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拜泉縣團結村的果蔬創業扶貧模式




摘 要:以拜泉縣團結村的果蔬創業扶貧模式為例,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從公共經濟學、行政管理學以及心理學角度對“一牽二培,三帶三創,四扶四補”的扶貧模式進行詳細剖析。結果表明:這種果蔬創業扶貧模式符合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程需要,通過增強貧困群體在脫貧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帶來扶貧的持續性效果,突破傳統扶貧模式的壁壘,有利於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實現貧困農村、農民早日脫貧的目標,具有廣泛的推廣性。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中指出“要培育500萬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型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中的領頭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2019年“中央1號”文件也指出“到2020年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支持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服務平臺,用以支撐創業,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創業式扶貧是以提升貧困戶的主體地位為核心,通過支持農民創業,將貧困人口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出來,改變過去“吃、等、依、取”的心理,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從創業走向創富,實現脫貧。除此之外,創業扶貧可以促進貧困人口的內生髮展,在本質上解決貧困問題。推動農村貧困戶持續脫貧,創業脫貧,2個關鍵點分別是對農民創業者素質的提升和讓農民的創業項目具有市場競爭力以及抗風險能力,進而帶動貧困地區經濟效益快速增長,最終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果蔬種植業因其種植週期短、見效快、收入高、栽培技術易掌握,成為農民創業優先考慮的產業之一。隨著日益活躍的市場經濟和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普通果蔬的栽植效益開始下降,而一些新、稀、特色果蔬的經濟效益卻直線攀升,且市場開發潛力巨大。特色果蔬各具特點,其營養含量高,無汙染,符合當下人們“吃出健康”的理念,市場競爭小,銷售前景廣闊,可在短時間內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利用特色果蔬發展創業扶貧的模式正在蓬勃興起。

1 果蔬創業扶貧

1.1 創業扶貧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扶貧攻堅的重要階段,有關創業扶貧工作及其模式、主題、有效性、發展困境及未來展望等相關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相比於傳統“輸血式”的扶貧措施,創業扶貧是一種舉措上的創新,能夠完善現有的扶貧開發措施並對其進行功能上的延伸。在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上,“創業扶貧”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培育市場的主體力量是創業扶貧最核心的理念,對於貧困地區農民和農村的持續發展問題,可以通過扶貧的市場主體力量加以解決[1]。那麼,所謂的農民創業扶貧模式,最關鍵的是在農民的創業實踐中注重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和農村的內生髮展力量,這是一種扶貧開發,能夠幫助農民和農村脫貧致富的新模式。創業扶貧可以依據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在滿足農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鼓勵農民農村創業。這樣不僅能夠緩解貧困現象,還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我國目前採取的創業脫貧措施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各種形式的創業項目,例如旅遊開發、電子商務、高級產業帶動等多種形式,引領貧困地區實現脫貧。陝西省禮泉縣棲霞鎮袁家村是創業扶貧的一個典型代表,彭華濤等[2]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探索性的方法,構建了一套資源、意願和能力約束破解,與精準創業扶貧的內在邏輯。鄭春等[3]運用“一選二階三貼近”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培育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創辦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帶動大量的農戶(貧困戶)脫貧,打造一支長期立足農村又與貧困戶生產緊密聯繫的創業扶貧隊伍。王珊珊等[4]以安徽碭山縣的電商扶貧工作開展現狀為例,從碭山電商扶貧工作中各方主體協同發展的視角總結出“政府扶持+市場導向”“電商平臺+貧困戶”“龍頭企業+扶貧驛站”“電商平臺+物流配送體系”等多種電商創業扶貧協同發展模式。

創業扶貧工作在快速取得進展的同時,在具體實踐中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現有的創業扶貧模式多以創業意願、創業能力和創業資源作為重要的前提,但現實中往往存在著創業能力不高、創業資源不足、創業意願不強等各種約束。因此形成了一種局面:既定的創業扶貧模式難以實行,政策很難展開,無法實際推動經濟增長以達到實現脫貧的目標,甚至有的地區還出現了走向反面的情況[2]。同時,我國很多貧困地區的扶貧對象普遍存在著缺乏創業觀念以及創業意識淡薄的問題,造成創業積極性不高;而自然資源、資金資源、產權資源和文化資源等創業資源的不足,也造成了創業技術含量低和生產力不足等問題[5]。仍需注意的是:對於很多貧困地區來說,創業扶貧的對象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有時也是阻礙創業扶貧的一個因素。以上各種情況導致很多地區並沒有適當的、具有豐厚回報的經濟活動來維持脫貧工作的進行。

1.2 果蔬創業扶貧概念的界定

果蔬創業是一種符合我國當前精準扶貧內在要求的扶貧措施,能夠從根本上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使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戰略的指導下,脫真貧、真脫貧,這對傳統創業扶貧模式來說,是一種實踐和理論上的突破。果蔬創業扶貧將精準扶貧理念與創業扶貧手段相結合,將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作為工作中心,綜合考慮身體素質、家庭背景、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選擇具有脫貧致富需求的貧困群眾為目標人群,結合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協同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注重挖掘創業資源,培植能人創業。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生產環境,優選出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特色果蔬,並提供園區規劃、技術指導、收穫包裝、宣傳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以應對農戶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技術、銷售等難題,以此提高創業者自身素質,實現高質量脫貧、可持續增收和有效防止返貧[6]。

以拜泉縣團結村為例,當地農戶在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努力完善“棚室小區”和“綠色小菜園”兩大品牌項目,同時大學生創業團隊—東北農業大學“東小農原味果蔬創業團隊”與貧困戶結合,將團隊優選的特色果蔬—草莓番茄,以“新技術”模式在團結村從示範種植再到大面積推廣,傳授種植經驗,以預售、訂單式銷售、店面銷售等多種方式銷售,用特色果蔬帶動農民創業,通過農民創業幫助貧困戶脫貧,實現創業團隊與貧困戶“雙贏”的局面。

2 拜泉縣團結村的果蔬創業扶貧成效

2.1 拜泉縣團結村基本情況

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是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距離縣城6.7 km,轄7個屯,全村戶籍人口822戶、2 698人,常住人口612戶、1 566人,其中貧困戶148戶、249人,人均耕地少,因為缺乏專業的蔬菜種植技術,農戶只能種玉米、大豆這種單一的大田作物,人均收入只有2 000元左右。

拜泉縣團結村隸屬於黑龍江省中部偏西,地處小興安嶺餘脈與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490 mm,年均積溫2 454.5 ℃,年均日照2 730 h,無霜期122 d。光照充足,溫差適宜;周圍無大型汙染企業,水質良好,水資源豐富;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帶上,土質肥沃,光熱水資源配合同期,有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

2.2 果蔬創業扶貧成效體現

2.2.1 果蔬種植業蓬勃發展

2018年,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與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多次深入團結村,研究“3+1”脫貧產業,即:小院蔬菜種植基地、小院經濟示範基地、果蔬採摘基地,加上千米冷庫項目,並利用扶貧基金,建設“扶貧棚室小區”以及由10棟溫室、10棟大棚構成的新型產業園區,用以種植特色果蔬。目前,團結村正逐漸成為集種植、儲存、線上線下銷售為一體的綠色有機蔬菜種植村。

2.2.2 創業農戶數量逐漸增多

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有貧困戶148戶、249人。東北農業大學的“東小農原味果蔬創業團隊”加入到此次“脫貧攻堅戰”後,與團結村進行點對點幫扶,利用團隊自身優勢,輔助培養創業農民,提高創業農民自身素質,使其具備良好的創業條件。目前,團隊已根據當地村民的身體素質、家庭背景、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與區域內聲望等多方面因素共選定50戶農民作為“領頭羊”,讓其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未來引領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2.2.3 農民收益顯著提高

2018年之前,團結村人均收入只有2 000元左右。2018年,學生創業團隊在團結村示範性種植了3 000株草莓番茄和9 000株鮮食玉米,手把手教農戶栽培技術,利用綠色小菜園項目和團隊自身營銷平臺,幫助農戶宣傳銷售,為農戶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由表1可知,3 000株草莓番茄採收後,得到商品果一等果量1 250 kg,團隊以16元·kg-1的價格訂單式回收1 250 kg,二等果250 kg,以8元·kg-1的價格在縣裡零售,667 m2種植草莓番茄的總收益大約為22 000元,農民增收約10 000元;667 m2玉米共結玉米2 000穗,小菜園項目以每穗2.5元的價格進行全部回收,總收益約5 000元,農民增收約4 000元。

2.2.4 扶貧模式可持續性強

“新品種”和“新模式”得到了當地農戶和駐村工作隊的認可,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長為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2019年,團結村新建成的溫室和大棚將全部投入使用,預計種植9棟棚室的草莓番茄,10棟棚室的特色果蔬和3 000 m2的鮮食玉米,待採收後,農民收入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受益人群將進一步擴大。團結村也會湧現出一批新型的“農村創業者”,從創業走向創富,不僅提高了果蔬產品的質量,還實現了農民的可持續增收。

3 “一牽二培,三帶三創,四扶四補”的果蔬創業扶貧模式

在拜泉縣團結村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果蔬創業扶貧模式,即“一牽二培,三帶三創,四扶四補”的果蔬創業扶貧模式。其具體內涵是: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由當地政府牽頭,本著“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原則,培養創業農民,培育特色產業品牌,並依託大學生創業團隊等群體力量,為貧困地區帶去人才、技術、營銷方面資源,實現栽培品種、種植模式、銷售平臺創新,同時通過扶志、扶智、扶技、扶業,彌補農民創業意識、創業資本、創業技術、創業機會的欠缺,有效提升農民創業者素質,打通脫貧致富的通道。

3.1 “一牽”:政府牽頭,指明方向

在此模式下,政府由扶貧脫貧的主體轉變成實施經營考核和精準管理的工作者,通過調動相關負責人、貧困戶、創業團隊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給予優惠政策,協調各方利益,形成多方參與、互促合作的良好局面。省委選派優秀幹部進駐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這些特殊的扶貧群體包括扶貧村官、扶貧大學生和扶貧第一書記,他們與目標貧困戶進行一對一定點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駐村工作隊的任務是把黨的聲音和黨的扶貧政策帶到鄉村,通過深入考察貧困村的實際發展情況,精準識別貧困戶,和村、社幹部等共同制定適宜當地的扶貧發展戰略,選拔潛在的創業者、鄉村振興的本土化人才,並給予專業培訓,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政府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尊重目標貧困人口在脫貧、扶貧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其在傳統扶貧模式中的被動地位,從破解脫貧人口的“心理貧困”入手,刺激貧困人口自身脫貧熱情,激發其在脫貧過程的主觀能動性。以果蔬創業機遇訴求替代傳統的政策訴求,逐步將生存型創業向機遇型創業轉化,改變政府投入決定扶貧效果的情況,減輕政府壓力。區別於傳統扶貧手段,以脫貧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增強其收入的可持續性。

3.2 “二培”:培養創業農民、培育特色產業品牌

當前我國扶貧工作中存在著“剩餘貧困群體”致貧原因千差萬別的現象,那麼首先就要考慮如何適應我國扶貧開發目標多元化、複雜化的特徵,精準確認潛在創業者。“未來誰來種地”是我國農業中的重大命題,未來的農業經營主體,是現在的青壯年農民,以及具有一定經營頭腦和經營規模的農民。他們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未來先進農業生產力的代表,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希望。因此,應優先選擇80後、90後農民,讓一批年輕農民接受培訓和提高,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還要加強對農村女性農民的宣傳和引導,讓更多的女性農民主動參加培訓。更要鼓勵大學生返鄉,參加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育和樹立返鄉大學生創業典型,廣泛宣傳其創業事例,吸引更多的返鄉大學生參加新農人培育。在此過程中,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與“互聯網+”新動力,打造農村貧困群體的個性化“眾創空間”,突破傳統模式中依賴公共投入、指導性弱等缺陷,加速從賦予性開發扶貧向參與型開發扶貧的轉變,推動扶貧模式從外生性脫貧到內生性扶貧的轉變。其次,由於農業經營的風險性、弱質性和一定程度存在的農民短視性,需要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民的主要需求,合理安排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計劃。儘可能鼓勵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參與的扶貧舉措協同和統籌治理平臺,破解貧困群體存在的貧困人口規模大、集中分佈、動手能力弱、文化教育水平低、生產生活環境差、可用資源稀缺等困境,有效吸引農民參與培訓,從而提升培訓的效果。

特色產業品牌的建立。果蔬創業扶貧的效益大多來源於農產品的銷售利潤,品牌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利潤的增長。地方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內涵都蘊含在農業區域品牌中,其區域效應比工業產品更顯著[7]。發展特色產業的品牌化,可以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創業團隊將貧困地區的生態、人文等資源優勢注入產業扶貧的發展過程,發揮品牌的溢價功能,從而帶動區域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團結村近年來培育出了“綠色小菜園”品牌項目,該項目本著“無汙染,無殘留”的銷售理念,堅持使用黑土培育植株,並應用現代化種植技術精確把控水分與生物有機肥的比例,拒絕使用化肥、高毒高殘留農藥,果蔬採摘後,利用城際快遞從拜泉縣發往哈爾濱市,實現蔬菜的新鮮配送,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口感,為消費者生產高品質的綠色果蔬。縣政府為有發展小院蔬菜種植意願的農戶建設了庭院大棚,並進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整體項目實施後,團結村的綠色有機蔬菜走進了周邊大城市,村集體每年增收近60萬元。

3.3 “三帶三創”:創業團隊帶人才創新品、帶技術創效益、帶營銷創平臺

第一,利用人才優勢,最大化地開發貧困地區綠色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選擇特色果蔬產業,建立特色果蔬基地。創業團隊提供從種到收一條龍服務,輔助培養新型創業農民,以此推動經濟發展,使農戶脫貧增收。團隊成員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規劃設計產業園區,並實地考察團結村自然環境,發現其光照充足、溫差適宜、水質良好、水資源豐富、土質肥沃,光熱水資源配合同期,能夠使多種農作物更好地生長。團隊引進“草莓番茄”和“鮮食玉米”兩大新品種,手把手教農戶種植,提供平臺予以銷售,為農民創業提供資金保障,解決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困難和問題。

第二,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集中培訓和跟蹤服務,可以使貧困戶很快成為種植瓜果蔬菜的高手,提高農戶的專業能力,增強其創業能力,幫助農戶更快脫貧。在集中學習階段,選聘熟悉“三農”情況、理論基礎紮實、實踐經驗豐富、指導能力強的專家,指導貧困農戶開展特色果蔬的示範種植,舉行各種和蔬菜生態種植有關的科學講座;邀請農民創業典型現身說法,增強農戶的信心與決心;同時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臺的方式,促進專家與農戶、農戶與農戶間的相互溝通、借鑑。在跟蹤服務階段,每週派專業的技術指導人員,挨家挨戶地發放指導手冊,及時瞭解栽培情況,解決百姓當前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實現從種到收的全程幫扶。如今,創業團隊探索的草莓番茄的飢餓栽培模式已被大多數農戶接受,貧困戶在較短的週期內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第三,依託團隊現有的創業銷售平臺進行銷售推廣,實現線上與線下、新零售與傳統零售的結合。團隊以“東農原味”公眾號為網絡運營主體,在阿里巴巴、森果、微信微店等網絡銷售平臺上註冊店鋪展開宣傳和銷售,推出節假日禮盒裝、限時折扣、優惠券的優惠活動。網絡銷售方面結合實際生產,在種植階段便開始預售。同時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微博、抖音等軟件,對特色果蔬產品進行宣傳,打造特色品牌,拓寬銷售渠道,擴大目標人群,提高知名度。線下主要在哈爾濱高校內進行定點銷售。同時為線上預定自提點,同城顧客可提供順豐包郵。對於初次購買的潛在顧客,定期進行不同種蔬菜試吃的活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此種營銷平臺的建立,改善了傳統銷售方式速度慢,時效性弱的問題。種植與銷售同步,延長了農產品的商品期,縮短了種植的回報期,解決銷售難題,降低創業成本,達到幫助農戶脫貧增收的目的。

3.4 “四扶四補”:扶志補意識、扶智補資本、扶技補技術、扶業補機會

扶志補意識。脫貧致富,精準扶貧“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8]。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如定期宣講政策,普及科學技術,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使其樹立創業發展、自力更生的意識,增強其脫貧致富的信心,並將其堅定的意志轉化強勁的生產力。長效性實施可杜絕脫貧又返貧的現象。

扶智補資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踐證明,以往的“輸血式”扶貧可以緩解短期貧困,但不能形成穩定、長期的致富機制,要想真正的從根源處擺脫貧困,必須建設“造血式”扶貧。通過提高培訓質量、創新培訓模式,讓貧困戶謀得一技之長,擁有創業資本。同時,應該認識到,大量引入專家人才的費用對於貧困縣而言是一筆很大的支出,這將導致專家難以長期指導。更好的辦法是資助那些家中長輩缺乏勞動力的貧困學生,鼓勵其在職高階段學習家鄉產業發展所需的專業知識,畢業後加入地方產業發展。

扶技補技能。提出了“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成立一大批紮根在農業第一線的農業公司、合作社,帶動和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有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彌補農民在創業技能上的空白,沒有種植經驗的新菜農也能通過手把手教學很快的掌握栽培技術,這可以為貧困戶提供很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一門獨特的栽培技術,培養一批職業農民,使其可以靠著自己的本領提高收入,從而實現真正脫貧的目標。

扶業補機會。產業是實現貧困戶長效、穩固脫貧的一個重要的支撐,要立足優勢,根據當地實際的環境條件和創業需求,選擇適宜發展產業。同時,利用和整合各種產業扶貧政策和資源,確保產品成為商品,使貧困家庭充分享受特色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根據當地條件應採取合適的措施,環境和需求,以選擇和發展產業,充分利用和整合產業扶貧政策和幫助資源,確保產品成為宜銷商品,使貧困家庭充分享受和分享發展好處。同時延伸產業鏈,在各環節給予扶持幫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團結村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自然環境的空白,發展了特色果蔬種植業—草莓番茄,通過多方銷售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 對策與建議

該研究所提出的新型果蔬創業扶貧模式,是對原有的扶貧給大棚、資源形式的補充,在培養新農民的同時,也將提高創業項目持續運營能力。該模式適合於一直從事傳統種植業的貧困地區,以及栽培技術、生態環境等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在創業項目穩步發展之後,可以結合開展設施蔬菜、觀光果蔬採摘、農事體驗等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制框架在開發式扶貧中資源整合與要素聚合的作用,多渠道助推實現脫貧目標。

在模式可推廣性方面,首先,我國扶貧工作中面臨“剩餘貧困群體”致貧原因和貧困問題千差萬別、貧困問題與多領域問題相互交織的挑戰,傳統扶貧措施難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其次,創業扶貧符合精準扶貧戰略的要求,能夠實現對傳統扶貧理論和實踐的有益補充,是推進精準扶貧戰略的可行路徑。最後,有利於在心理上改變貧困群體的被動地位,增強其脫貧主觀能動性,促進脫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今後的推廣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全方位扶貧支持

政府應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享受各種扶貧開發的扶持政策,增強創業扶貧的力度和深度。在扶貧過程中,要鼓勵農村貧困人口積極參與創業活動,選擇適合個人發展的產業。還要充分考慮困難戶創業的基礎和條件,對願意創業的人給予免費指導。同時,將選擇創業的貧困人口納入企業擔保貸款範圍,增強貧困家庭創業信心和抵禦風險能力,為貧困人口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6]。

4.2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扶貧優勢,創新創業扶貧模式

非政府組織可憑藉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影響力,在扶貧開發過程中把扶貧項目與自己所從事並擅長的行業關聯起來,讓貧困農戶獲得必備的能力,尤其是在獲得創業資本和創業機會方面,提升扶貧開發效率。另一方面,組織成員可以深入到貧困群眾當中去,將分散的貧困戶集中起來,整合弱勢力,形成合力,讓其參與到社會經濟發展中,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來解決脫貧問題。在創業扶貧中,要提高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度,形成多方合作、協同扶貧的局面。

4.3 加強對創業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技能

加大對有能力的扶貧對象創業支持和培訓力度,為平衡長期扶貧機制和短期扶貧工作,應將一部分扶貧基金應用到培育新農人方面,從根本上改善內部活力和農業發展的源動力,為農村脫貧注入持久的動力。農民素質的提升是創業扶貧的核心,基層政府根據農村的現實基礎,對有創業意願的農民或潛在創業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和培訓,從多方面多渠道提升農民自身的素質,打造一支能立足農村、以產業興農、與貧困戶生產緊密相聯的創業扶貧隊伍。

4.4 立足地方特色產業,保障農民增收

在農業產業種植的初級階段,更高的收益來源於產業鏈的延伸,要不斷創新思路,讓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全產業鏈的發展中來,充分享受全產業鏈發展的成果,將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嫁接到產業鏈發展的各環節,同時保障農民的產品能變成商品,讓農民看得見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果蔬創業扶貧成效。此外,要將發展特色產業扶貧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實現貧困戶和貧困村都可脫貧的目標,以促進鄉村的整體脫貧。

作者:於興業 薛渝凡 劉在民 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 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

基金: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家一般課題資助項目(BEA190112);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資助項目(19KSB005,18GLE4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