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牌坊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內,方圓400公里,東鄰襄陽市,西接十堰市,背靠神農架林區,面臨丹江口水庫,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臺。與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一道,被稱為道教四大名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道觀

武當山一峰擎天,眾峰拱衛,既有泰山之雄又有華山之險。山勢奇特,懸崖、深澗、幽洞、清泉星羅棋佈。天柱峰海拔1612米,居七十二峰之首。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築遍及全山,規模宏偉。相傳上古時,玄武在此得道昇天。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是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之秋

據記載,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丰等道家高人均在武當山修煉。北宋書法家米芾曾贊武當為"天下第一山"。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分佈眾多的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蹟。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並影響至今。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其主要名勝古蹟有: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玄嶽門

一、玄嶽門

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治世玄嶽”牌坊。系石鑿仿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牌坊,高12米,闊14米。坊柱高6米,柱周設夾杆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嶽”。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與雲板,寬闊高聳的正樓與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為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美。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之珍品。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龍虎殿

二、紫霄宮

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紫霄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下而上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道家建築群。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紫宵大殿

紫霄大殿為紫霄宮的正殿,是武當山保存下唯一重簷歇山式木結構殿堂,也是我國古建築中屈指可數的抬梁式大木結構的道教建築。整座大殿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構思巧妙,藝術風格協調統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獨具風貌。大殿正中神龕供奉真武神像為明代泥塑,彩繪貼金,高4.8米,是武當山尚存最大的泥塑像。大殿還供奉著一尊明末清初紙糊貼金神像,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紙糊神像,它集聚了中國古代紙糊、雕塑、貼金、彩繪、防腐等工藝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對研究中國古代紙糊工藝有很高的價值。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南巖宮

三、南巖

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位於獨陽巖下,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1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殿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簷歇山式,後坡依巖作成懸山式,簷下斗栱均作兩跳,有遼金建築斗栱的明顯特徵。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南巖天乙真慶宮石殿

四、太子坡

又名復真觀,位於獅子峰前,是武當建築群中基本保持當年規模的一個較大單元。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太子坡

五、金殿

位於天柱峰頂端,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武當山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明成祖朱棣將“太和”二字用於武當山,命名為“大嶽太和山”,將山頂金殿命名為“大嶽太和宮”,意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宮太和殿與武當山太和宮同為一體,意味著朱棣坐鎮的江山穩固。金殿採用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面闊、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是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重80 餘噸。重簷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造型生動逼真。下設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簷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雲、旋子等裝飾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岩砌築的石臺,周繞石雕欄杆,益顯莊嚴凝重。金殿是分件鑄造,榫鉚拼焊,連接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雖經歷五百餘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絢麗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金頂

殿內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是武當山上現存最美的一尊真武神像,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將侍立兩側,十分壯觀。武當山金殿由九種金屬冶煉鑄造的合金銅殿,俗稱九花銅,是中國現存元、明、清幾座鑄銅殿堂中最華麗、製作技藝最精美的一座,具有極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雲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