟到,甚至于扯到了人生目标,玩物丧志什么的大道理,孩子往往不为所动,会要求"再看一会儿","一会儿"过后,家长再去催,孩子不肯关电视,最后往往是家长大声呵斥,孩子哭哭啼啼收场。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利用和孩子立定规矩的方法。比如,跟孩子说:"再看15分钟,你看咱们家的钟表,走了这么三小格,就是15分钟"孩子答应之后,时间一到,家长要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规定,关掉电视。如此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培养出了规则意识,也明白了承诺的重要性。

家长也可以用比喻、故事等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孩子会更加容易接受。

注重非语言沟通方式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就已经放弃了原始的感情表达方式,如拥抱、抚摸、亲吻等等,剩下的只有喋喋不休的说教,干巴巴的语言表达,当然是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声音和表情都是非语言沟通形式,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安慰的拥抱,一个满怀爱意的亲吻,都可以对孩子传达一种友善关爱的信息,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理解自己的。

另外,沟通不光是自己说,学会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用心倾听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当家长能够很好的倾听孩子心里话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心门,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