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梅貽琦([méi] [yí] [qí])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

1

1889年(光緒十五年)12月29日,梅貽琦生於天津的書香世家。父親梅曾臣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

1904年進入南開學堂,因品學兼優,頗得張伯苓賞識,最後以全校第一成績畢業,被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

1909年(宣統元年),首批庚款留美生考試放榜,一共有630人報考,他在被錄取的47人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績。

之後到美國,梅貽琦攻讀電機系,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

於1915年,26歲的他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回國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曾有這樣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留學歸國後在清華教書。

可他天性寡言,不喜講話,因此每天頻繁地講課令他身心俱疲。

這位年輕人心情苦悶,便轉向自己的前輩訴苦,說不想幹了。

前輩一聽,勃然變色,問:

“你教多久了?”

“半年了。”

“才半年,怎麼就知道自己沒興趣?年輕人要有點耐性。回去教書!”

正是這一勸,就勸出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大學校長梅貽琦,並且這校長一當,就是17年。而這位前輩就是他的恩師張伯苓。

2

1931年底,清華大學迎來了新掌門人——42歲的梅貽琦。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在校長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後,梅貽琦從美國回來,走馬上任。

這個現在可是不好當的,前任校長羅家倫是個年少得志的國民黨黨員。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 羅家倫

他在任期間,每天穿著國民黨少將軍服,大肆在校園內宣傳國民黨黨義,試圖將黨義嵌入教科書中,還強迫學生們軍訓,接受馴化。對不合自己心意的言論動輒予以打壓。最後被迫當眾辭職,被學生們趕出校門。

在他之後,教育部又派了三位校長,剛到清華任職,就被老師和學生們趕出校門。

箇中關係,錯綜複雜。

學生提出,新校長要滿足五個條件:

1、沒有黨派色彩。2、知識淵博。3、要有很高的威望。4、人格要高尚。5、能實實在在發展清華。

但是當時的情況並不僅僅要符合師生的;還有有美國的背景,獲得美國使館的認可(清華前生就是留美預備學堂);同時還得兼顧教育部的不反對,在政治立場上沒問題。

梅貽琦在就職演說上,發表了著名的“大樓與大師”的言論: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他說,辦大學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研究學術,一個是造就人才。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一個是要有設備,另一個是要有教授。

“設備這一層,比較容易辦到,可是教授就難了。一個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並不在於它有多少幢大樓,而在於它有多少個大師。”

提出要延攬人才,尊敬在校的教授。

梅貽琦不斷削弱自己的校長權利,奉行“教授治校”原則。

每次學校遇到什麼問題,先讓教授們自己開會討論,一旦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他會堅決執行,落實到位。

這就是梅貽琦在清華竭力推行的民主制,他成功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三會組成的行政體系,以“無為而治”的方式介入校務。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之後的幾年裡,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梅貽琦一直深受當時師生們的愛戴。

有人問他,為什麼清華師生趕走那麼多校長、教授,為什麼他那麼受擁戴,秘訣是什麼?

他卻半開玩笑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3

“對知識分子心態瞭解之深,當時少有如他的人。”

梅貽琦在禮聘教師方面,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早年在做教務長時,清華欲成立國學院,就是梅貽琦親自延聘教授。

在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名單之中:留美博士趙元任,前清國學大師王國維,維新領袖梁啟超和無任何文憑的陳寅恪。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陳丹青畫作《國學研究院》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校長曹雲祥對於陳寅恪的聘任猶豫不決。

梅貽琦力排眾議:“此導師之職位,非陳寅恪不可,雖無一紙文憑,卻是三百年來不出一個的大師。”

清華的任人唯賢,不拘一格,正是從梅貽琦這裡開始的。

還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先生;1927年王國維在頤和園自殺,也是梅貽琦親自去園內收殮並料理後事的。

延攬人才的誠意在華羅庚身上得到極好的體現。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數學大師華羅庚

華羅庚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人,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

20歲時,他以一紙論文轟動數學界。

清華數學系主任熊慶找到梅貽琦:

“不知這個年輕人你聽過沒,這樣的才華是絕世罕見的,如果我們能讓他進清華接受教育,以後必將在數學界有偉大的建樹。”

“聽你的”

“不過事情有點麻煩,他只有初中文化,會不會影響太大,不怕教育部說我們清華亂來?”

梅貽琦擺擺手,讓他只管做。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就這樣華羅庚被破格召進清華大學加以培養;又破格從一位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而且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破格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未經講師、副教授兩級職位而被聘為教授,上述過程大多是在梅貽琦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清華從一個名氣大但無學術之實的高校,躍升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大學。日後從這裡走出的學生,不少都是譽享全球的大師。

4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大學者陳寅恪曾評價說:

“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貽琦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而葉公超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他。

1935年12月9日,北京各大學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史稱“一二·九運動”。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一二九”學生運動

數千名軍警衝進清華大學抓人,他們先找到了校長梅貽琦,要求馬上提供住宿名單。

梅貽琦一言不發、默默地交出名單,讓在場的師生都驚呆了。

隨後,讓校工斷掉了全校的電,一片漆黑的清華校園,他悄悄轉移走了名單上的所有學生們。

軍警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在黑暗中搜尋了很久,卻發現名單上的人員和地址根本對不上號。

最後梅貽琦很詫異的對來人:“不好意思,慌亂中,拿錯了,那是前年的名單”

朱自清,聞一多,吳晗,這些國民政府最為痛恨的眼中釘肉中刺,都被梅貽琦留在了清華。

大師雲集,成為了清華最引以為傲的學術資本。

5

有人說梅貽琦的一生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帶領中國教育走向世界頂尖水平。

他不光奠定了清華百年來的風骨,也是西南聯大最重要的掌舵人。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國立清華大學被迫遷到湖南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被迫西遷到雲南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寡言的梅貽琦講過這樣一段“高調”的話:

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說一句“掌告無罪”。

清華如此風範,在西南聯大期間,依然延續,並無間斷。

正如梅貽琦所說:“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在大師之大。”

那時候的西南聯大,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真正擔當得起“國之重器”的稱謂。

每次提起西南聯大,就會必稱它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

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在抗日戰爭八年的時間裡,它一共培育了3882名學生。

這當中,就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各學科的開創者、100多位人文大師。

正如從西南聯大畢業生的楊振寧所言:“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雖僅存在了8年,但她培養的人才對新中國的貢獻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文學教授中,有國學很深的學者,有學貫中西的大師,有著名的詩人,如陳寅恪、錢鍾書、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陳岱孫、潘光旦、金嶽霖、錢端生、馮友蘭、聞一多等。”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1939年,梅貽琦全家在昆明東寺街住所合影。後排左起:梅貽琦、韓詠華


6

西南聯合大學,到達昆明後。當時聯大有三個常委,張伯苓和蔣夢麟都在重慶做事,真正管理聯大的人只有梅貽琦一位。

很多事,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幫助。梅貽琦三天兩頭往省政府跑,找時任省政府主席的龍雲幫忙。龍雲也事事盡心盡力的去做,因此兩人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西南聯大辦了一個教學質量高的附中,許多人都想把孩子塞到這所中學。

但是鐵面無私的梅貽琦有一個準則:以成績說話,差1分也不能錄取,誰說情也沒用。

龍雲的女兒龍國璧、梅貽琦的小女兒梅祖芬都報考了這所學校。

龍國璧名落孫山。

龍雲的夫人私下裡找過梅貽琦求情,未果

曾給予聯大許多支持的龍雲,認為梅貽琦太不給面子,親自去找梅貽琦。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梅貽琦笑了,對龍雲說:“主席您不說,我也知是何事,孩子沒有考上,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

“校長,您看是否能通融一下,破格錄取。”

“主席,若是可以,貴夫人前日和我說時,我便可以定了,規矩不能破啊,否則,治學怎可嚴謹。孩子只差一點就考上了,說明實力還是有的。這不,輔導老師我都找好了,潘老師每晚登門給你家孩子輔導,有潘老師輔導,明年定能高分考上。(一年的輔導費是梅貽琦自掏腰包的)

話已經說到這個分上了,雖有不滿,但也無話可說。

後來龍雲的秘書長對他說:“我打聽過了,梅校長的女兒也未被錄取。”

龍雲頓時對梅貽琦的不滿,煙消雲散,還多出了十二分的敬佩。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西南聯大畢業證書


7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1947年清華大學校慶,四校的領導合影。左起分別為: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子堅

1948年12月,梅貽琦為了保住清華大學的庚子賠款基金(這筆數額巨大錢,當時在美國),離開了大陸。

1955年,梅貽琦從美國去臺灣,繼續籌辦清華大學,但他說:“真正的大學仍應該在北平清華園”

梅貽琦和夫人韓詠華路過香港,主動說起當時離開的情形:

“1948年底國民黨給我一個極短的通知,什麼都來不及就被架上飛機,飛到南京。當時我捨不得也不想離開清華,我想就是共產黨來,對我也不會有什麼,不料這一晃就是幾年,心中總是念念不忘清華。”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梅貽琦先生晚年病中

1962年5月19日,73歲的梅貽琦在5月19日與世長辭,安葬在臺北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山頂上,墓園取名為“梅園”。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 梅貽琦校長安息的“梅園”(于右任先生題字)

誰能想到,就這樣一位名字在民國教育界如雷貫耳,學術地位超然 ,曾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的人物,住院期間,連藥都買不起,喪葬費居然是靠校友募捐才解決的。

梅校長執掌清華基金幾十年,手裡握著一筆鉅款,怎麼可能會窮酸至此呢?

辦完喪事不久,清理遺物時,他的家屬打開了梅貽琦生前經常隨身攜帶,視為珍寶,但從未當眾打開,不知道里面裝著什麼東西。

一個隱藏了幾十年的秘密被揭開了:裡面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摺,只是一個賬本——清華基金的賬本。

幾十年來清華基金的每一筆用處,他都記錄得明明白白,沒有一處疏漏。所有的錢,他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沒有一分落入私囊。

這就是他寶貝了一輩子的東西。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說:梅貽琦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所有的話都在病床上講完了,也就無需寫什麼遺囑了。

胡適是公認的大師,新文化運動的巨擘,但從來沒有人稱梅貽琦為“大師”。他也從不覺得自己有資格稱什麼“大師”,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師。

梅貽琦:帶“破爛學校”攀上中國高校的珠峰,8年培養出171位院士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一直在身體力行地踐行。

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