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建京杭大运河?

辣子鸡盖饭


隋炀帝杨广的名气不用多介绍了,毕竟只用了十几年就把一个大帝国糟蹋一干二净的败家子并不多。杨广好大喜功,他在位时三征高句丽、强修运河,弄得民不聊生。最终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都冒了出来。群雄逐鹿,杨广成了亡国之君,隋朝二代而亡,李氏代隋建唐。关于杨广的谥号,残隋定的是世祖明皇帝,唐朝定的是炀帝。明帝看不上去并不太“明”,但“炀”明显是过于贬低杨广了。

在杨广做过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大罪”中,有一条的争议极大,这是杨广修建大运河,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修运河只是为了贪图享乐,去扬州观赏琼花,结果滥用民力,造成民怨沸腾。还有人说,修建运河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实际上,杨广并不是修建运河的第一人,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以其都城吴(今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修建了多条运河。秦始皇灭六国后,也曾经修建过灵渠,并在古运河的基础上修建北起丹徒,南到杭州的水道。东吴和东晋也多次对这条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可见,水路交通运输的便利性早已经被古人所重视。

到了隋朝,隋炀帝的老爹——文帝杨坚,早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就从潼关到长安引渭水开凿了广通渠,开皇七年(公元587)时又开凿了山阳渎。即使在隋朝,杨广也不是修运河的第一人。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定都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了国家的中心。但是长江以南地区,在三国以后的几百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上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的荆州与扬州非常富庶,整个南方也成为了鱼盐杞梓以及丝麻布帛的全国供应地。因此,修建一条南北贯通的运河就可以有效地把国都与经济中心连起来。

隋朝之前,南北对峙数百年(包括东晋十六国),隋灭南朝陈统一天下后,南方对隋朝的统治也是不怎么合作的。修建大运河,一是能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二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对富庶的江南搜刮钱财,以及运输。应该说,修建运河符合隋朝当时的国家利益,在这一点上,杨广的决定无可指责。只是杨广没想到,他千辛万苦才继承的大隋朝,从父亲杨坚篡位算起,首尾不过38年。

我们再来看杨广修建运河的具体工程。杨广修建大运河所做的,主要是疏浚从春秋到南北朝各种王朝留下的旧河道。隋唐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连通至今江苏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阳邗沟。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使得通济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修建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穿过太湖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重要的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北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南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长度达到上千里。

这条运河北起自北京,南至杭州,它一般被称为大运河或者隋唐大运河,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两者起点和终点都一样,甚至部分航段也是重叠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时修建的,元朝的首都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北沟通方便,裁弯取直,这条运河不再经过洛阳,大体上是一条直线。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整体上呈现“《”状。

有人说,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后,曾巡游过西北各地,到过突厥与吐谷浑边界。杨广去这两处地方,不是单纯的游玩,肯定也有维护隋朝利益的考虑。但是杨广三下江都,一路上穷奢极欲,奢靡至极,即使他的目的不只是单纯为了游玩,其后果也是非常恶劣的。杨广第一次巡游江都时,船队长200多里,挽舟兵士有8万人,龙舟高45尺,长200丈,上下4层。

杨皇帝的随从中带有大量的和尚、尼姑、还有道士,客观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主观来说,他这次南下,就是为了宣耀皇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第二次虽然带有军事人才,征调南方经济为辽东战争服务的目的,仍是以自己的享受为第一位。第三次是属于逃难,但他到了江都后又如何呢?仍然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杨广巡游江都,即使带有一定的巩固权力的目的,但始终还是以个人享受为第一出发点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隋唐大运河的开通,确实为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加强了朝廷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其次使得南北商业的联系加强。同时,南北交流的交通成本大大下降,加强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这些属于“历史贡献”,在这当时是看不出来的。隋朝继承了北周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当杨广修建大运河之时,仍然过度征用民力。结果造成男丁不够,只好用妇女充数,繁重的徭役又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即使如此,隋朝在对大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整个方面,其效果仍远不如之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隋唐大运河在炀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堵塞,之后的唐朝、后周、北宋都要经常对其进行开凿疏浚才能继续使用。

尤其是在元朝凿了京杭大运河后,明朝和清朝对其不断整修,才真正发挥了巨大作用。应该说,大运河造福后人、造福千秋,是数千年来各种王朝的功劳,而不仅是隋朝或杨广的。杨广修建大运河,虽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但更多是出于自身享受的目的,而且过于急功近利,劳民伤财,国家元气大伤。最终,天怒人怨之下,杨广自己也被人干掉了,成为历史的笑柄和警钟。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我觉得修建京杭大运河不外乎这几点原因吧:

首先是经济因素,隋朝之前,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在北方地区。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乱使得北方的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逐渐取代北方地区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在隋朝统一之后,便开始重视起南方地区的发展,但是由于隋朝的首都仍旧位于黄河地区,并且如果迁都的话,成本又是巨大的。于是,为了加强与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的联系,隋朝便开始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这也是加强南北地区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就是政治目的了,隋朝实现了统一,但是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比较大的问题,也就是世家大族的力量依旧强大,他们依旧企图与中央相抗衡,使得统一之后的隋朝的政权受到了比较大的威胁,而世家大族在战争中逐渐逃到了南方经济富庶地区。因此,隋朝要想控制这些世家大族,贯穿南北运河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条路。

因此,在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开通京杭大运河成为了隋朝必然的一个选择。


汪先森


我是语说漫谈,我来谈谈这个问题,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现在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隋炀帝就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游玩,因为杨广曾经带兵平定了南陈,对于江南的繁茂也就是非常的向往,所以在成为皇帝之后,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也就动用了上百万民力修建了大运河,也是因为这条河的原因让隋朝最终二世而亡,步了秦朝的后尘,就像唐朝的诗人皮日休的诗歌写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种观点在唐朝的时候应该是主流的观点,也代表着广大百姓的观点。

但是隋炀帝杨广可是一个政治家,不是一个旅行家,一个政治家在作出某项决策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政治的因素,当然不可否认古代的皇帝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有自身的原因在其中的,但是绝对不会是最主要的原因了,而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要说这个问题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其实隋炀帝杨广修建的并不是我们现在大家熟悉的京杭大运河,如果大家看地图的话,能够看到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基本上算是一条直线,沿着河北、山东、江苏,而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面通过永济渠与北京相连接,而南面通过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直接连接到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而如今这种裁弯取直的做法其实是在元朝的时候出现的,也就让洛阳不在有大运河经过,形成了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通过大运河的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不光是从洛阳往南走,从洛阳往北走更是能够直接到达北京,如果隋炀帝仅仅是为了到江南游玩,那么只要修建一个通济渠连接此前就存在的邗沟也就可以到达长江沿岸了,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费劲民力去修建永济渠一直连接到涿郡,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呢?要知道如今的北京虽然繁荣,但是在隋唐时期可是另一番景象的,因为它的北面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除非杨广对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以及环境有着兴趣,但是我们去看杨广后面长期居住在江都,也就知道杨广应该喜欢江南女子的,就连他的萧皇后不都是江南女子吗?

所以杨广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也就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在修建大运河之前,隋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不过江南并没有完全被隋朝安定,也就是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统治者在江南地区安排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样的操作本身就是耗费钱粮的事情,而大运河的修建,因为连接着洛阳,这里是杨广在登基之后修建的东都,按照《隋书》的记载: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这里的东京就是洛阳了,而洛阳和长安之间通过广通渠和黄河时间连接,这样大运河修建成功之后,也就能够利用水路的便利从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直接出兵江南,这样即便是江南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能够快速的平定下来。

而永济渠的修建则是针对当时隋朝最大的威胁,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通过永济渠能够快速向北方增兵,而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征讨高句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所以大运河的修建首先就是一种军事上的考虑,其实古代修建运河并不是隋炀帝一个人,很多帝王修建运河的原因都是军事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统一百越地区,不就是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联系,还有隋炀帝的老爹隋文帝杨坚也修建了一条从潼关到长安的广通渠,也是能够方便更快速的投送兵力,所以杨广首先考虑的问题自然是国家的治理问题。

其实就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我们都知道在隋朝的时候,江南经过三国时期东吴的发展,以及后面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的发展,经济实力已经非同一般了,在唐朝鼎盛的时候,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就是扬州和益州了,还有所谓的扬一益二,当然隋朝的时候扬州和益州还没有发展的那么好,但是这种潜力是无法隐藏的,而杨广作为一个统帅消灭了南陈,并且在江南地区停留了很长时间,自然知道这里的经济发展的潜力,而江南地区还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所以经济实力已经不比北方地区差多少了,所以修建大运河能够方便将江南的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北方洛阳和长安地区,当然也方便杨广搜刮江南地区的钱财,这样民间没有过多的经济实力,想要不安稳都不太可能,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不就是掌控了地方的军权和财权,才让节度使成为了一个个地方割据势力吗?

而第三点才应该是杨广个人的喜好了,但是古代的帝王本身就是权力的最高层,受到的制约是最少的,哪一个皇帝还没有一点个人的喜好呢?可以说大运河的修建,在当时的隋朝以及隋炀帝看来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符合当时的隋朝的国家利益,只不过隋炀帝有些太过于急切,在短时间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实这个时候的国家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这样的超大工程自然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加上征讨高句丽的失利,必然造成了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就导致了百姓走上了造反的道理,就像《隋书》上面记载的: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是多么大的民力工程呢?而且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例如杨广在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后方的杨玄感发动叛乱,所以说隋朝的灭亡,有着内外部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修建了一条大运河的原因。

当然隋炀帝自身的问题也很大,尤其是三下江都,真的是一路上奢靡到了极致,即便是他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江南地区炫耀实力,不过这种铺张浪费还是太过了,而他第一次来到江都的时候,光是船队长200多里,挽舟兵士有8万人,龙舟高45尺,长度达到200丈,上下一共4层,沿途官员的进献那就更加不用说了,总之就是奢靡之极,就算是第三次来到江都,当时天下局势已经那么危机了,可是隋炀帝依旧是贪图享乐,整天美女相伴醉生梦死,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大运河确实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这个锅真的不应该让一条运河去背,就像那些亡国之君的锅也不应该甩给他们的宠妃了,其实是一个道理。

当然大运河的开通对于后来的王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但降低了南北沟通的成本,也加强了朝廷对于江南地区的控制,让南北的商业都发展了起来,这一点唐朝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从扬州的发达就能够体现出来,当然这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毕竟交通方便了,无论是人员还是商业都能够发展起来,也让南方的经济能够快速的赶超北方,最终在南宋的时候让北方不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了,难道这些都不是大运河的功劳吗?只不过隋朝没有享受到大运河带来的成果了,如果隋朝能够像唐朝那样延续接近300年,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盛世局面的!


语说漫谈


修京杭大运河,一是国防军事需要,为了加强南北经济发展。三是炀帝经常住在陪都杨州,去洛阳西安更方便。京杭大运河是在历史上各朝代的基础上,疏浚,开挖,连接而成。春秋吴王夫差时期,就修通了江淮地区的邗沟。修通济渠,永济渠过度使用民力,财才。使人民不堪重负,这也是加速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