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諾爾正式行政建制的開始

自康熙會盟伊始,商民漸至。距離匯宗寺、善因寺僅兩裡之地的厄爾騰河連幹逐漸繁華了起來。經過四十餘年的發展,多倫諾爾城市已初具規模。於是,落實行政建制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十四日(公曆9月2日),清政府決定分設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但由獨石口驛站員外郎兼管。

多倫諾爾正式行政建制的開始

(長盛街街景)

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管理“東翼正藍、正白、鑲白、鑲黃察哈爾四旗及內扎薩克、外喀爾喀一百三十餘旗蒙民交涉命盜,並查緝逃匪、審理漢鋪戶爭訟、窮劫人命各案之事”。除上述職能外,多倫諾爾理事同知還擔負編查戶口、刑案屍檢、徵收糧租、關稅(乾隆三十一年增加)、監察考試、祭祀、提供軍火等職能。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下設的屬官有經歷、知事、照磨、庫大使、司獄、巡檢等。多倫諾爾廳理事同知(同知屬於知府的副官)屬於直隸廳(直接隸屬之意,相對於散廳而言),屬直隸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直接管轄。

多倫諾爾正式行政建制的開始

(多倫街景)

同時,清王朝還規定多倫諾爾同知“由獨石協營員派撥”,最初屬於半軍事半司法性質。多倫諾爾廳與張家口廳、獨石口廳均隸屬於直隸省口北道,合稱“口北三廳”。清政府還規定,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必須由滿人、蒙古人來擔任。

《口北三廳志》記載:“(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設)同知一員,俸銀八十兩,在於赤城縣缺額俸工銀內坐撥支領;養廉銀一千兩、辦公銀二百兩,均於直隸布政司存公項下支領。額設經制書吏六名、門子兩名、步快八名、皂隸十二名、傘扇夫三名、轎伕四名。以上工役工食均於赤城縣缺額俸工項內坐撥給領。有設民壯二十名,在於延慶州額徵項下坐撥給領。”

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為當時直隸省最北之行政建制,代表清政府在內外蒙古廣袤大地上直接行使行政、司法、軍事權力,對內外蒙古地區的邊疆防務、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安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倫諾爾正式行政建制的開始

(長盛街)

據《口北三廳志》載:多倫諾爾同知理事廳(司法)轄地東西廣六百二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里。多倫諾爾理事廳駐地西南至宣化府五百五十里,至京師七百四十里。多倫諾爾理事同知管轄區域近七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雍正年間的外蒙古蒙漢交涉事務轄區)。

多倫諾爾理事同知所屬與各旗蒙民交涉界限:

東一百里至烏蘭哈爾哈與熱河圍場交界;

西五百二十里至喀喇鄂博圖與正黃旗察哈爾交界;

南二百二十里至赤倫巴爾哈遜(即石柱子)與獨石口交界;

北二百里至博落溫杜爾與蒙古阿霸垓扎薩克旗分交界;

東南七十里至森吉圖與熱河土城子交界;

東北一百四十里至格勒蘇臺與蒙古克西克騰扎薩克旗分交界;

西南三百四十里至嘛泥壩與張家口交界;

西北六百一十里至杜胡杜克與蒙古蘇尼特扎薩克旗分交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