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尋親報道 助七旬老人圓夢

新聞回放

72歲的保定市民蘇福田1968年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3)班,回到保定以後與同學們失聯。多年來,老人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同班的20餘名老同學。2015年8月24日,在《長春晚報》“尋親記”欄目的幫助下,幫助蘇福田老人找到了闊別47年的老同學鄭向林等人,為老人圓了一個多年的心願。

半個世紀前,風華正茂的張進考入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4年的同窗時光,她與同班的20餘名同學結下深厚的友誼。如今,75歲的張進老人在北京市定居,她心中仍牽掛著東北的老同學們。23日,本報4年前的一篇尋親稿件幫助老人完成了多年的心願。

4年前的尋親報道 助七旬老人圓夢

《長春晚報》2015年8月24日5版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身在北京 難忘4年同窗情

1964年,張進就讀於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3)班,性格開朗熱情的她和同學們相處融洽,是全班人緣最好的女生之一。

1968年,張進大學畢業,和班長蘇福田等同學到黑龍江省某部隊的農村勞動。

“那一年,北大荒的冬天特別冷,我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同經歷了艱苦、快樂的青春時光。”張進回憶。

畢業後,張進所在班級的20餘名同學中,有的回到家鄉成為建設家鄉的中堅力量,有的去外地參加工作,由於通信條件不發達,到青海參加工作的張進與同學們失去聯繫。

“我想念我的大學同學,不知道他們現在都在哪裡,這些年過得好不好。”張進時常與家人提起自己的心事。

女兒發現本報4年前的尋親報道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進的女兒閆女士開始通過各種途徑為母親尋找老同學,可是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找到。

“前幾天,我母親又提起她難忘的大學時光。”閆女士嘗試著在網上搜索與“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有關的內容,看到《長春晚報》刊登的一篇尋親報道。

閆女士反覆閱讀該篇尋親報道,發現尋找老同學的蘇福田老人曾就讀的班級與母親張進是同一年入學、同一年畢業的英語(3)班。這一發現令閆女士驚喜不已,23日,她聯繫到本報“尋親記”欄目。

“我母親至今對全班每一位老同學們的名字仍然記憶猶新,希望你們能幫助她圓這個心願。”閆女士說,本報尋親報道中所刊登的老照片裡,第一排左數第一位戴眼鏡的女生就是她的母親。

“尋親記”牽線 一朝圓夢

接到閆女士的來電後,記者查詢2015年8月份的尋親報道,重溫了一段令人感動的尋親故事。

年過七旬的蘇福田老家在河北省保定市,他幼年跟隨父親的部隊來到長春,在東北讀書的十餘年美好時光令他難忘,他將長春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1964年,蘇福田考入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3)班,擔任班長。1968年,大學畢業後的蘇福田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到黑龍江省某部隊農場勞動後,回到家鄉保定工作。每當看到老伴姜女士和老同學們相聚,蘇福田都會羨慕不已。2015年8月23日,蘇福田向本報求助尋找失聯的老同學。次日,本報刊登尋親報道後,長春市民鄭向林聯繫到記者,稱他是蘇福田老人要尋找的老同學之一,同時,鄭向林與在長春的多位老同學均保持著聯繫。兩個月後,蘇福田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長春,邀請本報尋親記者到現場,為他見證與十餘位老同學歡聚一堂的感人場景。

4年過去了,蘇福田老人的聯繫方式是否有改變?記者嘗試著撥通4年前蘇福田留給記者的一個手機號碼。令人欣慰的是,接聽電話的是蘇福田的老伴姜女士。當天下午,蘇福田回到家中,得知此事後立即與記者取得聯繫。

“我們班的確有一位名叫張進的女同學,她比我小兩歲,我們曾經一起北大荒的農場勞動,離開北大荒以後,我們便失去聯繫了。”蘇福田回憶。

在徵得雙方同意後,記者為兩位老人交換了聯繫方式。雖然年過七旬,兩鬢斑白,兩位老人得知這一喜訊後高興得像小孩子一樣興奮,在電話里長談了近兩個小時。

相約明年 老班長欲回長春感謝本報

“多年以來,我母親十分想念她昔日的老同學,由於畢業多年,一直無從尋找。沒想到《長春晚報》‘尋親記’欄目在短短几個小時裡就幫我母親找到了分別半個世紀之久的老同學,謝謝你們。”閆女士說。

“聽到《長春晚報》尋親記者熟悉的聲音讓我們一家人特別感動,是你們這個有溫度的尋親平臺在4年前讓我圓了多年的夢,如今,在你們的幫助下又讓一位失聯多年的張進同學回到班級大家庭,這麼多來我們也一直在尋找她。這個結果真是喜上加喜,令我們全班同學感動。”蘇福田說。

據瞭解,蘇福田與在長春的鄭向林等老同學仍保持密切聯繫。蘇福田告訴記者,他打算2020年再次回到長春,一是為了感謝本報,二是時隔5年,他計劃組織第二次同學聚會。同時,蘇福田向本報尋親記者發出邀請,希望本報到場見證吉林師範大學外語系1964屆英語(3)班老同學們再次歡聚一堂的場景。

長春晚報 記者 何少梅 編輯 徐城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