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區塊鏈 哪些行業將更有競爭力

科技與人

目前在中國,區塊鏈主要可以應用於6個場景: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智能製造、公共服務、教育就業、文化娛樂。

10月2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彷彿一夜之間,區塊鏈由“塊”成“鏈”,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越是熱潮,越要去偽存真。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區塊鏈技術。

請回憶一下你在網上購買一本書的流程:

第一步,你下單並把錢打給支付平臺;第二步,平臺收款後通知賣家可以發貨了;第三步,賣家收到通知之後發貨;第四步,你收到書之後,覺得滿意,在平臺上選擇確認收貨;第五步,平臺收到通知,把款項打給賣家,流程結束。

你會發現,雖然你是在跟賣家做交易,但是,所有的關鍵流程都是在跟支付平臺打交道。這樣的好處在於:萬一哪個環節出問題,賣家和買家都可以通過平臺尋求幫助,讓平臺做出仲裁。

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基於中心化思維構建的交易模型,它的好處顯著。但假如說平臺發生重大bug或被黑客攻擊,導致一段時間內的轉賬記錄全部丟失,即便平臺是一家良心企業,它也沒有明確證據,確認這筆轉賬就是真實發生的——你百口莫辯。

那去中心化的形態是什麼樣子呢?還是拿剛才那個例子說明:我們構建一個極簡的去中心化交易系統:

第一步,你下單並把錢打給賣家;第二步,你將這條轉賬信息記錄在自己賬本上;第三步,你將這條轉賬信息廣播出去;第四步,賣家和平臺在收到你的轉賬信息之後,在他們自己的賬本上分別記錄;第五步,賣家發貨,同時將發貨的事實記錄在自己的賬本上;第六步,賣家把這條事實記錄廣播出去;第七步,你和平臺收到這條事實記錄,在自己的賬本上分別記錄;第八步,你收到書籍。至此,交易流程走完。

去中心化架構體系之中,這樣的事情就很難發生了,因為所有人的賬本上都有著完全一樣的交易記錄,即使支付寶的賬本服務器壞了,對不起,賣家的賬本還存在,我的賬本還存在。這筆交易一旦發生,就再也抹不去痕跡。

這就是區塊鏈的核心,就是“記賬+認賬”四個字。參與的成員越多,越有意思。

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及不可篡改性,與金融行業天生本質及需求,恰好結合到一起,這使得區塊鏈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是到目前為止最為深入、相對成熟的領域。

在支付領域,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解決不同金融主體之間的對賬問題,從而起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作用;對於跨境支付而言,區塊鏈可以通過去中心化技術,實現點對點的交易記錄,助力惠普金融的實現。

供應鏈管理上,區塊鏈技術可以協助將供應鏈整合成一條完整的信息流,不同主體可以全面探測到各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和時間性也能夠為主體之間的糾紛提供充足的證據鏈。

公共服務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可以解決公共服務領域的信任危機問題。教育就業對區塊鏈技術的利用,則主要體現在建立學生信用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對於文化娛樂,解決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則藉助區塊鏈的共享性和不可更改性。

簡而言之,區塊鏈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未來的科技競爭,也必將是屬於區塊鏈的競爭。

□劉興亮(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