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一位浙江大學教授,他把景東當成家,6年來,記不清多少次在相隔2600公里的浙江與景東之間往返,他樂此不疲,只為做足大山文章,為景東脫貧攻堅做貢獻。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他就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和浙江大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教授、景東野生菌資源開發首席專家陳再鳴。陳再鳴來到景東後,瞭解到農戶上山採菌往往是“一鍋端”,這種粗放採摘模式既破壞資源,又使野生菌商品性差、不利存放,價格低。“要想發展景東的野生菌產業,一定要摸清資源家底。”陳再鳴說,於是他就馬不停蹄地與當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在大山中穿梭。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據陳再鳴介紹,景東已經檢測到野生菌樣本有15000多張,初步分類,鑑定有5000多種,其中可食用的珍貴野生菌有130多種,景東可食野生菌佔了整個雲南大概80%多一點。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在海拔2300米的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徐家壩監測站內建立了浙江大學景東野生菌資源研發中心、浙江大學景東野生菌資源開發首席專家工作室和浙江大學景東哀牢山自然保護區野生菌監測站,陳再鳴教授開啟了與“小香蕈”的不解之緣,為景東野生菌開發“造血”。就這樣,經過不斷地探索、研究,陳再鳴教授帶領首席專家研究團走出了一條“大學+政府部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六位一體的科技、產業扶貧新路子。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陳再鳴說:“我們做這個六位一體科技產業幫扶的模式,就是為了形成一個全產業鏈,通過種源的培育、基地的馴化,一個品種一個品種來培育,每一個品種都是有景東特色的。”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經過6年努力培養,陳再鳴和本土研發團隊成功獲得了景東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靈芝“白肉靈芝”等5個野生菌純菌種。如今6處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規模化生態栽培。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當陳教授看到景東漫山遍野的桑樹時,發展景東桑枝靈芝產業的思路就應運而生。於是,陳教授為景東引進浙江的兩家合作社,到景東種植靈芝,建立示範基地,為當地提供60餘個工作崗位,讓浙大校友企業收購靈芝孢子粉,讓利菇農,為種植戶打下“鎮定劑”。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錦屏鎮白羊田村民王仕章告訴記者:“合作社就在家旁邊,我們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門口打工賺錢就可以了,還可以照顧娃娃和老人,家裡面也有照應,每個月的收入有2000元至3000元不等。”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錦屏鎮白羊田村民楊國蘭說:"我家的地租給(合作社)6分多,就800多塊錢,這裡做好回家早也可以做一些,對於我們還說還是方便,可以打工賺錢。"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6年過去,靈芝項目已為景東農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現在5處栽培基地,約60畝的栽培面積,預計今年為種植戶帶來近600萬的產值。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經過浙江大學和景東縣自然保護局的技術指導,我們種植的金枝1號,今年的長勢還是可觀的,經過訓化種植出來的靈芝,比野生的靈芝營養價值更高,經過深加工,破壁靈芝孢子粉很受消費者的青睞。”景東縣綠寶靈芝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員葉大富說。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6年帶來的改變,對景東來說,可謂是脫胎換骨,野生菌馴化及生態栽培,為景東產業扶貧開拓了思路。而對於陳再鳴教授而言,每每說起景東,他都有道不完的感受,把景東當成了第二個故鄉。

在景東和野生菌打交道的“大山土地公”


陳再鳴副教授說:“只要有景東的文字報道,圖像報道,長臂猿的報道,我都非常關心,我的手機和書上都是這些東西,從心底裡把景東野生菌資源把它發揮好,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心願。”(王格子陽 盧東 /文 李茜 李續京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