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玉葉”綠了山頭富了百姓

雲南網訊(記者 包濤 通訊員 張平 李世華)普洱市景東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山地面積佔95.5%。如何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百姓脫貧致富,做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承?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念好山字經、作好林文章”作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立足點,圍繞建設“特色林產業發展基地縣”的戰略目標,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千方百計引導群眾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金果玉叶”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收穫核桃

據悉,2019年,景東全縣13個鄉鎮135個村1467個村民小組4萬多農戶種植核桃59.4萬畝,投產28.7萬畝,乾果產量10927噸,綜合產值突破5億元。不僅如此,景東縣還有核桃加工企業1個、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70個。核桃產業成為全縣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其經濟效益日增益長。

景福鎮岔河村是景東縣核桃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個村。2019年,全村463戶農戶有420戶種植核桃10978畝、產量238噸,收入560萬元,其中,113戶貧困戶種植核桃865畝、產量36噸,總收入84.7萬元。一輩子與核桃打交道的鳳冠山村民小組杞仕進說,“我從21歲就開始種植核桃,現在已經種了40年。2017年核桃提質增效21畝,產量增加200公斤左右,補貼家用全靠這棵核桃樹了。”幹河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安兵靦腆地說,“我家實施核桃提質增效9畝,核桃的質量比原來更好、賣樣也好,價格也賣得起,核桃收入比原來增加了千餘元呢。”

“金果玉叶”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分揀核桃

漫灣鎮溫竹村有454戶農戶,戶戶有林地,家家有核桃,全村種植核桃1.02萬畝,戶均有核桃22.5畝。2019年,全村核桃鮮果產量1400噸,產值280萬元,戶均收入6167元。曼壯小組董連軍1993年種植核桃3畝,現在已發展到58畝,每年可摘核桃10多噸。董連軍從2016年開始加工核桃乾果外銷,除了自家核桃外,還收購村裡的核桃,方便了農戶也惠利了自己。他說,“2019年,我收購核桃鮮果110噸,支付給來打工農戶的工資1.6萬元,預計可賺7萬元左右。縣林草局技術員來教我們科學施肥,病蟲防控,整形修剪、無煙烘烤等技術,我的烘烤技術大有長進,烤出來的核桃賣樣好,不愁銷。”

漫灣鎮安召村監督委員會主任吳正科說,“我們安召村478戶種植核桃1.01萬畝,全村有60%的建檔立卡戶就是靠核桃產業脫貧的。大村組建檔立卡戶何德香家種植核桃110畝呢。”

得益於核桃資源優勢,何德香於2017年成立“普洱漫德香茶業核桃家庭農場有限公司”,2018年收購加工外銷核桃收入260萬元,純收入突破50萬元。她還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近打工,讓他們獲得務工收入6萬元。像何德香這樣的核桃收購商,安召村就有25戶。大村組建檔立卡貧困戶何德松長期在何德香家打工,每年工資收入1.2萬元,加上家裡的核桃、茶葉等收入,2018年如期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

“金果玉叶”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核桃樹

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山歡人也笑。

“現在的日子好過了,吃得飽,穿得暖,蓋了新房,還有了存款。不打工的時候就上山來管管核桃,來老家呼吸新鮮空氣,身體也好了。真的要感謝我們的黨,感謝我們的國家……”一樹核桃,金果玉葉,綠了山頭,富了百姓。景東人用勤勞的雙手掘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強、群眾富、具有景東特色的核桃產業振興新路子,昔日的荒山荒坡已經披上了綠裝,變成了“綠色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