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麦辣机


该片讲的是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主人公托尼是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意大利裔,擅于利用各种手段平息暴力冲突。夜总会歇业期间,他获得了一份周薪很高的工作,那就是做黑人音乐家唐·谢利的司机和保镖,为唐·谢利去美国南部巡演提供服务。但他其实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非常歧视黑人。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他们一路南下,互相都有点看不顺眼,却又迫于各自的需要不得不容忍对方。期间发生了很多事,经过不断磨合,两个原本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人最终成了朋友。

故事的主线是托尼和唐·谢利在巡演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关系。一开始,托尼被设置为一个非常歧视黑人的人,但故事后来的发展,却完全脱离了最初对托尼的这种人设。整个故事在政治正确的框架内显得非常平淡,就算有那么几个场景,好像矛盾一触即发,但往往也是以托尼妥协结束。总体而言,托尼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里显得脸谱化,像西部牛仔的套路,几乎看不到人物的内心的改变。重要的是,故事开始时的托尼是一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他忽然就愿意为一个黑人打工,甚至不惜跟人动刀动枪,这显然不合情理。虽然电影里明示他是为了钱才这样做,但又不断暗示他其实有其他选择,不得不说这非常矛盾。

故事的另一条线是唐·谢利在巡演过程中的遭遇。尽管他竭力按照专门指导黑人出行的《绿皮书》行事,但他还是一再遭遇来自白人的各种威胁。这些桥段在许多电影中都出现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千篇一律都由托尼出面摆平,充满个人英雄主义。

有人说《绿皮书》是对于质朴、简单的故事的回归,让人在笑声中收获温暖。还有人认为,其剧本扎实工整,体现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因为它颠覆了种族题材中的人设,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一路上,唐·谢利和托尼都在影响对方的同时被对方改变。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唐·谢利逐渐接受了嘴角常带着狡猾微笑的吊儿郎当的托尼;原本充满种族歧视的托尼也似乎对黑人唐·谢利变得友好起来。唐·谢利在黑人酒吧免费演奏了一场,可以看作他不再刻意拒绝接受自己所属的种族,完成了自我与自我种族的和解。之前托尼对那个德国裔提琴手充满偏见,后来他们在餐厅里的碰杯,则代表一种民族之间的和解。尽管这些意在体现人与人的和解,而且都是好莱坞擅长的东西,但仔细看都显得牵强而不可信。

托尼和唐·谢利的矛盾冲突在影片里被弱化了,甚至到了矫揉造作的程度,这使得电影中那条和解的主线自始至终都显得疲软而缺乏力度。影片通过那个德国裔提琴手的嘴提及,唐·谢利去美国南部巡演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利用自己的成就,打破美国南方各州对黑人的偏见,但一路走去,却成了唐·谢利的冒险之旅。尤其缺乏说服力的是,唐·谢利竟然可以通过美国总统的施压,来解决自己身陷囹圄的困境,这实在太夸张了。

要说,这其实是一个平庸之作,寡淡无味,就像可乐兑了过量的水。尽管编剧试了很多手段,得到了一个圆满的故事,但真人真事的原型像紧箍咒一样把它限定死了。虽然真人真事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噱头,但在创作者而言,其实也是一种负担,这注定其只能小打小闹。那么,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获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部电影政治正确。但对美国所作所为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政治正确相当虚伪。


性命幽观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剧情简介: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维果·莫特森饰演托尼,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托尼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不善言谈,内心热爱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还小的儿子。

2、马赫沙拉·阿里饰演唐,古典乐钢琴家。唐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不凡,对于吃穿也有极高的要求。他被上层白人欢迎,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差距。


MM影视汇


《绿皮书》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现实中的托尼和唐做了一辈子的朋友。影片通过两种不同的白人和黑人的身份地位,来围绕着电影故事线展开,从开始的偏见,到一起共渡难关的相互理解,这部电影属于公路类型喜剧片的巅峰之作,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故事发生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在那个年代大多数是白人至上,越往南方走黑人就越受到歧视,甚至有人编出了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史称《绿皮书》。里面记录着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进出,这本册子成了黑人出行指南。

故事的男主托尼是一个意大利裔的白人,他在夜店里当保安,由于夜店得罪了一个达官贵人,停业整顿两个月,他面临着没有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缺钱的他甚至要跟别人比赛吃汉堡,来赚点外快,而这点杯水车薪,无法养活他的一大家子。

这天有朋友介绍他一个司机的工作,他去面试的时候才知道BOSS是个黑人。唐是个音乐博士,从小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各种头衔,还给美国总统演奏过,他要全国巡回演出,时长两个月,由于南方的各个州对黑人很不友好,所以想找个靠谱的司机来保证他的行程。

托尼也是个种族歧视者,前两天家里来两个黑人工人,妻子让他们用家里的杯子喝了口水,托尼就偷偷的把杯子扔了。再加上唐很傲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托尼很不爽,所以托尼就拒绝了这份工作,可是没工作的他很缺钱,甚至把心爱的手表都当了。

唐本来对托尼也没什么好感,可是他在当地是有名的问题终结者,被好几个人推荐。所以他又打电话过来,诚恳的邀请托尼当他的司机。而且报酬丰厚,托尼在妻子的劝说下答应了唐,妻子虽舍不得丈夫的离开,但家里确实经济困难,她让托尼保证,常给家里写信,而且一定要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前回家,不然就别回来了。

告别了家人,托尼和唐就正式上路了,托尼是个爱抽烟的话唠,言谈举止都很粗鲁,甚至半路上要出去方便的时候,当着唐的面拿走自己的钱包。但是唐的钢琴演奏却让托尼大开眼界,看到那灵活的手指在白色的琴键上跳舞的时候,托尼被唐的精湛琴技所折服,他给妻子的信里是这样写的:他弹起琴来不像个黑人,像李伯拉斯,但比他更好,我觉得他是个天才。

他们来到下一站,唐曾经要求托尼保证,每次弹钢琴都要用施坦威牌子的,但这次明显是一个白人故意歧视唐,给他弄了个破钢琴,与唐同行的两个白人同事对此不敢表态。托尼却不同意,他答应唐的就会做到,后来托尼解决了问题,让唐完成演出。

随着行程的进展,他们来到了肯塔基州,那里就是肯德基的诞生地,托尼很爱吃炸鸡,他开心的和唐分享,唐却表示从不吃垃圾食品,但是他吃完一小块又无法抗拒的接过了一大块,然后问托尼吃完的骨头怎么办?托尼随手往窗外一扔。

他们按照绿皮书的指示,安排唐住到了廉价旅馆,那里的黑人素质很低,格格不入的他想去酒店消遣下,没想到却被几个白人暴打一顿,还好托尼及时赶到,托尼临危不乱的救出了唐。唐也逐渐对托尼表示佩服,在一次表演后,唐为了感谢托尼,竟然要求宴会的主人在那么高雅的场合,给大家上了一道特殊的菜,炸鸡。

托尼按时给妻子写信,但信里的内容基本就是,今天我做了什么,你注意身体什么的。唐说你这样写可不行,就指导托尼怎么把信写的浪漫,收到信的妻子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唐虽然在台上受人尊敬,可下了台就变成了“黑鬼”,唐不能跟白人使用相同的厕所,只能用院子里的茅房,而且服装店里的店长,也拒绝卖衣服给唐,唐很苦闷,在钢琴演出中,唐的钢琴声中带着愤怒。唐又一次又被抓进了警官局,这次又是托尼过来捞人,尽管警官很不友好,托尼还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搞定了此事。

但是唐非但没感谢,还因为托尼贿赂警官责备了他。这天托尼在外地碰到了以前的朋友,他用意大利语对托尼说,让他来帮自己。一旁的唐眼看别人来抢人,没了托尼后面的演出怎么办?立马要给托尼升职涨薪,这一段唐的演技真的很炸,把那种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托尼哪是那种吃里扒外的,对唐承诺一定会帮他到演出结束。故事到这里,两个人从原来的彼此不信任,看不惯,到现在逐渐释怀,并相互接纳。

这天路上下起了暴雨,他们被警官拦下,警官故意找茬让他们全部下车并出言不逊侮辱他们,托尼气不过一拳打了警官,这下可好,任凭托尼再怎么社会经验丰富,打了警官就得坐牢,唐表示很冤屈,托尼打的人,凭什么让我受牵连?我还要演出呢。

唐要求打个电话,他权利找律师。一通电话后警官立马怂了并火速放人。电话的那头竟然是总统的弟弟鲍比肯尼迪。这件事让唐感到很羞耻,一番争吵后,唐要下车,在大雨中他说:“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演奏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当我一走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马就变成了一个黑人而已,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原来唐全国巡演的目的,就是让黑人同胞获得平权,然而现实却让他心灰意冷,他孤独而又愤懑。托尼感动了,看到这个杰出而又无助的音乐天才,他发自内心的接纳了眼前的这个“黑鬼”。两人住进了同一家旅店,彼此开着玩笑,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

两个月的时间过的很快,他们来到了最后一站,但这也是歧视黑人特别严重的一个城市,唐被安排到了一个狭窄的杂货间准备演出,到了晚饭时间,经理不让唐在这里吃饭,说这么多年的规矩,只有白人才能在这里吃饭。唐愤怒的离开。

两人随后来到一家黑人酒吧喝酒,他们的西装革履显得有点鹤立鸡群,托尼对服务员说唐可是全国有名的钢琴家,在大家的邀请下,唐演奏了一曲。唐的表演赢来满堂喝彩,讽刺的是他给白人演出了那么多场都没有这场演出让自己如此的开心,可更为讽刺的是唐刚刚的露富竟被自己的黑人兄弟盯上了,还好托尼眼疾手快开枪警示,把两个小偷吓得是屁滚尿流。

两人终于要回家了,在路上竟然又被一个白人警官拦住,然而这次不是刁难而是善意的提醒,并帮他们换了备胎。圣诞夜下的雪景竟然是那么的暖心,由于路途遥远托尼疲惫不堪唐就当了托尼的司机。并把他送到了家门口,托尼邀请他去自己家一起过圣诞节,唐拒绝了,一个人回到了自己冷冷清清的家,托尼这边却是其乐融融,一大家子开开心心欢声笑语,兄弟还帮自己从当铺赎回了手表,妻子也端上了可口的饭菜,可是托尼却默默不语,他知道他的好朋友唐,此时肯定形单影只。

这时门铃响了,开门进来的却是一对老夫妇,托尼有点失落,可再一转头,发现唐就在门后,两个老伙计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托尼的妻子也过来拥抱他,对他说道,谢谢你帮他写信。

故事到此就愉快的结束了。


贵仁视界


电影《绿皮书》是由导演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这部电影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男配角奖,豆瓣评分高达8.9分,这一系列数据都显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乍一听名字,像是一部来自欧美的枯燥好冷的电影,但实际上,《绿皮书》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温暖喜剧,讲述了一名黑人音乐节唐-雪利,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托尼做司机。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引发了不少矛盾,以及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渡过难关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那时候的美国对黑人的歧视非常严重,而唐是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黑人,获得三个博士学位,同时情商、智商和涵养都在线的三高人士,可他也同样受到歧视。

唐是孤独的,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尊重,可就算住在城堡中,但也是孤身一人,白人花重金请他演出,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在唐从演奏台走下来的时候,白人们又立马高高在上,对唐和其他黑人一样不屑一顾。

托尼则简单的多,他是意大利移民的后裔,和父母、兄弟自己自己的妻儿住在一起,开过垃圾车、当过夜总会保安、甚至为了50美元一口气吃下26个热狗,虽然生活窘迫,但总是乐呵呵的,而且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答应在保护唐的旅途中给妻子写信,但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唐看出他的尴尬,于是一路为他口述情书,每次都把托尼的妻子感动的一塌糊涂。对于唐来说,每一次写信都是一次情感和精神的救赎,他在托尼看似简单的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丰富性,所以他才能在圣诞之夜带着他的威士忌来到托尼的大家庭。而托尼的家人也愉快的接受了唐,不仅仅是接纳了一个新的朋友,可能也是同时接纳了新的观念和生活。






80影视大侦探


《绿皮书》根据真人事迹改编,现实中的托尼和唐做了一辈子的朋友。影片通过两种不同的白人和黑人的身份地位,来围绕着电影故事线展开,从开始的偏见,到一起共渡难关的相互理解,这部电影属于公路类型喜剧片的巅峰之作,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故事发生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在那个年代大多数是白人至上,越往南方走黑人就越受到歧视,甚至有人编出了一本绿色的小册子,史称《绿皮书》。里面记录着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进出,这本册子成了黑人出行指南。

故事的男主托尼是一个意大利裔的白人,他在夜店里当保安,由于夜店得罪了一个达官贵人,停业整顿两个月,他面临着没有收入来源的尴尬境地,缺钱的他甚至要跟别人比赛吃汉堡,来赚点外快,而这点杯水车薪,无法养活他的一大家子。
这天有朋友介绍他一个司机的工作,他去面试的时候才知道BOSS是个黑人。唐是个音乐博士,从小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各种头衔,还给美国总统演奏过,他要全国巡回演出,时长两个月,由于南方的各个州对黑人很不友好,所以想找个靠谱的司机来保证他的行程。
托尼也是个种族歧视者,前两天家里来两个黑人工人,妻子让他们用家里的杯子喝了口水,托尼就偷偷的把杯子扔了。再加上唐很傲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托尼很不爽,所以托尼就拒绝了这份工作,可是没工作的他很缺钱,甚至把心爱的手表都当了。
唐本来对托尼也没什么好感,可是他在当地是有名的问题终结者,被好几个人推荐。所以他又打电话过来,诚恳的邀请托尼当他的司机。而且报酬丰厚,托尼在妻子的劝说下答应了唐,妻子虽舍不得丈夫的离开,但家里确实经济困难,她让托尼保证,常给家里写信,而且一定要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前回家,不然就别回来了。
告别了家人,托尼和唐就正式上路了,托尼是个爱抽烟的话唠,言谈举止都很粗鲁,甚至半路上要出去方便的时候,当着唐的面拿走自己的钱包。但是唐的钢琴演奏却让托尼大开眼界,看到那灵活的手指在白色的琴键上跳舞的时候,托尼被唐的精湛琴技所折服,他给妻子的信里是这样写的:他弹起琴来不像个黑人,像李伯拉斯,但比他更好,我觉得他是个天才。
他们来到下一站,唐曾经要求托尼保证,每次弹钢琴都要用施坦威牌子的,但这次明显是一个白人故意歧视唐,给他弄了个破钢琴,与唐同行的两个白人同事对此不敢表态。托尼却不同意,他答应唐的就会做到,后来托尼解决了问题,让唐完成演出。
随着行程的进展,他们来到了肯塔基州,那里就是肯德基的诞生地,托尼很爱吃炸鸡,他开心的和唐分享,唐却表示从不吃垃圾食品,但是他吃完一小块又无法抗拒的接过了一大块,然后问托尼吃完的骨头怎么办?托尼随手往窗外一扔。
他们按照绿皮书的指示,安排唐住到了廉价旅馆,那里的黑人素质很低,格格不入的他想去酒店消遣下,没想到却被几个白人暴打一顿,还好托尼及时赶到,托尼临危不乱的救出了唐。唐也逐渐对托尼表示佩服,在一次表演后,唐为了感谢托尼,竟然要求宴会的主人在那么高雅的场合,给大家上了一道特殊的菜,炸鸡。
托尼按时给妻子写信,但信里的内容基本就是,今天我做了什么,你注意身体什么的。唐说你这样写可不行,就指导托尼怎么把信写的浪漫,收到信的妻子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唐虽然在台上受人尊敬,可下了台就变成了“黑鬼”,唐不能跟白人使用相同的厕所,只能用院子里的茅房,而且服装店里的店长,也拒绝卖衣服给唐,唐很苦闷,在钢琴演出中,唐的钢琴声中带着愤怒。唐又一次又被抓进了警官局,这次又是托尼过来捞人,尽管警官很不友好,托尼还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搞定了此事。
但是唐非但没感谢,还因为托尼贿赂警官责备了他。这天托尼在外地碰到了以前的朋友,他用意大利语对托尼说,让他来帮自己。一旁的唐眼看别人来抢人,没了托尼后面的演出怎么办?立马要给托尼升职涨薪,这一段唐的演技真的很炸,把那种想挽留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托尼哪是那种吃里扒外的,对唐承诺一定会帮他到演出结束。故事到这里,两个人从原来的彼此不信任,看不惯,到现在逐渐释怀,并相互接纳。
这天路上下起了暴雨,他们被警官拦下,警官故意找茬让他们全部下车并出言不逊侮辱他们,托尼气不过一拳打了警官,这下可好,任凭托尼再怎么社会经验丰富,打了警官就得坐牢,唐表示很冤屈,托尼打的人,凭什么让我受牵连?我还要演出呢。
唐要求打个电话,他权利找律师。一通电话后警官立马怂了并火速放人。电话的那头竟然是总统的弟弟鲍比肯尼迪。这件事让唐感到很羞耻,一番争吵后,唐要下车,在大雨中他说:“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演奏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当我一走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马就变成了一个黑人而已,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原来唐全国巡演的目的,就是让黑人同胞获得平权,然而现实却让他心灰意冷,他孤独而又愤懑。托尼感动了,看到这个杰出而又无助的音乐天才,他发自内心的接纳了眼前的这个“黑鬼”。两人住进了同一家旅店,彼此开着玩笑,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
两个月的时间过的很快,他们来到了最后一站,但这也是歧视黑人特别严重的一个城市,唐被安排到了一个狭窄的杂货间准备演出,到了晚饭时间,经理不让唐在这里吃饭,说这么多年的规矩,只有白人才能在这里吃饭。唐愤怒的离开。
两人随后来到一家黑人酒吧喝酒,他们的西装革履显得有点鹤立鸡群,托尼对服务员说唐可是全国有名的钢琴家,在大家的邀请下,唐演奏了一曲。唐的表演赢来满堂喝彩,讽刺的是他给白人演出了那么多场都没有这场演出让自己如此的开心,可更为讽刺的是唐刚刚的露富竟被自己的黑人兄弟盯上了,还好托尼眼疾手快开枪警示,把两个小偷吓得是屁滚尿流。
两人终于要回家了,在路上竟然又被一个白人警官拦住,然而这次不是刁难而是善意的提醒,并帮他们换了备胎。圣诞夜下的雪景竟然是那么的暖心,由于路途遥远托尼疲惫不堪唐就当了托尼的司机。并把他送到了家门口,托尼邀请他去自己家一起过圣诞节,唐拒绝了,一个人回到了自己冷冷清清的家,托尼这边却是其乐融融,一大家子开开心心欢声笑语,兄弟还帮自己从当铺赎回了手表,妻子也端上了可口的饭菜,可是托尼却默默不语,他知道他的好朋友唐,此时肯定形单影只。
这时门铃响了,开门进来的却是一对老夫妇,托尼有点失落,可再一转头,发现唐就在门后,两个老伙计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托尼的妻子也过来拥抱他,对他说道,谢谢你帮他写信。
故事到此就愉快的结束了。

电影十一点


  电影《绿皮书》讲述的是一部公路喜剧片,作为公路片,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的微妙改变。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顺手的石头、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解除偏见的前提是要接受自己,自重之后才能互相尊重。

  影片中谈论的种族歧视,即便在如今的美国,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Dr.Shirley是非常成功的音乐家,尽管在白宫演奏过两次,尽管与总统是朋友,但却在南下之行中被百般侮辱:不被允许试衣服、不被允许使用室内厕所、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种族之间与阶级之间的隔阂逐渐被打破,托尼和唐开始成就一段不平凡的友谊。

  《绿皮书》讲述的其实还是一个关于“身份”的故事,而不止只是种族的历史遗留问题。Tony和Dr.Shirley二人的背景设定很特别一个不怎么黑的黑人,一个不怎么白的白人,在冲突中彼此互相教化,最终和解与成长。

  抛开电影本身不说,现实上Dr.Shirley和Tony的后代并没有相处的很融洽,DrShirley的家人表示他们从来不是朋友,他们只是单纯的主雇关系!Tony是需要穿制服,戴礼帽的那种普通司机。而且整部电影对DrShirley的描述不太写实,比如不参与黑人娱乐,远离家人,吃炸鸡等,而且电影通篇都是以Tony的口吻叙述故事,黑人Dr.Shirley的使命只是等待Tony接受他,和他做朋友,这同样是有着种族歧视意义。

  

  


快活的潇洒弟弟


在《绿皮书》的年代,白人司机为黑人雇主工作,不是太常见的事情。美国内战过了一百年,种族隔离依然存在,人心中的歧视也依然没有消弭。但是,当具体到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一切都展现得如此不同……身为钢琴家的黑人博士事业上已经走上巅峰,他优雅、出色、才华横溢、为人努力,却仍然充满了不安、危机感和身份认同的困惑:身为移民的白人司机一直为生活奔波,要养活一家子人,他看起来很粗鲁但是内心并不粗糙,以及他那份江湖气真的在路上可以化解危机。

吃炸鸡的一段戏令人喷饭,雨夜里博士的质问令人伤感,这世间的种种不公令人愤懑,但在最后的雪夜里,拦路的警察却是真心要帮助他们。

所以你看,人性是如此的复杂,悲喜交加,电影也没有指向不甘和痛苦,而是指向了融合与治愈,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各方面都趋于完美,我想我以后还会不断地重温这部戏。


花花电影世界


你好,我是陈夕吖,很高兴回答楼主这个问题,下面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要评价《绿皮书》,我们一定绕不开一部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那是一部在1989年上映的影片,摩根弗里曼的经典之作,赢得了第6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的亮点就在于一个黑人司机和一个白人妇女在一次旅程中逐渐的建立起来了友谊。而那个时候,我们大都被那种特殊的友谊所感动。人们都觉得,这样的一部电影,应该获得好评。不仅仅是因为摩根弗里曼精湛的演技,更是因为,它为了广大黑人同胞发出了反种族歧视的声音。

没错,政治正确的作品,我们是需要的,我们很喜欢,但是我们不能经常吃啊。不过最后这个可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内。

时间一晃过去了大概二十九年。2018年年末,美国上映了一部故事片《绿皮书》。这部故事片同样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一位黑人钢琴演奏家,带着他的白人司机,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这个旅程充满了不友好。但是一路上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个人,最终成为了挚友。他们彼此,随着旅程的临近尾声而走的越来越近。

两部影片相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故事。这两部相隔二十九年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这种巧合并不能抵消本片给予我们的自然而然地好奇心。作为一个电影领域比较至高无上的荣誉奖项。奥斯卡的评审们的口味,现在开始成了我们好奇的源泉。

我们一直以来,会认为奥斯卡是正常电影工业领域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可以说是很多导演毕生的追求。大多数的电影人仅仅是提名奥斯卡,就已经觉得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而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奖项,几乎成为了评判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绝大多数标准。我们喜欢的李安导演获得过两次,而知名如张艺谋也仅仅是斩获过提名。因此,在很多影迷心中,奥斯卡金像奖即使不是最高标准,那也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巅峰。然而,这个巅峰却有点蒙尘了。

不去深究,仅仅是近几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获奖作品,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产生质疑之情。《为奴十二年》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已经淡忘了。但是比较近的那次《月光男孩》战胜《爱乐之城》就让人不免产生怀疑。而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更甚。虽然《绿皮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但是我们在这么些年,看过了这么多的同类型作品之后,却依旧对其特别青睐,这就难免让人质疑了。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好的电影作品,而仅仅是将政治正确进行到底就行?

毫无疑问,从剧本的完成度上来说,还是说演员的演技以及整个故事的架构来说,本片几乎可以说无懈可击。但是越是无懈可击的作品,在我们看来就越是乏味。很多时候,甚至于你能想到接下来发生的剧情。一部完美的教学片,仅仅是做到了按部就班,然后将那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元素进行堆砌,就可以大言不惭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么对于那些敢于表达自己的导演们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偏见。

《绿皮书》的故事早已经不新鲜。《为黛西小姐开车》已经将这个架构讲述的非常完美。而《触不可及》也为我们呈现出来了一道非常赏心悦目的美味。本片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在众多跟黑人和白人有关的故事里,找出来了一个特例。而这个特例仅仅是将主人公的角色进行了调换而已。

我当然相信偌大的美国,这样的故事肯定不止一两个。但是每一次都用这样熟悉的架构,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部非常标准的作业而堆砌起来一部电影。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创新。电影或者是故事等等,我们都喜欢推成出新。而对于那些改编原来作品的行为,作为影迷来说,是不愿意买账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在音乐领域,我们一直演绎前辈们的作品,而不进行任何的创作。那么即使你将那些作品演绎的非常传神,即使是你能超越他们本人,那对于你自己,对于你这个个体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好像没有吧。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成为众人的提线木偶,那么即使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去改变奥斯卡评委会的审美口味。但是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的作品不随波逐流的权力。如果人人都喜欢“种族+合家欢+同性恋”,且将那些比较博人眼球的类型全部堆砌在一部电影里里面。毫无疑问,看上去确实是花团锦簇,但是答对了标准答案的我们,今后是否还愿意让自己具备想象的空间?或许这又是一个悬案。

以上就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陈夕影视剧场


1

《绿皮书》看得舒心又会心。

虽然讲述的是有色人种争取平等这一沉重话题,但导演从友情的角度切入,也算举重若轻。嘻嘻哈哈笑过之后,也能小小深沉一下,思考几分钟关于“人是否生来平等”这个话题。

2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

那是肯尼迪总统刚签署《平权法案》的年代,美国大部分州废除了种族隔离。在法律上,美国社会承认了黑人与白人地位的平等,但现实中,歧视与隔离依然很严重,尤其是在美国南部一些州。

有些旅馆明令拒绝黑人入住,有些餐厅拒绝接待黑人用餐,就连上厕所都指定黑白专用区域,不可逾界。

那时期,为了方便黑人旅行中的吃住行,有人专门编了一本《绿皮书》,作为黑人的出行指南。

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3

电影里,一名拿了三个博士学位的天才黑人音乐家唐.谢利,为了替自己的种族争取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放弃了纽约派克大街3倍高的演出报酬,甘愿去南部城市巡演。

为了保障安全,他雇佣了一名白人司机兼保镖随行。

托尼,就是这名被雇佣的司机。

在接受谢利的高薪雇佣前,托尼是一名种族主义者,就连家里黑人修理工喝过的杯子,他都会直接扔进垃圾筒里。这次让他去给一名黑人当司机兼保镖,他实在意难平。但是没办法,天大地大,生存最大。他要养家,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还等着他赚钱交房租,而他此前担任保安的夜总会却被勒令停业整顿。勉为其难之下,他接受了谢利的雇佣。

有趣的反差就此呈现。

一个是居住在城堡般的豪华公寓里、习惯了上流社会生活、举止优雅素质高的傲娇款黑人钢琴家。

一个是租房而居、生活在纽约社会底层,粗鲁暴躁,会为了赢得50块钱赌注一口气吃下28个热狗的白人痞子。

一个想尿尿了直接停车路边解决。

一个宁可憋尿半小时狂飙去酒店也不愿在树林里解决,说那是畜生才会做的事。

一个觉得在玉石摊前捡到的玉石就可据为己有,反正不偷不抢。

一个坚持要他为这块捡到的玉石买单,否则就还回去。

无论是生活习惯、个人素养、价值观,都截然不同,在这样一个矛盾的设定下,傲娇黑与痞子白之间磨擦频生,笑料百出。

4

但同时,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也在彼此身上发生。

托尼虽然看不惯谢利严谨刻板的作派,但也打心眼里敬佩他在钢琴上的高超造诣,写给妻子的家信里,承认谢利是个天才。

谢利也在托尼的嬉笑怒骂兼诱惑下,体验了一把徒手抓鸡翅吃的粗放乐趣。

托尼开始时对谢利关于“措辞”的讲究不屑一顾,后来,当他经谢利点拨能写出措辞优美的浪漫家信把妻子感动得泪水涟涟时,他感受到了文明与教养的滋养。

谢利一路行来备受歧视,西服店不允许他试穿西装,饭店拒绝他用餐,白人用的洗手间拒绝他使用、去酒吧被白人群殴......托尼目睹这一切,终于明白了谢利为何总是一个人坐在酒店阳台上独酌的孤傲。

这个2岁就会弹钢琴的天才,因为音乐上的惊人天赋被人发掘,有了深造的机会,成为音乐学院第一个黑人学生。两度去白宫演出,还和总统的弟弟成了朋友。

凭借天赋的才华,谢利在舞台上倍享殊荣,富有的白人们为他的表演起立鼓掌。但是走下舞台,他依然因为自己的肤色低入尘埃,被人看低排挤。

而他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生活的质量,都遵循着上流社会的模板,所以在相同肤色的人群里,他同样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还有他的同性恋倾向,令他无法得到正常的婚姻,整个社会的恐同态度,又视他如洪水猛兽。

谢利忍受这一切已经太久,终于在一个雨夜,他失控了,崩溃地冲着托尼喊: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也不够男人,告诉我,我是谁?

那一刻,托尼看到了谢利傲娇表相下的卑微内心。

而托尼自己因意大利移民身份,被南部警察辱骂“你也是半个黑人”时,才算真正与谢利感同身受。

鄙视链其实无处不在。

托尼的对抗,是在受辱时挥出他的拳头。

谢利的对抗,是保持尊严和风度,忍一时的风平浪静,图他日的海阔天空。

但是最后,面对一家饭店主管赤裸裸的歧视,他终于也为自己举起了反抗的旗子。

5

《绿皮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中,的确是有这样一位天才的黑人音乐家原型,用自己的天赋做着改变世界的努力。

但是,就像乐队里一位白人成员说的: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还需要勇气。





浅草札记


好莱坞经典模式“黑白配”的文艺片版本。

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和他的白人保镖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豆瓣评分很高,值得一看的好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