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魏國首先強盛起來了?

寒松722


魏國為何能首先強盛起來,除了本身佔據一定的優勢之外,應該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開啟變法先河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魏國首先意識到了自身的不利地位(身處強敵伺環的四戰之地,且疆域散漫,難以長期自保),為了日後面對列國的兼併戰爭做準備。魏國率先開啟了戰國時代變革的序幕。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了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很大程度上使平民階級的精英擠上了政治舞臺;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為魏國的兼併戰爭提供了強大的供應能力。

第二:魏國崛起

由於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實力驟增。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 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將以前散漫的疆域連成一片,極大的拓展了戰略縱深,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軍事上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軍事擴張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魏國獨霸

魏文侯任用李悝、 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加之優越的地理位置(地處中原,雖是四戰之地,但強則威服四方,弱則任人宰割)的影響,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東拒齊國,西壓秦韓,南破強楚,北威燕趙。一時間,魏國獨霸中原。

第四:強兵黷武

魏國在戰國初期獨霸中原數十年,全賴魏文侯與魏武侯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政治、軍事人才,加上發展經濟的優越位置(地處中原,天下之腹,四通八達),因此,魏國的發展道路才一直順風順水。但是,自魏武侯時期,就開始人才外流(吳起遭猜忌而奔走楚國),到魏惠王時期,人才外流更為嚴重,因沒能聽從公叔痤的建議,導致衛鞅出走秦國;遭排擠陷害的孫臏去了齊國;而這兩人日後直接導致了魏國的慘敗。魏惠王對比無動於衷,既不選賢任能,也不進行深徹變法來重振國威,基本上是靠前兩代國君的老本錢延續著霸主地位。

同一時期,秦國、齊國、韓國相繼變法強國,魏國卻揮霍著先祖的本錢攻伐列國,深陷戰爭泥潭,致使精銳的魏武卒在一次次攻伐戰爭中損失殆盡,最後魏國霸權旁落。然而這時,周邊各國均已強大起來,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此時又回到了三家分晉時的尷尬境地,在周邊強國的夾縫中求生。但是,歷史再沒有給他重新崛起的機會了。








馬克李吖


三家分晉以後,趙國得利最多,韓魏相對較少,尤其是魏國,所得土地多集中在晉西南的山地之中,東方還有幾塊互不相連的飛地,其地理環境、戰略空間可以說極為惡劣。

可在三晉之中,偏偏相對弱勢的魏國卻率先強大,稱霸中原。其中原因與開國君主魏文侯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沒有魏文侯五十年勵精圖治,就沒有後來魏國的強盛。

魏文侯勵精圖治,在位久長

農耕文明長治久安的基礎是君主在位久長,只有君主在位久長,才能使政治安穩,保證國力持續發展壯大。魏文侯統治魏國五十年,憑藉其過人的戰略眼光,始終在積極改變魏國疆域狹長、飛地眾多的不利境地。

由於生存空間惡劣,魏國只能以擴張為手段尋求戰略緩衝。為此,魏文侯在內禮賢下士,改革變法,在外則聯盟韓趙,實行“三晉一體”的戰略方針,先後擊敗齊楚等大國,逐漸奠定魏國稱霸中原的強國基礎。

除了魏文侯的文治武功皆為翹楚以外,他超過絕大多數人的壽命,也為其統治的穩定,提供了不容忽視的客觀條件。

人亡政息的事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幾代國君都能維繫同一政策的,更是鳳毛麟角。如魏文侯死後,魏武侯便一改其父富於彈性的對外戰略,一味憑藉武力大加征伐,導致“三晉聯盟”瓦解,又結仇於齊楚等大國。

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周邊已經群敵環伺,生存空間非但沒能擴展,反而變的更加惡劣,甚至於為了躲避秦國兵鋒,將國都從河東的安邑遷往大梁。

所以,魏文侯在位久長,是魏國於極端不利的環境中,圖存強大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證了這一點,接下來將要羅列的,魏國強大的原因才能得到保障。

聯盟三晉,一致對外

魏文侯對三晉的局面一直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它們的國土犬牙交錯在一起,為了爭奪利益時常相互競爭,又因著“唇亡齒寒”的關係而相互依賴。他不但連結三晉,還主動維繫著三者之間的平衡,甚少於聯盟內部挑起爭端。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三家分晉以後,韓趙相互攻伐,韓國向魏國借兵伐趙,魏文侯便對韓國的使者說:“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同樣,當趙國向魏國借兵伐韓時,魏文侯也如此回答。

兩國雖然憤怒於魏國的隔岸觀火,但魏文侯的這種制衡策略,也在客觀上維繫了三晉的穩定。不主動與韓、趙結仇,使得魏國聯盟三晉成為可能。

直到魏文侯改革變法初見成效,魏國國勢蒸蒸日上,韓趙兩國便“皆朝於魏”。為了改善三晉的戰略空間,魏文侯於公元前405年帶領著韓趙兩位小弟,打敗了齊國,幫助趙國奪取了廩丘等土地。

不但趙國,魏國帶著韓國也在與齊國的戰爭中奪得了大片土地,賺得盆滿缽滿。而後,魏文侯再度聯合三晉,打敗了南方強大的楚國,奪取了大梁等地。

三晉用這種“抱團聯合”的戰略,長期對外擴張,為韓趙魏躋身於戰國七雄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當然,魏文侯並非無償幫助韓趙兩國。實際上,魏國在韓趙兩國身上所得到的,遠比付出的要多。為了限制和打壓韓趙的發展,他會拉攏韓國,削弱趙國,以避免趙國因為國勢逐漸強大,而挑戰魏國的盟主地位。

與此同時,韓趙兩國在“三晉聯合發展”的旗號下,雖然屢屢受到魏國的壓迫,卻因為眼前利益,始終沒有勇氣與聯盟決裂。

正是憑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魏文侯整合了三晉的力量,做到了三晉任意一國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使得齊楚等大國,再不敢小覷三晉。

某種意義上而言,魏國之所以能夠強盛,繼而稱霸,離不開“三晉聯盟”的外交戰略。

廣納賢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馭下有道

前面說了魏文侯本人的因素以及外交戰略,但若要使這兩點發揮作用,還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魏國自身的壯大。而以當時的情況,國家能否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的多寡。

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人才選拔,春秋戰國之際,並沒有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世卿世祿制更使得統治階層人才凋敝。魏文侯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知,便一改傳統,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唯才是舉。

正是因為“食有勞,祿有功,賞有能”,魏國官僚制度率先注入了新鮮血液,擁有真才實學的士人得以入仕為官,極大的提高了官府的執政效率,使魏國在內部爭取到了普遍的支持。

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政治上逐漸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選賢任能的選官標準,提倡賞罰嚴明,如此才能激勵官吏有為,將士效死。

除此以外,為了將從秦國奪取的河西之地儘快融入魏國,魏文侯還尊孔子高足、大儒子夏為師,以其在西河郡講學,以收當地人心。

魏文侯此舉本意是為了融合新徵服的土地,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西河郡的文化發展,使得整個陝西黃河岸邊的偏僻之地成為華夏文化中心,造就了聞名後世的西河學派。使得魏國文風鼎盛,成為中原各國之文化中心。

于軍事上,魏文侯還任用樂羊、吳起等為將。

樂羊攻打中山國時,其子樂舒為中山之將,中山君臣將樂舒殺死,並煮成肉湯送給樂羊。有感於魏文侯的信任和重用,樂羊掩飾住悲憤之心,竟然將肉湯全部吃下,而後,攻滅中山國。

由此足見魏文侯用人有道。時人總喜歡說用人之道在於用人不疑,實際上,真正有作用的是馭人有道。

還是樂羊,攻滅中山國凱旋還師以後,面現驕橫之色,魏文侯便將大臣們彈劾他的上書拿給他看。樂羊看後,內心中應當是惶恐的,馬上明白了魏文侯的用以之所在,所以才對魏文侯承認了自己心態失衡的過失。

“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如此,魏文侯敲打樂羊的目的達到了,君臣之間也沒有因此而生出齟齬,其手段高明可見一斑。

除了樂羊以外,在魏國強盛的過程中,吳起也是個舉足輕重的人才。但在當時之世,吳起的名聲並不好。

早年間,吳起曾是孔門大儒曾申的弟子,但是他違背了儒家忠孝的原則,在母親死後沒有回鄉守喪盡孝,曾申為此將其逐出師門。後來,在魯國為將時,他又上演了殺妻求將的戲碼。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又有不孝名聲的人,魏文侯大膽啟用他為將。

吳起也果真沒有讓魏文侯失望,大破秦軍,為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駐守河西其間,他又憑藉多年領兵的經驗,改革兵制,創立魏武卒制度。

魏武卒在魏武侯時期大放異彩,頻頻大敗各國軍隊,成為魏國爭霸的一大利器。

變法改革,富國強兵

(1)改變世卿世祿制,使人“食有勞,祿有功”,一掃特權階層不勞而獲的情況,提高了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積極性,為接下來的變法改革,富國強兵鋪平了道路。

李悝認為,當時的舊貴族“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瑟、鍾石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這種行為不但對國家無益,反而還敗壞了社會風氣,使得人人只顧享樂奢靡,而不思為國效力。

所以,他稱這些人為“淫民”,是應該重點整治的對象。魏文侯贊同了李悝的意見,是以魏國風氣為之一變,人才濟濟。戰國時期,各國紛紛效仿變法,人才大多來自魏國,足見其功於一斑。

(2)在改革世卿世祿制的基礎之上,使賞必行,罰必當。以此促進官吏盡用其能,將士效死殺敵。後世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借鑑了魏文侯所改革之法。

朝廷任官,不再看重出身與籍貫,不論來自何方,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因才授官。這就是李悝所提倡的“因能而授官”。

除此以外,在軍事上還遵循了以軍功授爵和賞賜宅田的原則,使得“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3)廢井田開阡陌,重視農業生產,改進生產工具,興修水利,灌溉農田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行下來,魏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能力大大增強,國力財力也因此而激增。強大的經濟基礎為魏武卒橫掃中原,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

(4)重農抑商,推行平糴法。在當時而言,這是一項開創性的進步,由國家調控糧食價格,打擊商人囤積居奇,以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從而保證了農業經濟的穩定,使得社會安定,同樣也在某種程度上為魏國的擴張提供了基礎保障。

(5)李悝制定《法經》,給魏國提供了一部治世的法典,讓天下有法可依,使得秩序井然。同時《法經》的制定也對後世中國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六經之法被商鞅所借鑑,被蕭何所借鑑,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魏文侯之後,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魏國的先天條件很差,處於四戰之地。魏文侯迎難而上,勵精圖治五十年,改革變法,富國強兵,聯合三晉壯大自身,打下了魏國走向強盛的堅實基礎。為其子魏武侯十數年征伐諸侯,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

但是,魏武侯常年窮兵黷武,在戰略上卻所得甚少,不僅打光了多年積蓄,還瓦解了三晉聯盟,樹立了更多的敵人。魏國雖然率先強盛,卻在各國的夾擊中,迅速衰落下去。


五酒煮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西周末年,周天子威信掃地,各個諸侯國日漸強大。隨著公元前前701年,鄭莊公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標誌著春秋時代的來臨。

公元前前403年,周天子承認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春秋時期從晉文公開始稱霸100多年的晉國,算是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也開啟了戰國時代的序幕。

而在戰國初期,魏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稱雄一時。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的局勢很不好。尤其是它的國土,十分散亂,隨時有被肢解的可能。

面對著如此不利的局面,魏文侯開始了自強之路。他任用李悝變法,並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

關於李悝的變法,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比方說,他主張任用賢能,賞罰分明。廢除世襲貴族的特權。

他為了深度進行變法,彙集各國法律,著成《法經》。

在農業上,李悝提出了“盡地力”的重農政策。他認為,糧食貴了,對國民不利。但是糧食賤了,又會傷害農民的利益。因此國家必須兼顧雙方的利益。他統計說,同樣的土地,農民經營的精心不精心,產量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上必須鼓勵農民努力生產。

於是,他推出的“平糴法”,主要目的就是重農抑商,要求由國家控制糧食的購銷和價格:政府在豐年以平價收購農民餘糧,防止商人壓價傷農;在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防止商人抬價傷民,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

李悝的變法,在當時就引起很大的反響。後來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都也都深受他的影響。

直到今天,我們國家的某些政策,是不是還有這個平糴法的影子?

李悝的變法主要解決的是國家富起來的問題。

為了強起來,魏文侯組建了一支常備軍,就是赫赫有名武卒。這支軍隊採取精兵原則,考取武卒的條件也很苛刻。這完全就是今天的特種部隊。這支部隊的成員,待遇也很高,完全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一旦獲得軍功,就會得到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而軍事家吳起,也受到了重用。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軍多次打敗秦國軍隊,佔領了秦國大片土地。

應該說,魏國的崛起,和魏文侯和他的兒子魏武侯是分不開的。到了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可以說魏國的霸權達到了鼎峰階段。


七世貓哥


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是春秋和戰國的一道分水嶺,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得到今晉南原晉國的大部分土地,從此在變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其首位國君魏文侯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究其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重視人才,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間,尊賢重才,“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幹木 ”。聚集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人才在內的龐大智囊集團。先後任用魏成子、翟黃、李悝為相,樂羊、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 (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令,因為有了這些人,魏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使魏國國力大增,率先成為戰國初期最富強的國家。

2、率先變法,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3、軍事改革,魏國較早的進行了軍事變革,建立了以精銳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魏軍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確。且數量龐大。魏襄王時期,魏就有有武卒(重裝步兵)二十萬;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廝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軍事實力可謂雄厚。故蘇秦語:魏乃天下之強國也。魏軍精選武卒成為各代定製,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劍,操12擔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可見魏軍士兵正規化及軍事素養極高,戰鬥力很強。這些特種兵也成了魏國強盛不可或缺的因素。





牧謙溫


三晉佔中原地利經濟基礎好,人口多。其中趙魏的優勢最大,趙因為內鬥輸在了起跑線。君主的賢明佔很大因數。秦帝國運氣好,三個不算優秀的國君在位時間都不長。很多人說秦有地利之便,很安全。戰國前半段秦國哪怕開始變法,一旦作死也一樣是被打到都城下面。齊,

楚和三晉都比秦的條件好,都是自己作死玩脫了。


小也會飛


一、選拔人才。子夏,李俚,西門豹等人才歸到魏侯身邊。

二、振興經濟。重用李俚變革,重用西門豹治理漳河,興修水利,破除迷信。

三、強軍思想,開拓疆土。派樂羊擊敗中山國,解除北方威協。

四、制定大國外交政策,使百姓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