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映先熱的中國女排,能帶領國產體育電影出圈嗎?

影片《中國女排》近日曝光了一款“上場”版預告片,鞏俐飾演的郎平在預告中正式亮相,片中郎平一邊回憶著自己當球員時與隊友一起苦練的場景,一邊以中國女排主教練的身份走向賽場,“達康書記”吳剛飾演的郎平恩師袁偉民也首次出現。雖然沒有一句對白,鞏俐憑藉複製粘貼般的演技,用一個背影就還原了郎平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中國女排》由陳可辛執導目前已定檔2020大年初一,黃渤也將在其中飾演前女排教練陳忠和。而在今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奪得了世界冠軍,承包了9月微博熱搜的中國女排成為體育領域最強IP之一。絕佳時機下推出的《中國女排》能否讓國產體育電影從此走上花路呢?

未映先熱的中國女排,能帶領國產體育電影出圈嗎?

體育題材和以前的動畫題材,現在的恐怖題材一樣,一直以來披著小眾加不太掙錢的外衣在國產電影市場有著一個尷尬的地位,近些年雖然有新作品,但幾乎沒有爆款作品出現。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產體育電影是票房保證,不僅叫好又叫座,甚至因為體育電影的廣受好評,推動了中國體育的發展。

自1934年《體育皇后》,《冰上姐妹》、《女籃五號》等眾多代表作活躍在群眾的文娛生活中,而後1981年以女排為題材的《沙鷗》上映後,讓大眾對於排球等新興體育項目重視起來,隨著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舉辦,中國體育事業走上輝煌。

而國產體育電影並未乘勢而起,步入21世紀之後,體育電影反而往喜劇、娛樂方向發展,出現《少林足球》、《大灌籃》、《扣籃對決》、《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等影片,體育精神不足,娛樂過多,也就失去了體育電影的本質,最終讓體育題材走進觀眾盲區。

華誼兄弟充滿信心投資的《我是馬布裡》,是國產體育電影最後一次嘗試,然而在17年上映後僅獲得889.8萬票房收入。 近幾年票房最高的兩部國產體育電影是13年上映的《激戰》和15年上映的《破風》。雖然都是彭于晏主演,為了拍攝效果,彭于晏認真學習相關體育運動,專業的影片也沒能出圈,最終《激戰》票房1.18億,《破風》票房1.45億。

未映先熱的中國女排,能帶領國產體育電影出圈嗎?

沒能激起浪花的體育電影,只能默默淡出市場。體育題材電影存在天然短板,受眾面較窄,因而很難達成高的票房回報。而且體育電影對導演和演員的要求也很高,如何營造大場面的激動人心,如何讓演員完成專業的體育動作都為拍攝增加了許多難度。《激戰》和《破風》是由林超賢執導的,曾成功拍出《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的林導都沒能挽救的體育題材電影步履維艱。

難拍又不能保證掙錢,自然沒有公司願意投資拍這類天花板極低的電影,致使國產體育電影產量遠低於其他類型電影。

然而美國電影市場自第一部體育題材電影后,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體育電影輸出,體育電影在奧斯卡的表現同樣讓人驚豔。

未映先熱的中國女排,能帶領國產體育電影出圈嗎?

2004年《百萬美元寶貝》堪稱在奧斯卡最為成功的體育題材電影。這部以拳擊為主題的電影獲得第77屆奧斯卡的7項提名,並最終斬獲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4項大獎。

《洛奇》也是拳擊題材,獲得了9項提名,並斬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三項大獎。

2017年花樣滑冰題材影片《我,花樣女王》獲得三項提名,斬獲最佳女配。

2018年上映的攀巖紀錄片《徒手攀巖》拿下了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還有自行車題材的《告別昨日》、棒球題材《點球成金》、摔角題材《摔角王》、橄欖球題材《弱點》等都在奧斯卡中表現亮眼。

2017年摔跤題材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電影市場,最終瘋狂的拿下了近13億的票房,豆瓣、貓眼評分分別達到9.0分與9.8分。此後,俄羅斯籃球題材電影《絕殺慕尼黑》在19年中國市場取得8500萬票房,也成為了18-19年最高票房的體育電影。隨著這兩部進口電影的成功,體育題材刷了一波存在感,也為體育電影埋下種子。

除了《中國女排》,陳可辛還執導以李娜為原型的網球題材電影,預計也將於2020年上映。恆業影業攜手國家體育總局重磅打造的《中國乒乓》、短道速滑傳記電影《我心飛揚》都已正式立項。隨著幾部國產體育電影的接連上映,或許將讓中國體育電影市場煥然新生。

未映先熱的中國女排,能帶領國產體育電影出圈嗎?

國內電影市場不斷帶來驚喜,軍事題材、國產科幻題材、國產動畫,乃至主旋律獻禮片,以往影院幾日遊的影片都憑藉過硬的質量成功抬高類型天花板,觀眾對影片的認知正大步跨向成熟。

21世紀一直並未出現一部現象級國產體育電影,當以往的阻礙不再是阻礙,中國體育電影將進入全新的時代。


CINEMA視界,做中國電影產業的瞭望筒與催化劑。直面發行的跌宕,靜觀放映的升漲。在資訊與現象中,發現未知探求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