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共和國共成長|鍾南山 抗擊“非典”領軍人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鍾南山 抗擊“非典”領軍人

這些年來,鍾南山一直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霧霾治理、室內空氣汙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敢於發聲、傳遞真知。

本刊記者 梁偉

他投身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進中國呼吸病學發展邁向國際前沿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非典疫情中,他率先帶領團隊投入救治行動,確立廣東病原學,組織廣東非典防治研究,獲國際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搶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參與制定衛生部治療方案。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當年的非典疫情,讓舉國“談非典色變”的同時,也記住了“鍾南山”這個名字。

2002年12月22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研所接診的第一例非典患者是從廣東河源市人民醫院轉來的,隨後患者出現呼吸衰竭,隨行醫生、護士和司機也發生感染。2003年1月,河源市人民醫院多名醫務人員染病。廣東省內接連出現相同病例,截至2003年1月20日,中山發現28例此類病人。21日鍾南山趕到中山,會同廣東省衛生廳專家組,對病人進行會診和搶救。22日,專家們起草《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調查報告》,首次將這一怪病命名為“非典型肺炎”。隨後,鍾南山被任命為廣東省非典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鍾南山態度很明確:“病人的生命重於一切。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他不顧生命危險,夜以繼日地工作,一連38個小時沒閤眼。他累倒了、發燒了,左上肺有炎症,全身乏力,但據觀察體會,他認為,自己得的不是非典。為免影響士氣,他選擇在家治療,5天后,肺部陰影消失。休息了兩天,他回到醫院。

鍾南山和攻關小組全力以赴鑽研疾病的救治方法。在醫學界,用類固醇治療病毒性感染是大忌,對病人使用皮質激素,也與傳統治療肺炎的方法相反。但鍾南山將以上措施寫入《廣東省醫院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3月9日下發各地市與省直、部屬醫療單位。

鍾南山團隊當時提出的“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以及“三合理”(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合理使用無創通氣、合理防治繼發感染)的防治措施,成為我國SARS診治指南的基礎,使得廣東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我國SARS的總體病死率位於國際上較低水平(6.6%)。

通過非典事件,鍾南山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積極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了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並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

這些年來,鍾南山一直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霧霾治理、室內空氣汙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敢於發聲、傳遞真知。他帶領團隊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控體系,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治—控”醫療週期鏈式管理體系,對圓滿處置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等突發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

鍾南山說:“科研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頂天就是抓住國際前沿、國家急需項目,立地就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頂天的研究不能立地,不能緩解患者的痛苦,意義就會打折扣。”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钟南山 抗击“非典”领军人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钟南山 抗击“非典”领军人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