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我都曾經走過青春歲月,為什麼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卻覺得孩子像個刺蝟,難以親近,難以管教?青春期是“兒童以上,成人未滿”的階段,是一個人從童稚邁向成熟的重要橋樑。親職專家楊俐容老師提供我們三帖青少年教養良方,幫助父母陪孩子一起走過這條青春路!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熱愛兒童、鍾情心理學,對於年輕時“讓世界更美好”的理想始終無法忘懷。有一對獨特可愛的父母,一個自認為是天作之合的配偶,兩位個性鮮明的寶貝女兒。

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小區營造、學童 EQ情商教育與普羅大眾心理學教育工作,也是《親子天下》雜誌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專長領域為:團體帶領、親職教育、情緒管理、兒童青少年發展、人際溝通、兩性關係等。


關於教養這件事,很多父母深受其苦,總是抱著求仙丹的心情,希望專家最好是開個藥方,吃下去就能藥到病除,這無異是江中釣月、不可能的任務。青春期不是急症,比較像是有時限性的慢性發作症狀,而且絕對好得了。

以下提供三帖良方,提供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們參考:

第一帖:看得遠

青春期是“兒童以上,成人未滿”的階段,是一個人從童稚邁向成熟的重要橋樑。

通常,父母對兒童階段的孩子總是特別關照、特別體諒,因為知道他們還小、不懂事;面對已成年的孩子,父母知道他們長大了,得顧全自尊和麵子,話不能說得太重。

而處在過渡階段的青少年就卡在這當中,半大不小的,不只父母對他們的態度搖擺不定,他們自己也有被定義的感覺。因為“既未在他方,也不在此處”,他們常常沒有歸屬感,甚至搞不定自己,所以情緒也比較複雜。

青少年已經彆扭,如果父母再跟他們過不去,那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青春期也是人生中最劇烈的轉型階段;轉型,意味著一個人正在面臨廣泛且持續不斷的改變,必然造成不平衡的狀態。青少年光要適應改變、維持平衡,就得花很多力氣了,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耐,情緒多一點、困擾多一些,其實很正常。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青少年的思維在質地上也和成年人不太一樣。

如果父母能接納他的不平衡,支持他朝正向改變,經過不斷調適、反覆震盪,他終究會隨著年歲日漸成長,在踏入成年期時達到另一個新的平衡狀態。

以蓋房子來做比喻,青春期就像在為幸福的成年生活打地基。

每個人的生命建築也許規模不同、形式不一,但都需要有穩固的地基。地基要穩,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一旦搭建好,往上加蓋樓層的速度就快很多。

如果地基偷工減料,房子就算蓋得快,也壞得快。同樣的,青春期該發展的特質、能力沒長好,成年之後父母仍得一路掛心。

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各有不同的任務要完成,就像房子逐層蓋上去,還要好好進行內部裝潢。

十八歲之後,除了擁有合法公民權,還要具備工作的能力、有愛和被愛的能力,甚至有擔當父母角色的成熟度。

青春期告一段落的同時,有這麼多人生重要的大領域就要建立起來了,接下來一直到退休的人生,比較像是在進行裝潢、讓房子的內部更美觀、更豐富而已。

前面的地基打得好不好,決定了接下來的階段穩不穩,會不會一點挫折就垮了,不得不重建。

生命旅程有些事情是回不去的,父母必須理解青春期是打地基的階段,因此所有的課題都有意義。許多青春期的行為只是蓋地基時碰到的困難,困難能解決,地基就打得好,往後的階段才能朝更正向發展。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第二帖:看得廣

青春期的發展有很多面向,華人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眼光過度集中在課業,甚至是更狹隘的分數和名次,還未必是看重學習的本質。

至於其他領域該要求、該建立的價值規範,還有該放手、該訓練的自主能力等,反而備受忽視。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課業盯得很緊,只要學業表現好,其他就放很鬆;這想法相對褊狹,是不對的。

學習固然重要,可是像追尋自我、自律自主、自信自尊,還有了解別人、尊重別人等基本能力能夠建立好,就算學習慢一點,孩子一定會走出自己的路來;尤其現在接受教育的途徑這麼寬廣、又有彈性。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學習的確是青春期最核心的課題,但父母該在意的不是成果如何,而是孩子有沒有動力、態度對不對等更基本的面向。

只要掌握基本,父母就不要抓得太緊、抓得太細;碰到問題和他一起面對、一起處理,就算進度很緩慢,還沒有方向,你都要給他很大的鼓勵和肯定。

除了學習,青春期還有幾個領域需要打好地基:

生理發展:青春期過後,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的健康、善用自己的身體。

生涯發展:他要了解自己的才能和興趣,找到志向和理想,為職業生涯做初步的探索和選擇;在接下來的青少年階段充實專業知識與技能,成為有能力工作的人。

人格發展:孩子要能獨立於家庭的支持與父母的保護,包括情緒要能自理、問題要能面對。

社會發展:他要成為有道德感、有公德心、有社會性的好公民。同時,也要跟同儕建立成熟的關係,發展出具有適應力的社會角色。

家庭發展:他必須有能力愛人,才能成就美好的婚姻;他也要夠成熟,才有能力養育下一代,成為稱職的父母。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第三帖:看得深

臺灣有句俚語:“醫生怕治咳,土水師怕抓漏”;父母也經常如此,最受不了看到孩子憤怒懊惱或懶散被動。

孩子有困擾,父母的確會難受,或者說,因為愛孩子,所以才希望他最好都沒有困擾煩憂。

然而,父母常陷溺於表面問題的徵兆,卻未能看透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

舉個例子,有些父母為了戒掉小孩吸拇指的習慣,會在孩子拇指上塗黃連或辣椒。這對於只是行為習慣、沒有情緒困擾的狀況可能是有用的;但如果孩子吸到破皮、龜裂、流血,還無法剋制,通常代表孩子有比較嚴重的情緒困擾。

就算你塗黃連,他吃過苦頭就不吸了,但他可能會開始不自覺的拔頭髮,轉移成別的症狀表現而已。

所以,父母如果只注意行為不重視病因,甚至採用很激烈的手段,那就像塗黃連一樣,表面上很好用,卻會有後遺症或引發其他病症。

“看得深”的意思就是,你不只願意,而且有能力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

這個能力不難建立,只要普遍瞭解青春期是怎麼一回事,再加上一點和青少年談話的能力,真正專注的花時間與精神傾聽。

孩子願意和你分享,你就有機會了解,除了一般青少年的特徵,你的孩子還是個獨一無二的人。

你也會體認到“喔!原來我們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歷練,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孩子其實是有困擾、壓力大的。”

陪孩子走過青春路

父母還要關切青少年表層行為背後的生命課題;質疑“人為什麼要念書”、困惑“朋友為什麼可以為分數爾虞我詐”、難過“為什麼那個女生(或男生)要這樣傷害我”等等,都是青春期必修的生命課題。

提到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青少年那張牙舞爪、渾身長刺的模樣;“情緒強烈、表達直接”是一般人對這個階段孩子普遍的印象。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但研究發現,雖然青少年確實常為了生活瑣事和父母爭吵,騷動混亂的場面卻不那麼頻繁。

青少年絕對不會乖乖聽話,但也未必狂野叛逆;親子間的意見紛歧,大多會透過小規模的衝突方式獲得解決,而非一般人印象中的火爆場面。

青少年正經歷人生中一段範疇最廣的過渡階段,青春期的症狀沒有藥到病除的仙丹,但絕對可以緩慢痊癒。

扮演父母這個角色,一路陪伴孩子邁向成熟,是一項辛苦艱鉅的任務;而即使父母親都做對了,也不見得就會事事順利,因為,還有許多我們無法掌握的因素在影響孩子的成長。

我想和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分享:生命是一條長路,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化為孩子生命態度的成分。當我們能真實的面對自己、盡其所能的支持孩子,永不放棄卻能自在放下,那麼,我們已經給了自己和孩子滿滿的祝福!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父母必備三個教養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