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佈了第35號元首令。當這條指示還在起草的時候,德軍正在全力推進在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的作戰行動。德國高級指揮官們對目前的戰事進展非常滿意,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目前的戰事結束之後的下一階段行動。蘇聯境內的公路網比起西歐的要稀疏很多,因此可供選擇路線更少,需要走的路程也更長。按一位德軍參謀軍官所講,如果蘇聯的道路情況好一些,那莫斯科就喪失了抵禦一次現代化征服的最好的屏障。糟糕的路況經常被討論,逐漸成為一個顯著的問題上。因此,希特勒的命令並不會干擾既有的戰事進程,只關乎未來。在包圍並殲滅烏克蘭的蘇軍部隊之後,德軍將要把莫斯科以西的蘇聯軍隊全部擊潰。

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希特勒的新命令無甚新奇,北方集團軍群將要和芬蘭軍隊合作,在列寧格勒四周建立堅固的包圍圈,在不遲於9月15日時派出部分空軍單位和摩托化集團軍南下,用於加強中央集團軍群實力,而中央集團軍群將要攻擊並摧毀莫斯科以西的蘇聯陣地。希特勒預計在9月末時可以發動這一行動。

根據這條元首令所講,摧毀蘇軍部隊將是行動初期階段的主要目標,一旦蘇聯諸集團軍均被消滅,德軍將開始向蘇聯的首都進軍。從很多方面來看,按照這種順序來安排行動是沒有問題的,但秋天很快就要到了,留給這兩個階段行動的時間已然不多。發起第二階段行動—向莫斯科進軍的時間應該如何決定,到時將會變得令人為難,想要趕上好時機,就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再定奪。換個角度看,德軍此時也是別無選擇,因為他們在數量上不佔優勢,所以在他們消滅掉前面的蘇軍之前,是沒有辦法進軍莫斯科的。

在看到針對莫斯科的攻勢即將重新開始之後,德國陸軍的軍官們都鬆了一口氣,對於他們來講,這是最關鍵的戰略要地,因為他們認為蘇軍將會將其大部分的部隊都用於保衛首都。向莫斯科發動進攻將會提供給德軍一個消滅蘇軍主力的機會,為完全佔領蘇聯這個廣袤的國家掃清障礙。

希特勒的命令意味著軍官們覬覦了很久的進攻方向終於提上了優先日程,然而,在發動攻勢之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完成。給中央集團軍群的增援力量還要從別的集團軍裡調來,燃料、彈藥和其他物資的供給也需要安排。9月11日,陸軍總司令部的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上將見到了軍需處長愛德華·瓦格納(Eduard Wagner),瓦格納向他介紹了東線德軍後勤的概況。

鐵路是德軍後勤系統的支柱,從德國本土到蘇聯縱深之處前線陣地的距離非常遙遠,其他形式的運輸方式都不適用(鐵路運輸至少可以深入到離戰鬥單位僅有幾公里的地方)。7月中旬時,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很難繼續向東推進,他們必須等待對鐵路的維修和改換軌距的工作趕上來。在9月1日—9日,每日平均有29列列車可以抵達中央集團軍群控制區內,已經足夠部隊日常消耗以及為攻勢積攢物資所需。然而這種發車頻率已經沒有辦法再施展出更多的運力。運力雖說是足夠的,但也只是剛剛夠用而已。

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德軍的集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些摩托化單位必須要行駛很遠的距離,這意味著將會消耗掉大量的汽油和柴油。在攻勢開始之後,消耗量還會增加。燃油供給問題重重,這不僅是因為將足量的燃油運輸到前線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德國的汽油和其他石油製品也比較短缺。哈爾德和瓦格納決定說服希特勒削減民用部門的燃油配額,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們擔心在攻勢發動之後,攻擊部隊會面臨缺油的窘境。

德軍軍事指揮體系內的不同層級都在對這樣規模的一場大型攻勢所需的準備工作、決策和計劃做出反應。哈爾德和瓦格納的討論結果是最高層的決策之一,他們必須要負責把援軍的分配和資源補給整合起來,這是對於這場攻勢至關重要的兩個因素。

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需要對作戰計劃負責。他必須為他的部隊要從哪個方向發動攻擊、初始階段的目標,還有一些相關事宜做出決定。然而博克元帥面臨的形勢非常複雜,一方面德國的軍事傳統給前線指揮官很大的自由決策的餘地,另一方面“颱風”行動又是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一次軍事行動,這意味著身處於權力結構上方的人將會不可避免地被吸引過來,並對之前討論中形成的決策,尤其是作戰方面的決策加以干涉,但馮·博克還是設法給他的部下多留出一些自由空間。

還有另一個情況會使得計劃和準備工作變得複雜—大型的軍事行動需要在相對平靜的態勢下進行,這意味著要把整體局勢的變化在計劃實施期間控制在最低限度。馮·博克元帥卻沒有這麼幸運。儘管他自己的前線地帶倒是很平靜,然而在他的集團軍群北邊和南邊卻不是這樣,他的大部分援軍都要從那兩邊抽調而來,這意味著援軍到達的準確時間仍然懸而未決,而且援軍到達時是一種什麼狀況也無從得知。

最為嚴重的是,多數的裝甲部隊還在別處戰鬥。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還在忙於執行在烏克蘭的包圍行動無法脫身,這一支重要的力量要到烏克蘭的行動結束之後才能使用,到時也將人困馬乏。赫爾曼·霍特大將(Hermann Hoth)的第3裝甲集群也被從中央集團軍抽調出去了,一部分被送到列寧格勒地區,還有一部分則在託羅佩茨(Toropets)一帶,這兩個裝甲集群是一定要在未來針對莫斯科的攻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除此之外還有埃裡希·霍普納大將(Erich Hoepner)的第4裝甲集群將會從北方集團軍群調來,這一部隊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初就一直在北方集團軍群的序列之中作戰。

實際情況要更加複雜,因為目前配屬給這些裝甲集群的師級部隊並不一定會在“颱風”行動中繼續跟隨原來的集團軍作戰,對於第3和第4裝甲集群來講尤其如此。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曾經有4個裝甲師,到那時只會留下一個,與此同時,他會接收從第4裝甲集群調來的兩個裝甲師。而第4裝甲集群原有的3個裝甲師全都派給了其他單位,作為補充它會接收5個其他的師。

德國的計劃:“颱風”行動

中央集團軍群在向莫斯科進攻之前得到了一個裝甲集群指揮部和五個裝甲師的加強,第11裝甲師就是那五個裝甲師之一

各裝甲集群將分配到原本並不屬於自己的裝甲師的事情還不是特別令人擔憂,更糟糕的是這些師的到達時間、準備完畢的時間全都不能確定。因為馮·博克面臨的時間安排已特別緊張。在博克9月15日的日記中,他寫道冬季很快就要來臨,攻勢必須要在天氣惡化前取得決定性勝利。任何的延誤,包括等待更多的戰鬥單位而造成的延誤,都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從一開始,德國人就認為面對中央集團軍群的蘇軍部隊必將被徹底擊潰。為了快速完成這一目標,應將大多數的敵軍包圍並繳械。此時的德軍已經積累了很多相關經驗,德軍高層一致支持應當對蘇聯重兵集團施以包圍戰的想法,但在如何實施上存在分歧,兩翼的部隊究竟應該前進多遠再合圍是最主要的爭論點。陸軍最高統帥部支持將維亞濟馬作為第3和第4裝甲集群前鋒部隊的會師地點,但博克元帥不這麼認為,他更傾向於讓兩個裝甲集群在維亞濟馬往東的格扎茨克(Gzhatsk,今加加林市)完成合圍。鑑於陸軍最高統帥部沒人回應自己的建議,博克在9月13日給哈爾德打了電話,他們最終決定讓內側的包圍圈在維亞濟馬合攏,而外側的包圍圈則按照博克的願望在更往東的地方合攏。類似的問題在高級指揮官之間來回扯皮,為即將到來的行動所準備的計劃逐漸定了下來。9月19日,這次行動被命名為“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