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爺爺重出江湖一“鳴”驚人,珠海這隻鳳雞傳了三代人

80歲爺爺重出江湖一“鳴”驚人,珠海這隻鳳雞傳了三代人

“咚鏘,咚咚咚鏘!”喧天的鑼鼓聲中,兩隻鳳雞盛裝登臺,華冠似雞,嘴掛金錢,尾羽似鳳,斑斕飄逸。時而尋覓打望,時而戲水梳妝,步履矯捷,童趣盎然。一時間,臺下小朋友們看得饒有興致,有的更伸頭縮頸地模仿起來。

百年鳳雞舞,一家三代傳。

戳下方視頻,看鳳雞舞的傳承故事☟

熱鬧的背後,是鮑家祖孫勤學苦練、接力守護的身影。如今,鮑六老人已103歲高齡,歲月的風霜侵蝕著他的身體和記憶,鳳雞舞的基因卻在子孫身上綿延。這門百年民間舞藝,必將在非遺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雞窩裡練童子功,80歲重出江湖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崇文尚武,第一代鳳雞舞傳人李福五在前山寨開設“超群武館”,傳授鳳雞舞和醒獅等民間技藝。在務農為生的村民看來,雞以五穀為食,雞群旺盛則人丁興旺。鳳雞起舞,也寓意吉祥平安、風調雨順。

因兒時比較頑皮,8歲的鮑六很早就被家人送去武館學藝,頭腦靈活的他被選去學習鳳雞舞,“慢慢玩出了名堂”。但也許他那會兒也沒想到,會因此與鳳雞舞結下一生的緣分。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鳳雞舞易學難精,要舞出精氣神兒尤為不易。為了學得更像、更生動,鮑六經常往雞窩裡鑽,與雞為伴,近距離觀察雞的動作、神態,有時候一蹲守就是一整天。師出名門,加之自身刻苦努力,鮑六很快就以嫻熟的表演技藝征服大眾。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當時,前山村的鮑六和造貝村的李壽山,是李福五最得意的兩個弟子。逢年過節,他們便與舞龍、醒獅一同表演鳳雞舞,傳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觀眾口味改變,市場需求銳減,當年的師傅們也相繼去世,鳳雞舞和醒獅巡遊等傳統民間技藝一度陷入沉寂。

但鮑六一直沒有放棄,多年來,他做著小本生意維持生計。但只要一閒下來,他便尋思鳳雞舞的步驟,琢磨如何扎鳳雞。終於,在他80歲的時候,憑著高超的手藝和驚人的記憶力,鮑六紮出失傳了幾十年的第一隻鳳雞。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首次亮相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澳門的濟公佛誕巡演。沒想到這一舞,舞出了鮑六人生的轉折點。人們從沒見過鳳雞舞,對此都很好奇;媒體也紛紛報道,鳳雞甫一亮相,便一鳴驚人。

自此,鳳雞舞重出江湖,後又走遍兩岸三地,收穫無數讚譽。2013年,前山鳳雞舞成為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兒孫接棒,打算在前山開一家武館

步入鮑六老人家中,牆壁上掛滿了巡遊表演用的獅頭,和拱形篾織粘連彩布彩絲做成的鳳雞。如今,百歲高齡的鮑老已退居幕後,35歲的湛嘉威在外公和幾位舅舅的薰陶下,成為前山鳳雞舞的後起之秀。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在非遺傳承史上,家族式傳承總能演繹出最多的傳奇故事,鮑家也不例外。從鮑六老人開始,鮑家三代接力守護鳳雞舞數十載,讓這門技藝得以絃歌不輟。

耳濡目染下,6歲開始,湛嘉威就隨同外公外出巡遊,2000年第一次登臺演出。“一開始想法很簡單,跟著表演可以掙點零花錢,”湛嘉威笑著說。但要想舞得有模有樣,還需像外公一樣勤學苦練才行。“固定招式只有幾個,但要‘演活’,演得‘人雞合一’是最難的。”

鳳雞舞表演時以鑼鼓為節奏,以哨聲為指引,通過亮翅、覓食、跳躍、旋轉等動作,表達鳳雞的喜、怒、哀、樂、驚。在此基礎上,耍鳳雞人和鳳雞演員一起創作出各種不同的情境畫面,如鳳雞探望、鳳雞戲水、鳳雞尋寶、鳳雞瑞步等,極富童趣色彩。

如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鳳雞舞藝人與外面的世界間,只隔著直徑約25釐米的網孔。透過這個小孔,眼要辨別方向、掌握平衡,手還要控制雞頭、翅膀的神態。在這方狹小的空間內,完成一連串的複雜動作並不容易。每到夏天,訓練不多時就悶出滿身大汗。

80岁爷爷重出江湖一“鸣”惊人,珠海这只凤鸡传了三代人

起勢、步伐、空間感、靈活度,湛嘉威不斷揣摩著鳳雞的神態,技藝漸入佳境。不知不覺間,他與鳳雞融為一體,鳳雞舞也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說‘金雞探望’如同人生年少時追尋探路,那麼‘金雞瑞步’和‘金雞起舞’就是在經歷漫長拼搏奮鬥後,人生理想的展翅開屏。”他甚至能從交疊的舞步中,悟出一絲人生的禪意。

如今,湛嘉威已成為前山鳳雞舞的第三代傳承人。2014年,前山鳳雞舞傳承基地在前山中學正式掛牌,香洲區榮泰小學也是傳承基地之一。每年的文化巡遊,湛嘉威都會帶上自己的學生,帶上這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走向觀眾,讓古老的鳳雞舞煥發出勃勃生機。

眼下,湛嘉威有個新計劃。他希望在前山開家武館,教孩子們鳳雞舞、醒獅等傳統武術。

但計劃要想實現,還面臨著不少困難:缺志同道合的同伴、缺武館啟動資金、缺文創設計隊伍、缺培訓師資……而最讓他擔心的莫過於“快餐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侵襲,“傳統的東西不可能像‘快餐’那樣,學三個月就能看到成效,得沉下心來,苦練本領。既然這樣,還有多少人願意學呢?”

但湛嘉威並不打算放棄。“不如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個瞬間,試著去做,去面對每一個昨天、今天和明天,”在一條微信朋友圈裡,他如是寫道。

【文字】劉豔婷

【策劃/視頻拍攝/後期】蔡如意

【作者】 蔡如意;劉豔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