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變金山——景東縣核桃產業發展巡禮

青山變金山——景東縣核桃產業發展巡禮

青山變金山 李世華 攝

授衣九月,秋高氣爽。此時的景東,看山山綠,看水水清。綿延的哀牢山翠綠蔥蘢;雄峻的無量山蒼勁給力;果實累累的核桃樹遍佈鄉野。走進漫灣鎮溫竹村慢壯小組,滿目皆綠,山坡上、溝壑間,到處是長勢喜人的核桃林。果農們採摘、裝袋、上車,忙得不亦樂乎。董連軍家的核桃收購點一袋袋待剝的核桃青果碼得山一樣高,村民忙著剝殼、稱重、烘乾……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場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景東縣在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同時,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在西南邊陲的國土上繪就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民生改善、環境優美的美麗畫卷。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調研 李世華 攝

三大舉措 著力打造“一縣一業”

景東彝族自治縣是雲南省50個核桃重點種植基地縣之一。景東縣委、縣政府立足山區發展優勢,把核桃產業定位為“一縣一業”的高原特色產業,按照“生態立縣,核桃富民”戰略,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建設完備的生態體系、繁榮的森林文化體系為根本,以提升森林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採取三大舉措,重拳打造核桃產業。

領導掛帥。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核桃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核桃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決策和重大問題。

政策保障。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2010—2015年核桃產業發展規劃》、《關於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建設無量山、哀牢山綠色生態經濟帶的意見》、《關於推進有機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相關文件,為大力發展核桃生產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依據。

資金到位。縣林業主管部門積極向國家、省、市爭取項目,整合項目資金全面開展核桃基地建設。從1998年到2019年,全縣共投入中央、省級項目資金1.25億元,市、縣扶持資金400萬元,支持核桃產業發展。經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引導,“靠山吃山,養山護山”、“種下核桃樹,走上致富路”已成為全縣山區農民的共識。

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發展,核桃產業已成為景東縣精準扶貧的精準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2019年,全縣19255戶建檔立卡戶有12605戶種植核桃70206畝,投產42123畝,產量3717噸,產值5054萬元,建檔立卡戶戶均核桃收入4016元。

十大工程 推動核桃產業發展壯大

縣林業主管部門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核桃提質增效、木本油料林建設、中央造林補貼等十大工程,全力推動核桃產業發展,一個青山綠水、生態優美的“核桃村”“核桃嶺”正在成形。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乾製 李世華 攝

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以來,全縣完成退耕還林任務357223畝,發展核桃種植161390畝。工程覆蓋13個鄉鎮 121個村21390 戶農戶8.41萬人。

天保工程。縣林草局利用天保工程項目資金,合理安排核桃種植,從2000年至2018年全縣共實施天保工程發展核桃29787畝。

核桃提質增效工程。採取“科學施肥,病蟲防控,整形修剪,無煙烘烤,疏密扶壯”等提質增效措施,分批分期培訓核桃種植戶,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核桃品質。

木本油料林建設工程。發展核桃179624畝。

中央造林補貼工程。發展核桃7323畝。

精深加工工程。扶持力奧公司核桃乳飲品廠引進先進的生產線,提高核桃附加值,延伸產業鏈。

良種苗木工程。加快核桃育苗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以核桃為主的良種苗木基地,給予苗木補助。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收購 李世華 攝

生態品牌打造工程。推進核桃產品精深加工、精選保鮮、精美包裝等體系建設,形成一批品種對路、檔次較高、有機綠色的核桃產品,全力打造名優無公害品牌。2009年“景東核桃”獲無公害農產品證書;2014年“景東核桃”獲地理標誌商標的註冊;2017年完成“無量之子”和“壯壯桃桃+圖形”第29、31、32、35類商標註冊,完成“景東核桃+圖形”第29、31、32類地理證明商標註冊,完成“景東核桃”5個圖文著作權(版權)註冊,完成“景東核桃”9個核桃外包裝外觀專利註冊;在2018年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景東核桃排名102名、品牌價值3.72億元。

核桃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核桃市場體系,構建以核桃為重點的林產品營銷市場網絡;支持企業、合作社、協會開展營銷業務,加強產品推介;充分利用廣告、會展、商務洽談、傳媒等各類平臺開拓市場。

基礎配套建設工程。整合林業項目資金,加大核桃集中種植片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入,採取政府投入為主、鄉村扶持的方式,用先進的生產方式、產業化的發展理念,加快核桃產業發展。

提質增效 促進經濟效益日益增長

景東縣是一個有著26種民族的國家級貧困縣,山地面積佔95.5%。如何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百姓脫貧致富,做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承?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念好山字經、作好林文章”作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立足點,圍繞建設“特色林產業發展基地縣”的戰略目標,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千方百計引導群眾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核桃產業。2019年,全縣13個鄉鎮135個村1467個村民小組4萬多農戶種植核桃59.4萬畝,投產28.7萬畝,乾果產量10927噸,綜合產值突破5億元。不僅如此,景東縣還有核桃加工企業1個、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70個。核桃產業成為全縣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其經濟效益日增益長。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剝皮 李世華 攝

景福鎮岔河村是景東縣核桃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個村。2019年,全村463戶農戶有420戶種植核桃10978畝、產量238噸,收入560萬元,其中,113戶貧困戶種植核桃865畝、產量36噸,總收入84.7萬元。一輩子與核桃打交道的鳳冠山村民小組杞仕進說:“我從21歲就開始種植核桃,現在已經種了40年。2017年核桃提質增效21畝,產量增加200公斤左右,補貼家用全靠這棵核桃樹了。”幹河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安兵靦腆地說:“我家實施核桃提質增效9畝,核桃的質量比原來更好、賣樣也好,價格也賣得起,核桃收入比原來增加了千餘元呢。”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核桃加工作坊 李世華 攝

漫灣鎮溫竹村有454戶農戶,戶戶有林地,家家有核桃,全村種植核桃1.02萬畝,戶均有核桃22.5畝。2019年,全村核桃鮮果產量1400噸,產值280萬元,戶均收入6167元。曼壯小組董連軍1993年種植核桃3畝,現在已發展到58畝,每年可摘核桃10多噸。董連軍從2016年開始加工核桃乾果外銷,除了自家核桃外,還收購村裡的核桃,方便了農戶也惠利了自己。他說:“2019年,我收購核桃鮮果110噸,支付給來打工農戶的工資1.6萬元,預計可賺7萬元左右。縣林草局技術員來教我們科學施肥,病蟲防控,整形修剪、無煙烘烤等技術,我的烘烤技術大有長進,烤出來的核桃賣樣好,不愁銷。”

漫灣鎮安召村監督委員會主任吳正科說:“我們安召村478戶種植核桃1.01萬畝,全村有60%的建檔立卡戶就是靠核桃產業脫貧的。大村組建檔立卡戶何德香家種植核桃110畝呢。”

得益於核桃資源優勢,何德香於2017年成立“普洱漫德香茶業核桃家庭農場有限公司”,2018年收購加工外銷核桃收入260萬元,純收入突破50萬元。她還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近打工,讓他們獲得務工收入6萬元。像何德香這樣的核桃收購商,安召村就有25戶。大村組建檔立卡貧困戶何德松長期在何德香家打工,每年工資收入1.2萬元,加上家裡的核桃、茶葉等收入,2018年如期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

生態增綠 實現生態環境絢麗轉變

生態興則文明興。

實現貧困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產業扶貧是根本之策,保護生態是根本之基。景東縣委、縣政府以“生態立縣,核桃富民”為戰略,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在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發展產業的同時,不斷深化生態環境保護認識,咬定目標,久久為功,打好生態治理、脫貧攻堅“兩大戰役”,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景東建設,著力守護良好生態壞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1986年開始,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天保工程、核桃提質增效、木本油料林建設、中央造林補貼項目工程,全力推進核桃產業發展,使全縣森林覆蓋率從53.2%增加到70.73%。

錦屏鎮新民村有1棵距今500餘年的核桃樹,是無量山系中發現的最大、最老、最完整的“無量山核桃王”和“雲南大泡活化石”。這棵核桃樹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依舊枝葉繁茂,年復一年的生長、結果。在無量山的滋養下,景東核桃傳承百年而蓬勃發展。

青山变金山——景东县核桃产业发展巡礼

無量山核桃王 李世華 攝

一樹核桃,金果玉葉,綠了山頭,富了百姓。連日來,當我們走進景東的山區村寨時,傾聽到的是景東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真實心聲,感受到的是景東大地孕育的勃勃生機。正在核桃林下除草的新民村大麥地組張海平為我們講述了他家變遷的故事: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麥地,這裡山高坡陡,氣候寒涼,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村鄰百姓以砍柴、燒炭、賣明子為生,山林砍後種青稞、種玉米,種了幾山幾窪,到頭來也只是種一坡收一蘿,填不飽肚子。那年,景東縣實施退耕還林,我們小組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46戶人家全部搬遷到縣城附近居住,並在原來的荒山荒地種植核桃200多畝。因為搬到城附近,農閒的時可以到城裡打工。我主要是到工地裡砌磚,老婆到工地裡提沙灰,每年打工收入5萬元,賣核桃收入6000元,加上賣豬賣菜,一年到頭收入有7萬多元呢。現在的日子好過了,吃得飽,穿得暖,蓋了新房,還有了存款。不打工的時候就上山來管管核桃,來老家呼吸新鮮空氣,身體也好了。真的要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國家……”

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山歡人也笑。經過20多年的發展,睿智的景東人用勤勞的雙手掘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強、群眾富、具有景東特色的核桃產業振興新路子,昔日的荒山荒坡已經披上了綠裝,變成了“綠色銀行”。

雲南網通訊員 張平 李世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