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可借鑑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情況下,朱元璋依然要除掉幾乎所有的將領?

可可歷史文化評論館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裡,開國功臣都是一個具有反差性的存在,有的憑藉自己立下的功勳封侯拜相,有的卻因為功高蓋主而被猜忌甚至丟了性命。關於這兩者之間的平衡,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做法。但是即便珠玉在前,朱元璋卻沒有效仿他的做法,反而大肆屠戮功臣,這又是為什麼呢?

既然有了能成功安置功臣的方法,朱元璋為什麼不直接效仿,反而要對功臣痛下殺手,甚至還株連了很多無辜的人,讓自己背上千古罵名呢?

第一,朱元璋缺乏自信。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從一個貧苦人家的放牛娃,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一路披荊斬棘才踏出一條帝王之路。想想自己的出身與現在的地位,這樣的反差有時候令朱元璋覺得不真實。出於自我懷疑的病態心理,朱元璋開始覺得身邊這些幫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定是對他的皇位有所圖謀。如果按功勞大小來排的話,比她有資格坐上皇位的不乏其人。跟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看重的並不是兵權,他所忌憚的這些將領自身的威望與號召力。如果哪一天,他們當中有人想謀權篡位,那麼憑藉他們自身這些年所積累的聲名就能招募到一大批人來推翻他的江山。

反觀“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乃至給功臣建凌煙閣的李世民,他們都是有官宦背景的人物。在古代人的認知裡,後代子孫的發達是有賴於祖先的福廕。而趙匡胤與李世民的祖上家境殷實,的確是有蔭及子孫的恩澤。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他的家中幾代貧農,這樣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說起來,趙匡胤和李世民要比朱元璋有底氣得多。

第二,朱元璋沒辦法和平解除他們的兵權

事實上,趙匡胤與朱元璋還是不一樣的。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地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是因為他本身與這些將領在郭威手下時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而且他敢於把自己的真實目的挑明,這些他曾經的兄弟們還是比較講義氣的。更何況,趙匡胤直言自己所擔心的並不是他們有異心,而是擔心“黃袍加身”這樣的事在他們身上重演,而他們哪怕再不情願,也會為時勢所逼。這樣的理由入情入理,也令他們無話可說。而朱元璋則不然,儘管他一樣有肝膽相照的兄弟,但是他們卻沒有在手握重兵的將領之列,況且朱元璋此人,也不見得能跟誰推心置腹。所以,既然沒有趙匡胤的寬厚與坦然,那麼這樣的方法也就不適合朱元璋了。

第三,朱元璋即便效仿趙匡胤也不奏效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只是罷免了這些將領的統兵之權。而文臣當中大部分來自於原先的後周,並不構成什麼威脅。雖然宋朝開國後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但是當時文臣的地位還沒有那麼高。所以兵權一收回,趙匡胤就高枕無憂了。

而朱元璋之下,手中握有實權的除了一群武將,還有一大幫文臣。值此太平年間,武將還可以找個藉口打發一下,但是文臣是朝政運轉的要員,一旦哪個重要的位置有了空缺,很多事情無人裁奪,效率就開始變低,影響了政治機能的運行。所以文臣也是朱元璋要顧慮的一個因素,想直接“杯酒釋兵權”還是不行的。

第四,功臣們不願意放權。

朱元璋的臣子們跟趙匡胤那幫兄弟還是不一樣的,趙匡胤的兄弟們有的出身將門世家,有的還擔任過地方軍職,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不像那些一直追隨朱元璋的將領,從草根階級到綠林草莽,最後被納入紅巾軍旗下,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打拼上來才有了後來的成就。眼看終於功成名就,正要開始享受成果的時候,想一腳把他們踢開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只有牢牢抓住了手中的權柄,才不會被人斬斷自己的榮華富貴。即便朱元璋要他們放手,沒有找到合理的說辭,他們也是不願接受的。

第五,朱元璋殺功臣的目的並不單一

朱元璋想除掉這些功臣,並不僅僅是為了從他們手裡收回權力,還因為一些功臣仗著自己開國有功就忘乎所以,各種興風作浪。朱元璋是一個痛恨貪腐的皇帝,碰到這樣的臣子,功勞再大也毫無情面可講,觸犯國法就不是解除兵權就能解決的。所以在誅殺功臣的同時,治理腐敗這個大工程也!


ABC經典影視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事件,是各朝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最好的待遇,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皇帝開國後,大批的功臣一般都不會留下活口,除非皇帝內心中認同的,而這些人的功績與獲得的獎勵是成反比的,例如:韓信。韓信幫助劉邦開國後,雖然獲得了封侯的殊榮,可不久後還是被殺,就是因為他威脅到了皇帝老子的地位。明朝的朱元璋比起漢高祖劉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建隆元年,宋太祖平定了叛亂,天下基本平定,可宋太祖憂心忡忡一點都開心不起來,具體原因是由於:北宋剛剛建立不久,居然就有人敢反叛,這樣的事件放到五代十國算不上稀奇,可現在大宋已經建立,宋太祖肯定不希望這樣的局面反覆重演。


大臣趙普是北宋的大才子,精通治國之道,宋太祖非常虛心的請教趙普:唐末後沒有十幾年,為什麼更換了那麼多的王朝?有什麼辦法能抑制這樣的情況發生嗎?我不想讓這樣的悲劇加在北宋的身上。


趙普耐心的回答趙匡胤的問題:唐末後,各地軍閥割據,君弱臣強,這是發生奪權篡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算現在的藩鎮諸侯都是陛下您的兄弟,難免手下強行逼迫他們造反呀,因此只需將軍權收回,大宋必定安穩長久。


宋太祖聽後,立馬擺酒宴將一些把自己扶上皇位的老兄弟,叫到一起喝酒,笑著說:現在大家可謂都是功成名就,可我每天都睡不好覺,還不如你們吶,想當初沒有你們我怎麼可能做到這個位子上呢?


眾人大驚,認為皇上要揮刀斬除異己了,立馬說:皇上天恩浩蕩,天下誰人敢懷有異心,臣以老邁,還請陛下允許臣告老還鄉。此話一出聰明的大臣都紛紛附和,有幾個不長眼的,依舊還想霸佔著自己現在手中的權利。


可皇上聽了這些人的話,只說了一句:告老還鄉老兄弟,可是獲得大批的土地以及爵位但沒有參與政事的權利,不告老還鄉的也罷留在朝廷中便是,朕可以和你們每天敘舊,隨機哼了一聲。這些人聽後全部都選擇了告老還鄉。


因此北宋朝廷能存在很長時間的一個原因就是趙匡胤把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趕回來其老家養老,在各朝各代開國皇帝立馬算的上是比較仁慈的。

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不久,大肆屠殺開國功臣,胡惟庸案、藍玉案、李善長案一樁樁一件件的慘案,直接牽連了成千上萬的開國功臣以及其後代,著名的火燒慶功樓事件雖然是杜撰,可無疑說明了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鐵證。


湯和能夠免於此難的原因很簡單,當初開國之時以湯和的功勞絕對能夠成為公爵,可朱元璋為了測試湯和故意封他為伯爵,這種事情放到誰的身上都會暗地裡數落朱元璋,可他不光沒有,甚至在錦衣衛的監視下大肆誇獎朱元璋。


要知道當時的湯和並不知道錦衣衛在監視自己,因此湯和獲得了朱元璋的好評,免受胡惟庸案以及藍玉案的牽連,要知道當初與藍玉說了一句話的功臣都有可能成為藍玉的同黨,藍玉與湯和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他沒有被牽連可能誰都沒有想到。

朱元璋為何一定要殺功臣,而不像趙匡胤一樣放其回老家安詳晚年

首先要從朱元璋以及趙匡胤當時面臨的處境來看,朱元璋的野心非常大,要想讓自己的子孫長久的將朱家江山萬古流傳,這些人的存在絕對是阻礙,功勞太大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這些人仰仗著有免死金牌,為非作歹,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趙匡胤的威望很高,不然這些節度使當初一定不會把他推上皇位,趙匡胤能夠選擇放其回家就是告訴這些人我活著你們不敢動大宋的江山,我希望你們能夠回老家安享晚年,不回也可以,那就來試試我趙匡胤的手段。


可以看出趙匡胤比朱元璋的度量以及膽子大多了。

朱元璋害怕放虎歸山,等自己死後這些人亂來,可趙匡胤根本不怕,這就是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這些人,而趙匡胤本身就很有實力,這些人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因此可以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害怕這些等自己百年後謀反,這便是二人最大的差距。


摯潷畫畫紅塵


作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偉大的朝代,宋朝和明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都做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作為兩個偉大朝代開創者的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卻因為對待功臣的態度在歷史上的評價有著嚴重的兩極分化。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可以說是和平解決軍權問題的絕佳典範,既沒有產生流血事件,而且也讓宋太祖在史書上留下了千古美名。按理說,熟讀史書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那為什麼他還要這麼做呢?

一,目的不同

從根本上說,趙匡胤是為了解決制度問題,而朱元璋也是為了解決皇權專制問題。

對於趙匡胤來說,當時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自唐末五代以來遺留下來的地方節度使割據自立的問題,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問題。

唐末五代以來,每一個朝代的滅亡無一不和中央集權衰弱、地方割據勢力太大從而起兵反叛有問題。

為了使自己的王朝延續下去,趙匡胤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在形勢穩定下來後解決地方節度使的軍權和財政權歸屬問題,讓中央牢牢把握國家的軍權和財權,從而使地方無兵可叛、無財可叛。


到了朱元璋時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殺掉了大批勳貴並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使皇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沒有了宰相的掣肘,但是陪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形成的淮西勳貴集團對皇權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朱元璋在位時期尚有威信壓制住淮西勳貴,但因為擔心太子朱標沒有辦法在自己死後完全壓制住他們,所以他只能先替太子“拔刺”。

但是當太子朱標去世以後,皇太孫朱允炆完全沒有威信和魄力壓制住他們。再加上淮西勳貴往往居功自傲,未來的小皇帝完全鎮不住他們。為了維護朱家的統治,朱元璋只能殺掉他們。

二,時代背景不同

因為自己皇位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得來的,所以在立國之初趙匡胤受到了很多原有後周各地節度使的挑戰。在身邊將領的幫助下平定這些叛亂後,新上任的節度使在地方根基尚不深厚,因此中央完全有實力和平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由於北宋建國之初只統治者中原一帶地區,內有江南等地割據封建王國尚未平定,外有契丹鐵騎虎視眈眈,此時的北宋正是急需用人之際。如果為了解決中央集權而大殺功臣,肯定會涼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的心。“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上演過。因此如果宋太祖則採用和明太祖同樣的手段,無疑是自斷臂膀。

而明太祖處理功臣則是在天下一統,大局已定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僅軍權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相權也被皇權徹底壓制,這時候的朱元璋完全不能容忍其他任何利益集團來挑戰皇帝的權威。這個時候殺掉功臣不僅不會動搖國本,反而還會加強自己家族對於全國的統治。

三,登基手段不同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前本是後周的統兵大將,後來仗著軍權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了皇位,因此皇位來的不是那麼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讓別人相信自己的皇位是天命所為,宋太祖第一件事要做的肯定是拉攏人心。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則是靠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皇位得的肯定比趙匡胤正。再加上這一過程中培養了朱元璋殺伐決斷的果乾性格和多疑的特性。所以在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就決定了朱元璋對待威脅皇權的功臣的冷酷和無情。

參考資料:《宋史》、《明史》、《名山藏》


青悠論史


一、朱元璋此人性格使然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字國瑞,後名興宗,原名朱重八,因其出生於八月初八,出生於濠州鍾離,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雄才偉略。他的一生勤於政事,朝乾夕惕。據歷史記載,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到深夜才休息,從不因任何事任何節日休息,對自己要求甚高。大大小小各種瑣事也從不假手於人,堪稱時代勞模。如果對歷史上各位皇帝的勤勞程度進行一個排名,朱元璋敢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朱元璋在位期間建樹頗多,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完善了各類刑罰,為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個非常悲慘的童年。朱元璋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了有口飯吃就去給地主放牛。但不幸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弟相繼餓死,朱重八用一塊薄薄的木板拉上親人,來到地主家,希望地主賞他一塊兒地用來埋葬自己的父母,卻遭到了拒絕。親人死了之後也無處下葬的痛楚,讓他痛苦不已。後來在兵荒馬亂亂的年代去做了和尚,但是寺廟裡也養不起那麼多和尚,和尚們也得出去討飯吃受盡了冷眼。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朱重八加入了反抗元朝統治者的隊伍中。後來經過多年的殺伐征戰,朱元璋最終當上了皇帝。從一個放牛娃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經歷了太多太多,他內心深處深深知道這種好日子來之不易。為了能緊緊抓住手中的權力,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受苦,他開始屠殺那些有可能威脅到自己家族地位的開國功臣。

二、朝堂不穩促使他下手

如果要來討論朱元璋誅殺有功之臣的原因,首先我們就必須來了解一下那場幾乎把所有還活著的功臣名將趕盡殺絕的藍玉案。此案牽連之廣,手段之狠令人聞之生懼,談之色變。在洪武25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朱元璋悲痛欲絕,出於對皇長子的喜愛,他捨棄了其他幾位皇子,直接冊立年紀尚幼的皇太孫朱允炆繼太子位。

原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雖然並非馬皇后所生,但是從小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是和朱元璋最為相像的一位皇子,為了他,朱元璋捨棄馬皇后和他所生的嫡子,直接立朱標為太子,可見朱元璋與朱標的感情相當深厚。朱標死後,出於情感的寄託,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允炆能力出眾,學識過人,方方面面都令人滿意,但唯一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問題就是朱允炆的年齡太小了,實在難以駕馭多年來出生入死征戰沙場的群臣。經過多年來戰場的洗禮,留下的名臣宿將都是文能治國武能殺敵的驕兵悍將,只有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的朱元璋才能壓制他們,多年來朱標的太子之威也是在朱元璋的幫襯下才建立,一個小孩子就想讓他們俯首稱臣,簡直做夢。為了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直姓朱,永遠掌握在自己子孫的手中,保障朱允炆的地位穩固,朱元璋將手中的屠刀伸向了這些和他多年來出生入死的功臣。



雁灰殘月天


人總是趨利避害的。朱元璋不敢學趙匡胤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問題。朱元璋出身貧寒,受過諸多磨難,而所謂的磨難幾乎等同於吃虧上當。越是亂世,奸狡之人越多。朱元璋經歷了諸多磨難,對於人性的認識就更加趨向於惡,即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朱元璋對於同自己打天下的部下,從心底裡就不會相信他們會心甘情願地做自己的屬下,而且他們個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好手,即使自己能鎮住他們,可是誰能保證自己死後他們不會造反呢?當初劉邦對韓信的忌憚也不過如此。所以,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在他看來唯一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殺了那些功臣。


寧信度


朱元璋和其他開國皇帝大不相同,宋朝廢武尚文,經蒙元鐵蹄後被後代帝王深深借鑑了,大明國運拔地而起後,朱元璋的作為並非是不顧國之棟樑而不顧,而是以自己出身貧賤但最後立國以來,所開創的明朝風格大大格格不入才進行的"整頓"。對腐敗的痛恨恰恰說明了明朝不僅對外強悍對內也是猛烈。宋朝的文治雖然有其歷史地位,但不代表洪武開朝後不重文官,只是對於文官腐敗有"怒其不爭"的感覺。


衡水景阜圈


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功臣對王朝的長治久安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要無情地清洗。尤其對其子孫構成威脅的人,必須除之而後快。

而朱元璋大殺功臣,一說認為性格使然,常年的征戰,廝殺,讓朱元璋變得敏感異常,猜忌心大發,不僅對文臣武將痛下殺手,甚至大搞"文字獄",殺人幾乎不需要理由。

另一說是出身問題,朱元璋出身卑微,無法快速形成自己的政治體系穩固皇權,容易形成多個權力中心,擔心功臣手握大權,加之這些勳舊大多功高震主,必須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